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浙江省杭州市白塔)

白塔(浙江省杭州市白塔)

白塔位於西湖之南,錢塘江畔白塔嶺上。它與六和塔遙相對峙。建於五代。用純白石材築成,故名“白塔”。杭州白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杭州白塔
  • 地理位置:浙江省杭州市
  • 占地面積:400平方米
  • 位於公園:杭州白塔公園
白塔相關文化,結構,地圖信息,

白塔相關文化

白塔的建造年代並無確切文字記載,按專家的說法,是在吳越王錢俶時期。這依據,是1049年主政杭州的范仲淹寫下的《過餘杭白塔寺》:“登臨江上寺,遷客特依依。遠山欲無際,古舟曾未歸。”從白塔的形制判斷,也應該是吳越後期的建築。
白塔的另一處文字,卻是出自一個無名氏。南宋時期,上八府的士民,順了錢塘江來,在白塔的口子上岸進入杭州。一條由西往東的河,從白塔始,流經當年宋城牆,過水城門進城,北出運河。如今,這千年的水流依然,名叫中河。當年,白塔邊的埠岸整日人流不息,南來謀生的、趕考的、求官的、進香的摩肩接踵,買賣的、接客的、行醫的、耍戲的市聲沸鼎。商人看到了生計,賣起了杭州“地經”(導遊圖);讀書人看出了偏安,想起了北地的淪陷,就有人留下遒勁黑字:
“白塔橋邊賣地經,長亭短驛甚分明。如何只說臨安路,不數中原有幾程?”
有香客正誦讀塔基上的經文或者諸如“白塔橋邊賣地經”之類的塗鴉。塔西面的白塔寺仍在,粉牆重檐。白塔的地勢高於寺園。
白塔的建造沒有確切文字記載,眾說紛紜。田汝成在《西湖遊覽志》中說白塔是元初楊璉真伽所造,楊挖了南宋的皇墳,將屍骨堆放在此,造了白塔鎮壓(“裒諸帝後遺骼,建白塔於臨安故宮”)。清時名士朱彝尊的《曝書亭記》也這么說,因為造塔的白石用的是“宋高宗的御書石經”,當時的地方官申屠致遠曾極力勸阻過楊璉真伽。民國初期的《新西湖志》也持此說:楊璉真伽造白塔“以鎮王氣”,“高二十丈,堊飾如雪,亦名白塔。其形如瓶,俗呼‘一瓶’。”“堊”是白石灰,也就是說,這個類似北京北海的大肚瓶子狀的白塔,外面塗飾的是白石灰。不過,該書說此塔的位置在“鳳凰山隔嶺回峰的盡處”。“回峰”就是饅頭山,在南宋皇宮的範圍。這座白塔,在“至正末(1368年)為張士誠毀去”。這么看來,此白塔,非彼白塔。
看民國初期的杭州地圖,白塔,依然是在錢塘江邊中河口岸的西面,南面稱龍山河。1316年(元延祐三年),龍山河疏浚,龍山閘修建,因南宋大內而禁航近150年後的中河,重新通航。從白塔渡口入杭,需翻壩“閘口”。這也是錢塘江進入京杭大運河的唯一通道,可想昔日的人氣和緊要。河上的橋,也是風景,從北往南,數到白塔,老杭州人也有一首順口溜:“梅雲西登仙,鹽油豐回薦,柴府鐵三新,望通黑稽倉,六部炭南梁,朱美洋海化,水小大通江。”
這其中的每一個字,就是一座橋名,依次三十三座:梅登高橋、青雲橋、西橋、登雲橋、仙林寺橋、鹽橋、油局橋、豐樂橋、回回新橋、薦橋、柴垛橋、府橋、鐵佛寺橋、三聖橋、新宮橋、望仙橋、通江橋、黑橋頭、稽接骨橋、倉橋、六部橋、部院倉橋、炭橋、南星橋、梁家橋、朱家橋、美政橋、洋泮橋、海月橋、化仙橋、水澄橋、小橋。最後的“大通江”是什麼?從老杭州的地圖看,“大通”也是一座橋,這就是白塔橋;“江”即錢塘江。
杭諺:“走過三江六碼頭,難過杭州小橋頭。”老杭州的小橋頭有兩處,一處就是大通橋到小橋一帶。直到清末民初,這一帶仍是三教九流、地痞流氓的聚集之地,坑蒙拐騙全都有了。走南闖北的上八府人過此,除卻江湖好漢,沒有不提心弔膽的。

結構

杭州白塔建於五代。仿木結構,用白石雕砌而成,8面9層,每層有腰檐和平座(迴廊),頂置鐵塔剎,輪廓挺秀。塔身四周遍刻經文,門兩側浮雕佛像、菩薩像,線條纖柔,形象逼真。塔基占地約400平方米,下為磐石,上為須彌座。磐石八邊形,每邊側面都雕刻山峰,平面雕刻海浪,象徵“九山八海”。座身各面都刻滿經文,座上置塔身。塔身實心,每段由兩塊白色巨石分段雕鑿砌合成整體,為正八角形,高16米。外形酷似木樓閣塔,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南宋時,白塔鄰近紫禁城,可以望見鳳凰山下金碧輝煌的宮闕。塔邊原有白塔寺、白塔橋,白塔橋是進入皇城的必經之路,所以有人在這裡賣地經(導遊圖)。當時流傳一首膾炙人口的諷刺詩:“白塔橋邊賣地經,長亭短驛甚分明。如何只說臨安路,不數中原有幾程?”使塔名廣播全國。

地圖信息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老復興街4號附近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