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堊假耳蕨

僅發現生殖羽片。生殖蕨葉二次羽狀,披針形,保存長16 cm,寬9 cm。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白堊假耳蕨
  • :植物界
  • :蕨類植物門
  • 亞門:真蕨亞門
  • :假耳蕨屬(Pseudopolystichum)
  • :白堊假耳蕨
  • 分布區域:中國遼寧省
文獻描述,形態描述,產地:,

文獻描述

2001 Pseudopolystichum cretaceum,鄧勝徽和陳芬,頁153,圖版115,圖1~4 ;圖版116,圖1~6 ;圖版117,圖1~9 ;圖版118,圖1~7

形態描述

中軸較粗,下部約2.5 mm,向上漸細,微彎,表面光滑,具縱脊;末次羽軸細,0.3~0.5 mm,以70° 角近對生,末次羽片披針形,長約5 cm,寬約1.5 cm,最寬處在基部,向上漸窄,約在3/4 以上加速收縮,頂尖,末次羽片基部的小羽片近對生,向上4~5 枚小羽片後轉變為上先出型,小羽片長舌形或披針形,正常者長5~7 mm,寬1~3 mm;向羽片的上部,小羽片漸小,顯短胖一些。小羽片最寬處在基部,兩側平行,到小羽片的3/4 以上開始收縮,漸窄,頂部尖,直或略向前彎,邊緣分裂為5~8 對三角形鋸齒。葉脈不清楚,推測為羽狀。孢子囊群著生於小羽片的背面,於中脈的兩側,呈兩排,每一個鋸齒中含一個孢子囊群。每一小羽片有5~8 對囊群。囊群近圓形或橢圓形,長0.7~0.8 mm,寬0.5~0.6 mm,橫置於小羽片上,幾乎占滿了小羽片的面積。孢子囊托位於囊群的中央,孢子囊排列於孢子囊群的周緣,囊群蓋可能為盾狀著生,由不規則細胞組成。孢子囊球形,直徑約150 μm。環帶直立,圍繞孢子囊的3/4 左右,約由16 個加厚細胞組成。大多數孢子囊已成熟而開裂,其環帶伸展開狀。每一個孢子囊產64 個孢子。孢子兩面型,極面觀橢圓形,赤道軸長20~30 μm,極軸長約20 μm。單縫,縫線長約15 μm,有時為脊線狀,有時為裂縫狀。在一些孢子的表面有一層不規則的膜,其上還見到不規則的網狀紋飾。這層膜使得孢子外形不甚規則,縫線長度不清楚;特別是從一些剛打開的孢子囊中取出的孢子具有這種結構,表明可能為孢子的周壁。其他孢子可能由於處理過程中遭破壞而失去了這一層膜,只留下了外壁。孢子外壁也有光滑和有顆粒的兩種情況。大多數情況下孢子的表面較光滑,在透射光下基本見不到紋飾,在掃描電鏡下也是光滑或只有細微的顆粒,使得孢子表面比較粗糙。但在一些情況下,孢子遠極面上有較明顯的圓形顆粒紋飾,而近極面上有較小的顆粒(鄧勝徽和陳芬,2001)。

產地:

遼寧鐵法盆地,小明安碑組;早白堊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