義宅

義宅

義宅村俗稱第二宅,位於福建省龍巖市漳平新橋東南邊,包括廢村總面積12平方公里。264戶1246人。漢族。講閩南方言漳平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華唐閣
  • 外文名稱:huatangge
  • 地理位置:義宅村尾
  • 氣候類型:亞熱帶氣候
  • 占地面積:300平米
  • 開放時間:早07:00--晚18:00
  • 景點級別: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建築
  • 門票價格:0元
  • 著名景點:華唐閣
地理位置,歷史沿革,民俗,景觀,華唐閣,神功殿,歷史記載,

地理位置

位於福建省龍巖市漳平新橋東南邊,海拔480.3米,與新橋鎮直距12.3公里。村處群山環抱的山澗谷中,地勢狹長平緩,有四十八坑,呈葉絡狀(瓜藤型)。小溪蜿蜒流淌,村尾有五座山巒,形成五豬聚槽的風水局,該風水局藏風聚氣得水為上,納吉呈祥。轄下隔、前園、蔡坑、吳厝坑園、黃竹坑、丁鼻坑等。包括廢村總面積12平方公里。現居有264戶,1246人。漢族。講閩南方言漳平話。

歷史沿革

據傳,昔時村人分住在四十八道山谷里,名“第宅”“第二植”。後因不堪匪患,集中建築新居,取名“第二宅”。又以感於我村廣大勞動人民勤勞,團結聚局,互重義氣,其他村名只有兩個字,便把改為:義宅。
崇文重教,博取功名,耕讀傳家的良好村風代代相傳。改革開放以來,全村極其重視教育,勤奮學習,求學讀書之風濃烈,都以家中有大中專畢業生為榮,中考高考名列鎮縣前茅,在四周鄉鄰享有盛譽,被譽為“人才村”、“文化村”、“才子村”。
境內耕地面積約970畝,主種水稻,兼營香菇木耳等食用菌、山林、金桔。北通新橋圩,南達溪南鎮。
漳平縣誌中,殿及亭、閣的古建築載入縣誌的僅有5處,義宅村就占了2處。

民俗

《六月十八迎觀音》吃普油來歷
在清康熙年間,四尊觀音菩薩像被盜。觀音託夢給村中長者,告知被偷至漳州龍海市角美鎮八角樓上供奉,樓下有三頭肥豬,可以買豬之名前往迎之。翌日,村名趕至,然不肯歸還,角美村民提議:義宅村民在上游,角三美村民在下游,觀音放在河中間,看觀音旨意。當觀音放到河中間,突起一道祥風,觀音逆游而上,義宅村民迎著觀音打道回府,回歸之日乃農曆六月十八日。村民感於觀音顯靈逆水浮游而上,將糯米紅糖做成觀音狀的糕點到華唐閣覲拜,起名為“浮游”(浮的方言發pu普),定於每年農曆六月十八日為“迎觀音”,用敞篷大轎抬著四尊觀音,在鑼鼓和鞭炮聲中結隊巡遊村境,百姓點燭擺貢品夾道膜拜,場面十分熱鬧。更為神奇的是每年活動結束後,即使大旱之年,都會下一場雨,年年靈驗!著實讓人稱奇。據傳:六月十九日是觀音菩薩成道之日,下雨乃是觀音即將離開人間到天庭惜別的眼淚,眼淚化為滴滴甘露灑到義宅村。
昂公
在義宅村華唐閣斜對面風水林下面供奉著村神——昂公,昂公據傳從白泉村分香火到義宅。二月二龍抬頭這天,在這裡舉行祈福儀式!表示春季來臨,萬物復甦,農事活動即將開始。寄託著村民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強烈願望。
義宅村祖公頭是私塾老師——惠公,曾收留了從長榮村來賣豆腐的陳六韐,經過教授,陳六韐為崇禎元年(1628)考中進士,授中書舍人,崇禎五年(1632)被派往兩廣巡視,次年任禮部郎中,崇禎八年(1635)升任天津兵備道。為感謝師恩及仁德,在南頭洋的地方給義宅村人修了龍洋堂大祖祠,上報京城敕封,敕封祖公頭陳二侯公為惠叟公(惠公);敕封村神昂公為宣封通天大帝人主尊王,敕封昂公夫人為保國護民涼(瓊)氏夫人。

