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酵效應

發酵效應

發酵效應,指複雜的有機化合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比較簡單的物質。比喻事物受外力影響發生某種發展變化,且愈演愈烈。不同主意的交流,是引發最好主意的催化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發酵效應
  • 外文名:Fermentation effect
  • 示例:多元拉動效應
  • 比喻:發酵麵團——愛情催化劑的比喻
示例,啟示,

示例

“旅遊業綜合性強、關聯度高、產業鏈長,對相關產業具有多元拉動效應。”臨沂市委常委、沂水縣委書記劉曉說,“3年來我們充分發揮旅遊業的‘發酵效應’,打造城市名片、調整產業結構、擴大招商引資,雖然起步晚,但成效明顯。”
2003年以前,沂水縣只有兩家小型旅遊企業,一家星級酒店,旅遊直接從業人員不足50人,沒有一家旅行社,旅遊業的收入基本上是空白一片。為此,他們採取得力措施,推進旅遊業的跨越式發展。
一方面,政府主導,整合資源。沂水縣的旅遊資源散、體量小,單純依靠個體資源開發成熟產品難度大。為此,他們對個體旅遊產品整合創新,打造“沂水地質奇觀生態旅遊”整體形象品牌。縣裡拿出專項資金聘請專家,將沂水旅遊確立為“地質奇觀、山水風光、沂蒙風情、紅色之旅”四大旅遊板塊。
另一方面,著力推進市場化運作。3年多來,縣財政只拿出幾十萬元制定規劃,建設資金完全採取股份制、吸納民營資本等多種形式,市場運作,社會參與。他們精心設計旅遊產品,在景區名稱上將九頂蓮花洞改為地下大峽谷,將留虎峪洞改為天然地下畫廊。地下大峽谷中有一條地下暗河,很多類似景點都是簡單的划船,但沂水通過市場化運作開發了地下漂流項目,很受遊客的歡迎。
正是旅遊業“發酵效應”的帶動,2005年沂水實現生產總值119?2億元,是“九五”末的2?2倍;地方財政收入達到4億元,是“九五”末的1?5倍。剛剛過去的“五一”黃金周,展示了沂水旅遊業的火爆。由於遊客蜂擁而至,地下大峽谷、天然地下畫廊等著名景區,每天下午就不得不停止售票。2005年沂水各景區共接待遊客210萬人次,同比增長65?3%,實現旅遊總收入7?6億元,成為全縣經濟新的增長點。
作為山東乃至全國旅遊業的一匹“黑馬”,沂水旅遊業正在進一步擴大“發酵效應”,促進縣域經濟的振興。同時,它也通過自身的不斷發展,向世人展示著今日革命老區的獨特風采和魅力。

啟示

愛情
發酵麵團——愛情催化劑的比喻
一塊麵團自己是無法變大的,需要酵母這種催化劑,同樣的,愛情也需要一種催化劑,使它不斷地膨脹、飽滿,只有這樣的愛情,在“久食”之後,還能使人津津樂道。
教會
酵母的比喻:將酵母放在麵團里,經過揉捏能發達麵團。而小小酵母就好比天國,你的揉捏則為相信福音的過程,發酵則為讓信仰在你心中發芽,發達,發酵。
教學
“發酵粉”比喻,那就是:傳統理念教師是發酵人,而現代新課程理念的定義教師應該是發酵粉,老師需要做“發酵粉”來誘發啟迪,而不是作為發酵人來促成我們教育目標的學生這團“面”。這才應該是新課程教育的概念,才是教育改革的目的。
讀書貴在求“發酵”
點心師因為身懷一手發酵麵粉的技藝,所以能做出個大體胖的可口饅頭;讀書與“發麵”一樣,只有學會了使自己讀的書成為“會發酵”的知識的本領,讀書技巧方稱得上進入了一個較高境界。
知識“發酵”,這是一個比喻,因其原理類似於麵粉發酵,即以所讀書本知識為“釀”,通過思、疑、組、用等諸方式,“釀子”滲透四方,知識得到不斷的擴展和深化,甚至產生質的飛躍。
思——讀不廢思。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此話精闢地闡明了學與思的辯證關係。學問和知識是在讀書、學習過程中,通過思考得來的。讀書動不動腦,結果大不一樣。唯讀書不思考的人,只能讓人牽著鼻子走,循人老路,人云亦云,充其量是只書櫥;但若不讀書,無知識,頭腦空空,心無點墨,縱然“海闊天空”地思個沒完,也不過是胡思亂想,思不出個道道來,會越想越離譜兒。一個人創造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讀書的精思程度。讀書時,要於將所學的東西作出分析和綜合,用心鑽研,經思考後作出徹底了解,消化成自己的血肉,這樣方才有益。
疑——思不廢疑。疑,是思考的起點,是求知的鑰匙,是探索的動力。宋朝學者朱熹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裡方是長進。”又說:“學貴有疑,小疑小進,大疑大進。”因此,我們要用發現的眼光去讀書,深入下去,善於“發難”,然後“逼”著自己細讀深思,勤學多問,在讀、思、學、問中提出自己的見解,在設疑解疑中豐富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能力。思源於疑。有疑,是讀書有所收穫的表現,也是探尋新知、追求真理的有效手段。
組——知識組合。對所學知識重新排列組合,以形成新格局、新秩序,這是讀書有所創造的一條重要途徑。當今社會,知識潮流呈現兩個明顯特點,一是“知識爆炸”,二是“知識更新”,然而這些知識並不完全是全新的知識,其中不少一部分是各種新舊知識重新排列組合創新而來的。因此,學會玩“知識魔方”,對我們把讀的書變成“會發酵”的知識是大有裨益的。
用——學以致用。用,即實踐,它一方面是為了檢驗書本知識,加深理解,這是學習的深化;另一方面,是運用所學得的知識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解決實際問題。讀書,最忌機械生搬硬套教條;運用,則可使所學知識靈活掌握。實踐的能力單靠口頭上講是不能獲得的,知識、技巧、智力的協調配合、全面發展,知識向技巧的轉化,只有通過實踐(解題、做實驗、解釋或解決日常生活、工農業生產和科學技術中的一些現象、問題等,都是實踐的內容)才可達到。因此,讀書時應把書本知識和實踐操作密切結合起來,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