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家疃石橋

白家疃石橋

白家疃石橋位於北京市西郊白家疃村賢王祠外。石橋大概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開始出名,不斷有人來給它照相、畫畫。近些年水幹了,橋廢了,橋上的部分石料被人拆走挪作他用,只剩下四塊條石和幾塊橋頭的台階石。

基本介紹

  • 名稱:白家疃石橋
  • 所在地:北京市西郊白家疃村賢王祠外
  • 設計者:怡賢親王
  • 建造時間:清雍正十年(1732)
  • 跨度:4.3米
景點簡介,地理位置,橋體結構,歷史意義,

景點簡介

白家疃石橋位於北京市西郊白家疃村賢王祠外。因有學者稱曹雪芹故居這石橋附近,石橋大概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開始出名,不斷有人來給它照相、畫畫。

地理位置

白家疃村與溫泉村為鄰,屬溫泉鄉管轄,原名白家灘。白家疃村歷史悠久,明朝宣德年間成村。清雍正十年(1732)在自家疃村西為怡賢親王允祥建一座賢王祠,祠內碑記始見“白家疃”村名。
在白家疃村中賢王祠西,有花崗岩條石搭建而成的一座石橋,橫跨在白浮瓮山河(後稱溫泉河)支流上,河水受季節漲降影響,舊時石橋規模比較大,能行馬駕的大車。

橋體結構

現在石橋僅剩四塊條石和一些散落塊石,四塊花崗岩條石大小基本一樣,石長4.3米,寬O.52米,厚0.4米,村里蓋房壘院已建到橋頭,多年的墊路填河,石橋與地匯入溫泉。那時石很高,要上幾節石台階才到橋面,夏天村里男孩都愛在橋下水中玩耍,趕上下大雨時山洪下來,水能把石橋淹沒。近些年水幹了,橋廢了,橋上的部分石料被人拆走挪作他用,只剩下四塊條石和幾塊橋頭的台階石。

歷史意義

據考證,白家疃村西小石橋為乾隆年遺物,橋西曾有曹雪芹的四間陋室遺蹟。橋東不遠為怡賢親王祠堂(現為白家疃國小,作為區文物保護單位,已部分修繕)和其別墅。他們時常談論書稿,切磋詩文。敦敏來訪曹雪芹時,也曾有詩提及沿小河過石橋的情景。
在《廢藝齋集稿》中,有敦敏的《瓶湖齋記盛》一文,文中有句:“春間芹圃曾過舍已告,將徒遷白家疃”。有學者根據句中的“徒遷”二字,提出曹公故居有可能是在白家疃。
確切地記載是乾隆二十三年春(即1758年),曹雪芹遷徙白家疃,在該文後敦敏因請雪芹鑑定書畫又先後兩次去白家疃,不巧,雪芹都不在家。在後注中敦敏大致講了雪芹在白家疃新居的情況:“有小溪阻路,隔岸望之,土屋四間,斜向西南,築石為壁,斷枝為椽,垣堵不齊,戶牖不全。而院落整潔,編籬成錦,蔓植亟杞藤……有陋巷簞瓢之樂,得醉月迷花之趣,循溪北行,越石橋乃達。”此石橋即為白家疃石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