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掌長臂猿

白掌長臂猿

白掌長臂猿(學名:Hylobates lar),靈長目長臂猿科動物。體長為50-76厘米,體重4.2-6.8千克。手、足白色或淡白色,故稱白掌長臂猿。背毛長11-15厘米。兩性均有暗、淡兩種色型。不同亞種之間色澤有所變化。此外自眉的邊緣經面頰到下頜有一圈白毛形成的圓環,把臉部勾勒得十分醒目。

主要棲於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海拔一般在1000-2000米。常以各種熱帶漿果、核果和多種嫩樹葉、芽、花等為食。聽覺和嗅覺靈敏,性膽怯,怕冷。四季均可繁殖,年產1胎,懷孕期為7-8個月,每胎產1仔。分布於中國雲南、越南、寮國、高棉、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等地。屬於CITES附錄Ⅰ。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集群,習性,食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白掌長臂猿雄性體重5.0-7.6千克,頭體長43.5-58.5厘米;雌性體重4.4-6.8千克,頭體長42-58.厘米。全身體毛密而長,較為蓬鬆,均呈褐黃色,不同亞種之間色澤有所變化。顏面部為棕黑色,但是手、腳的毛色很淡,遠望時近似白色,所以也叫白手長臂猿,此外自眉的邊緣經面頰到下頜有一圈白毛形成的圓環,把臉部勾勒得十分醒目。腿短,手掌比腳掌長,手指關節長;身體纖細,肩寬而臀部窄;有較長的犬齒。臀部有胼胝,無尾和頰囊。喉部有音囊,善鳴叫。
白掌長臂猿手、足白色或淡白色,故稱白掌長臂猿。顏面周圍常形成明顯的白色面環,雌性面環近似封閉,雄性多不封閉(被白色眉紋斷開)。兩性均有暗、淡兩種色型,暗色型毛色黑褐(手、足、眉、面環顏色例外);淡色型呈淡黃或奶油黃色,面環和手足更淡,白色。中國的白掌長臂猿在已知亞種中,毛被最長,背毛長11-15厘米。兩種色型的淡色毛基較短,約為毛長的10-25%。暗色型個體陰毛黑棕色,淡色型陰毛紅棕色。

棲息環境

白掌長臂猿棲息於熱帶,亞熱帶的密林中。主要棲於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海拔一般在1000-2000米。

生活習性

集群

一般由5-8隻組成一個家族,其中有一隻成年雄猿和一隻成年雌猿,其餘都是半成年和幼小的長臂猿,由成年雄猿擔任首領。長臂猿成熟期比較長,家庭關係不僅穩定,而且和諧友善,家族中的成員之間一般都很和睦,互相愛護,共同防衛。

習性

習性與黑長臂猿相似,過著雌雄配偶式的家庭生活,具有領域性,每個群體的領域範圍大約為54公頃,但在一天之中僅在1.5平方公里的範圍內覓食。白天在森林20-30米高的樹上用兩臂攀抓樹枝擺動、騰躍,前後肢並用,速快如飛。由於這種運動的高度特徵,經常轉換胸臂方向,長期的進化適應,使肩部兩側變平,而不像猴類那樣較為寬闊,肘部較長,臂肘可以全方位旋轉360度,既可以左右前進,又能夠急進急退,雙足只起到輔助蹬踏的作用。聽覺和嗅覺靈敏,性膽怯,怕冷。
鳴叫是群體成員的主要聯絡方式,每天清晨,雄獸和雌獸合唱般地啼嗚,或抑揚頓挫,或悲悽低回,或發出間隔的類似於吹水泡的聲音,雄獸的叫聲夾在雌獸的聲音之中,並且在叫聲結束時,附加上一段尾音。

食性

食譜中,樹葉大約占34%,果實占59%,花朵占3%,昆蟲、小鳥等動物性食物占10%左右。

分布範圍

原產地: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馬來西亞半島)、緬甸、泰國。
可能滅絕:中國(雲南 - 原產地)。

繁殖方式

繁殖的速度很慢,每隔兩年才生一胎,雄獸和雌獸主要在冬季和春季交配,首先互相接近,叫聲變得更為響亮,聲音較長而有曲調。經多次試情接觸,達成配偶,進行交配。雌獸懷孕期約為7-8個月,交配受孕後依然同群體一起活動,3-4個月後腹部微有隆起,隨著胎兒增長,腹部逐漸增大,日常行動也變得更謹慎小心,但直至分娩依然隨同群體在一起。分娩一般在秋季和初冬,每胎僅產一仔,初生的幼仔體色呈淡黃色,體重為110-170克,4-5月齡後逐漸變成黑色或棕黑色。6個月後斷奶,8個月就能完全獨立生活,但仍不離開群體,直到6歲左右,接近性成熟時才慢慢脫離群體,獨立生活,7-8歲時性成熟,尋覓配偶。壽命為25年左右。

亞種分化

白掌長臂猿(5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1
白掌長臂猿泰國亞種
Hylobates lar carpenteri
2
白掌長臂猿馬來亞種
Hylobates lar entelloides
3
白掌長臂猿指名亞種
Hylobates lar lar
4
白掌長臂猿印尼亞種
Hylobates lar vestitus
5
白掌長臂猿雲南亞種
Hylobates lar yunnanensis

種群現狀

由於分布區域狹窄,形成同區域中不同物種的雜交現象,在泰國中部考艾國家公園與黑冠長臂猿,在馬來西亞半島北部和白手長臂猿都發生了同樣的情況。至少1925年,曼谷東南約80公里的區域,顯然存在同域面積重疊。因此,白掌長臂猿和黑冠長臂猿的分布區域大面積重疊的可能原本就已經存在。在這個假設區的大部分地區,長臂猿棲息地已被破壞,只有考艾公園可能保留了最後的殘餘的區域隔離。這些區域表明種間生殖隔離是不完整的,雖然在那裡它們有機會接觸,但它們不隨意在野外與不同種間進行交配。
白掌長臂猿作為一個整體存在於蘇門答臘北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半島全境、緬甸(薩爾溫江以東)、泰國大部分地區、中國西南部(有極少數)。也出現在寮國西北部(湄公河西段)很小的區域,延伸到泰國東南部,還不清楚在普吉島(泰國)的物種是否是本地物種,但肯定已經重新發現和提出。在中國,該物種僅分布於雲南省臨滄市西南部的南滾河自然保護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瀕危(EN)。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Ⅰ級保護動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