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孩子的潛能:辨才與因材施教

發現孩子的潛能:辨才與因材施教

《發現孩子的潛能:辨才與因材施教》由王曉春編著。因材施教的原則很偉大,但常常淪為口號和空談,許多家長和教師雖有因材施教的願望,卻沒有這個能力。他們無法診斷孩子到底是什麼材料,結果教育方法就只能一般化,一刀切。要把因材施教落到實處,關鍵是找到一些合乎科學的、可操作的、普通家長和教師比較容易掌握的具體方法,來辨析孩子的個性和才能,如此才能把因材施教從伯樂的“絕活”變成一般的技術,在增加因材施教原則的科技含量的同時,擴大其普及程度。《發現孩子的潛能:辨才與因材施教》的基本內容是如何辨才,如何在辨才的基礎上個性化施教。

基本介紹

  • 書名:發現孩子的潛能:辨才與因材施教
  • 出版社: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 頁數:207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 作者:王曉春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30405760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發現孩子的潛能:辨才與因材施教》既是為家長寫的,也是為教師寫的,因材施教必須家校合作,學校要知道家長該怎么做,家長也要知道學校該怎么做。

作者簡介

王曉春,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觀念更新,問題生教育,語文教學,親職教育等。已發表的教育專著有《家教難題會診》、《走近孩子的心靈》、《家教參謀》、《孩子,讓我們一路同行》、《問題學生診療手冊》、《做一個專業的班主任》、《王曉春給青年教師的100條建議》、《王曉春幫你走出教育誤區——評說1OO個教師常用語》等20餘部。

圖書目錄

緒言
第一部分說不盡的“辨才”與“因材施教”
第一章因材施教為什麼迄今難以落實
第一節我國古代因材施教思想的缺陷
第二節現代教育因材施教的困難
第二章辨才:思路與理論
第一節辨才的四種思路
第二節霍蘭德與加德納的理論
第三節孩子的人格特徵和智力傾向的展現與變化
第四節教育在人格和智力形成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第三章因材施教的三個“抓手”和四種境界
第一節個性化的學習指導
第二節人格指導
第三節職業指導
第四節因材施教的四種境界
第二部分家庭如何因材施教
第四章家庭因材施教的意義、優勢和困難
第一節因材施教的意義
第二節家庭因材施教的優勢和困難
第五章行動檢測的幾個原則
第一節提供全方位的平台
第二節不設目標,不給任務,不評價,不干涉,不急於定性
第六章孩子在智慧型強項中活動,會呈現哪些特點
第一節專注,堅持時間長
第二節主動,自願,興奮
第三節輕鬆見成效
第七章在遊戲中發現孩子的智慧型傾向
第一節運動性遊戲·角色遊戲
第二節結構類遊戲·語言類遊戲
第三節種植類和寵物類遊戲·益智類遊戲
第八章通過其他方面觀察孩子的人格特點、智慧型傾向
第一節看電視
第二節課外閱讀·課外輔導班
第三節日常人際交往·參觀遊覽
第三部分學校如何因材施教
第九章因材施教與教師教育觀念轉變
第一節跳出“三界”外,始可談因材施教
第二節學習成績與學生智慧型的關係
第十章學校如何辨才及因材施教
第一節通過日常行為觀察辨才
第二節認知方式評估
第三節通過創設情境辨才
第四節通過專題作業(檢測型作業)辨才
第五節通過早期記憶分析辨才
第六節通過詞語聯想辨才
第七節職業傾向檢測
第八節群體性因材施教
第四部分因材施教的案例分析
案例1一個攻擊性的男孩(國小三年級)
案例2一個初三女生的職業傾向分析
案例3一個初三男生的智慧型傾向分析
案例4這個高一女孩的職業理想是否合理
案例5對一個高三女孩個性的分析
尾聲婷婷的故事