景觀

華唐閣

明成化年間(1484年~1500年)陳雲隱倡建,占地面積185平方米。坐西朝東,乾欄式建築,底層木柱46根,重檐歇山頂抬梁式木結構。屋頂泥塑人物、飛禽造型,屋檐間豎楷書“華唐閣”匾額。面闊3間,進深8米。樓上開左邊門,砌石階而上,廳堂飾有藻井和雕刻人物、瑞草圖案斗拱,側牆彩繪人物山水圖。保存完好。樓下的觀音泉,冬暖夏涼,清澈甘冽,即使大旱之年也未曾乾枯,哺育著一代代勤勞的義宅村民。一年四時信善祈願不斷,香火興旺,特別是求子頗著靈驗!後被列入省重點文物保護建築。
陳雲隱倡建華唐閣得子的故事(據義宅村老族譜記載)
元棖公字雲隱,(乃凱庸公三子,仁七公後人,居樟木垵)生成化丁酉年,卒嘉靖乙未年,壽五十九,葬感化里石溪三丘坂後,合美女抱胎形;妣張粉姑,生一子夭折,庶妣陳三姊,因未育男嗣,與公仝發丹心,架造華唐閣雕造粧彩觀音菩薩實像,後果生一子,名觀養,又名紳七,此亦善果結緣之報也。
華唐閣大事記
1989年10月, 華唐閣和神功殿列入縣級文保單位。
2009年11月,華唐閣和神功殿被列入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2014年1月,藍福元市長將華唐閣文物維護工作,寫入漳平十六屆人大三次會議《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市政協副主席朱華勤帶隊進行實地調研,同年,由文物古建築修繕工程公司進行大修。
2015年1月18日,華唐閣舉行隆重的重光慶典儀式,四周鄉鄰和遷徙他鄉的宗親參加了慶典儀式。
名詞解釋
乾欄建築:豎立木樁,其上架龍骨為承托,地板懸空的基座,基座上再立木柱和架橫樑,構築成框架狀,主要功能建築與地面隔離,防潮和通風。
重檐:指有兩層屋檐,擴大屋頂和屋身的體重,增添屋頂的高度和層次,增強屋頂的雄偉感和莊嚴感。
歇山頂:亦九脊殿。屋頂除正脊、垂脊外,還有四條戧脊。正脊的前後兩坡是整坡,左右兩坡是半坡。使整座建築物造型富麗堂皇。

神功殿

在村尾半山坡上,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陳蘭伯等捐資倡建,清康熙十四年(1675)、乾隆二十八年(1763)重修。倚山砌建,歇山頂穿斗式構架,面闊3間,進深6米。
神功殿的香火源於新橋鎮南豐村賴家山虎符殿,傳說,唐代有張聖君、吳夲、蕭朗三道人智斗“山魅”,於此得道升天,後人乃在此虎符岩修建殿宇供修奉“三真君”,故稱“虎符殿”、“虎岩祖殿”,創立於唐朝。
每年正月十三村民到虎符殿“分香割火”,祈福保平安。村民在村頭迎接,並進行隆重的“游神”民俗活動,祈求神明保佑風調雨順。 “游神”即是百姓祈願活動,又是迎新年活動,傳承至今。
村尾神功殿的山腳下有一潭,名曰:鱉潭,流往感化溪,故至今禱雨多應。
備註1:張聖君,居正中像,又稱張聖者、張法主,道教閭山派道士,明正德皇帝敕封為“法主神號”。面黑如漆,伏劍握蛇,豹眼滾珠,神態威嚴。據考,確有其人,於宋紹興九年(1139年)生在永泰縣,史料記載:生在月洲,寄居盤谷洋,修道於方壺岩,顯法石牛洞,顯靈虎符殿,得道金沙堂,成佛登天,救濟萬民,敕封普濟真人張聖公,形成了福建漢族民間道教閭山派兩大組成支派之一的“張法主公教”。其信仰文化已傳至八閩、台灣及東南亞,台灣信眾千萬,全球信眾逾億人。
備註2:右是吳夲又稱大道公,吳真人,(公元979—1036年),字華基,北宋,漳州台商投資區白礁村祖籍安溪。生前為懸壺濟世良醫,尊為“神醫”,為中國閩南、潮汕地區及台灣、東南亞所共同信奉的道教神祗。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敕封保生大帝,農曆三月十五日為誕辰。
備註3:神功殿窗戶上方兩塊捐獻牌匾上,依稀可見倡建來歷和捐資名單。

歷史記載

根據乾隆年間義宅修訂的老族譜記載:上古黃帝(軒轅)→周朝胡公滿→漢朝河南潁川陳實公→永安貢川開基祖陳雍公→上京開基始祖陳晏五公→義宅開基始祖陳(仁)七公→六萬公(肇基永思堂)。(仁)七公生於南宋淳熙年間,由大田上京聚賢里新宅松柏兜(草山隔),攜家肇基和睦里第一植茄塘半領庵(距今八百多年),建立月角墓祖祠一座,坐乾向巽兼戌辰,因祠宇久廢,乾隆五年重修。(仁)七公葬於麻坑口,虎型墓。
生三子,長子一千公,先開白泉湖上後開月角墓藍田祠立陳現戶,後遷安溪陂烏、龍溪黃斜;次子陳廿九,開和睦里第二植(義宅)立陳欽戶;三子百十一公開溪南坂,立世昌戶,至千六公開長榮,戶名華春。
自此,子孫遠播,人丁昌盛,遍布省內外,並向閩台遷播,後裔開基到溪南坂、九疇洋、南頭洋,象湖奇和,新橋下坑;十一公、佛長公後裔分支到安溪白瀨鄉下鎮村、安溪劍斗鎮小礤村、河溪村,永春坑仔口鎮西坪村、永春達埔鎮新溪村,德化南埕鎮南埕村,浙江蒼南、江西南昌、廣西玉林、台灣新北市八里鄉,尤溪縣聯合鄉惠州村,漳州長泰等,已知後裔人口近萬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