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家村(山東省樂陵市白家村)

白家村(山東省樂陵市白家村)

白家村是樂陵境內唯一的少數民族村,隸屬於樂陵市化樓鎮管轄,該村村民白姓為回族,全村總人口1140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白家村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樂陵市
  • 政府駐地:樂陵市化樓鎮白家村村民委員會
  • 電話區號:0534
  • 郵政區碼:253600
  • 地理位置:117°01′30.2″E,37°28′53.81″N
  • 面積:1050畝
  • 人口:1140人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清真寺
  • 火車站商河站
  • 車牌代碼:魯N
村莊來歷,歷史背景,地理位置,宗教習俗,歷史沿革,村莊面積,村莊建設,人口姓氏,

村莊來歷

白家村是樂陵境內唯一的少數民族村,該村村民白姓為回族,祖籍為南京二龍崗金家疙瘩村。
明朝靖難之役之後到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該村白姓始祖白吉公、白吉平兄弟兩人,隨朱棣北返時經過此地,於是就在此地落戶定居,取名白家村至今。
與此同時北遷的還有本村李、楊兩姓,其中李姓始祖李仁美由二龍崗金疙瘩遷出後,先定居滄州曹家莊子,又遷居北京昌平貫祀村,其中一支李松林於明末遷至本村。楊姓與此類似。
此外本村張姓祖先原籍寧津常窪鄉,在白家扛活打工,後於清光緒年間定居該村。

歷史背景

明洪武年間朱元璋定都南京,二龍崗(又稱二郎崗)位於皇城西華門至二郎廟之間,為築皇城繞城河時取土堆積而成的高地,即今南京雨花區雨花台東崗,位於南京市城南中華門外。金疙瘩村應為當時附近的回民聚居的村落。
明初“靖難之役”(1399-1402年)後,為填補津南魯北戰後的人口空缺,朱棣皇帝大肆推行移民。自南京二龍崗遷出至魯北安置的共分三路:
運河東為張、王、劉、李、吳等姓;
運河西為尹、馬、戴、石、回等姓;
沿御路北上至河間(即滄州)為金、佟、白、馬等姓。
白家回民祖先或為此次沿御路北上落戶的移民。回族也是我國地理分布範圍最廣的少數民族。

地理位置

白家村隸屬於樂陵市化樓鎮,位於鎮政府駐地東北1.2公里處,東北距市政府駐地25.5公里,經緯度位置為東經117°01′30.2″,北緯37°28′53.81″,東與閻橋村毗鄰,西隔315省道與化樓鎮相接南側緊接李泗川村,北隔馬頰河孔鎮相望。
山東省樂陵市白家村

宗教習俗

白家清真寺始建於明崇禎十二年(1640年),崇禎十五年(1629年)遭清軍焚毀,清乾隆八年(1743年)、嘉慶九年(1804年)兩次重修。受文革“破四舊”影響曾遭到較大破壞。1981年4月得以復建,重建後的清真寺院長41米,寬22米,占地902平方米。大殿長16米,寬10米,兩大間六小間,南屋四間為沐浴室,北屋四間為講堂。2017年樂陵市政府籌資新建清真寺一座。
大殿所懸“清真寺”匾為民國軍閥吳佩孚所書,因處於軍閥混戰時期未敢懸掛,直至1942年吳佩孚去世三年後,在整修被日寇毀壞的禮拜殿時才得掛出。該匾現懸於新建清真寺門楣位置。
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為傳統民俗節日。
按原習俗只在族內通婚而不與漢民聯姻,上世紀九十年代該規定被打破,體現了回漢兩民族逐漸融合的一種趨勢。

歷史沿革

白家原屬德平縣(今德平鎮)孔鎮鎮,新中國成立後隨孔鎮調入樂陵縣管轄。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劃歸孔鎮人民公社。1965年小公社時又劃歸化樓人民公社。1984年社改鄉後屬化樓鄉白家村委會。2000年6月後又改為化樓鎮管轄至今。

村莊面積

白家村形態近似正方形,東西長約520米,南北長約540米,總耕地947畝,村莊占地119畝。房屋錯落有致,街巷密織如網,由三條東西街道和多條南北街道,村北緊鄰315省道,村民外出交通十分便利,主要道路均已實現硬化,村容村貌整潔靚麗。

村莊建設

在黨和政府關心下,白家村近年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較快,村民幹事創業積極性強,生活水平得以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習慣與漢民無異,種植小麥玉米為主,牛羊養殖收購屠宰等民族特色農副業興盛,建有冷庫、皮革等鄉村企業。全村個體營業戶多達100餘家。民族娛樂文化活動多樣而精彩,市政府領導多次前來考察慰問。
白家村(山東省樂陵市白家村)

人口姓氏

全村總人口1140人,總戶數281戶,姓氏構成主要有四個,白姓回族村民最多,按照人數統計比例依次是白姓占35.5%、李姓占34%,楊姓占15.7%、張姓占14.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