序言

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很偉大,但常常淪為空話。大家只是說說而已,事實上無論家長還是教師,很少有人認真地問“因材施教到底什麼樣”,很少有人認真地搞因材施教,也很少有人真能做到因材施教。為什麼?因為我們實際上既缺乏因材施教的需要,也缺乏因材施教的條件和能力。中國的家長送孩子到學校去乾什麼?去擠獨木橋,去參加統一考試,去追求標準答案。既然目標如此單一,孩子是什麼“材”,就不重要了。什麼材料不都得走同一條路嗎?無須因材施教,只要“施教於材”就行了。因材施教是個“過程”,而家長要的只是“結果”。可見,多數家長並沒有對孩子實施因材施教的心理需要。教師也是如此,或許更加如此。一個實際上大家不怎么需要的教育思想,無論它多么偉大,也無法落實。之所以沒有人公然反對因材施教,只是因為找不出反對的理由,它的正確性是顯而易見的,無可爭辯的。再說這不過是一句話而已,不實行也沒關係,說出來又好聽,於是人們就樂得把它當個招牌來使用,當面彩旗來揮舞了。結果是,今日的親職教育和學校教育比古時候離因材施教更遠,而且漸行漸遠。但既然因材施教是個重要的教育原則,如此“陽奉陰違”(公開的言行不一),就不可能不受懲罰。如今很多學生厭學,很多家庭親子關係緊張,很多孩子始終不知道自己適合從事什麼職業,既不知己,也不知彼,上學時缺乏幸福感,就業後生活質量不高,都與因材施教的原則落空有關。大批的成年人在乾自己不喜歡或不適合的工作,於公於私,都是不幸。大家都說創新是民族的靈魂,但若沒有因材施教,怎么可能有創新?古今中外的創新人才,不都是最充分地發揮了他們的強項嗎?形勢的發展迫切要求把因材施教的方針落到實處,不能再說空話了。
不過說實話,目前在我國要真實行因材施教,可謂困難重重。有一位教師網友這樣講:
我們同一地區採用統一的教材、統一的教學場地、統一的教學時間,同一教室坐著少則五十、多則七八十個學生,在一個教師的引領下,學著同樣的內容。而這些科的課程內容已由上級主管部門規定了總的上課時間,在期中或者期末,學校要用同一標準對同一年級學生進行同一內容的考試評價。任課老師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學內容,否則要扣薪、扣獎金,輕者可能受到警告,重者則可能轉崗、下崗。這過程中有哪部分時間是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的?可是我們的報紙、雜誌上、教師的論文上等都說是對學生進行了“因材施教”,這不是自欺欺人嗎?
這話有些悲觀,但反映了真實情況。我們的整個教育體制和考試制度與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是擰著的。學校跟著考試指揮棒轉,家長則跟著學校的指揮棒轉,這就使得因材施教的客觀環境非常惡劣。你想因材施教,到處都是阻力;而你要搞一刀切,到處都有人“保駕護航”。
這只是客觀方面,家長和教師本身是否具有因材施教的能力也是個很大的問題,不過人們總是喜歡埋怨客觀環境,對自身的弱點則缺乏反思。你去觀察教師,當他進行一對一的學生輔導時,能因材施教嗎?恐怕和給整班講課沒有多大差別,不過“一刀切”變成了“一人切”而已,“切”法還是照舊。再看家長,當孩子假期不上學的時候,他能夠做到因材施教嗎?很多家長臨到孩子考大學了,連報考什麼志願都茫然,說明他壓根兒就不知道自己的孩子究竟是個什麼材料。不但一般家長,很多教師身份的家長也是如此,我就曾遇到不少教師向我詢問他的孩子長大適合乾什麼。可見,能不能因材施教,確實還有一個教師和家長本人的素質問題。因材施教既是一門藝術,又是一門技術,沒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是不行的。
然而,客觀環境和主觀條件都在變化著,而且速度很快。現在的社會風氣,已經不是幾十年前的“乾一行愛一行”,而是“雙向選擇”了,學生的主體性增強了,個性越來越凸顯,於是他就會抗拒一刀切,主動要求家長和教師因材施教。家長和教師的素質也在提高,“明白人”日漸增多。更重要的是,如今國家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不拘一格降人才”,需要創新。沒有因材施教,一個國家的發展不可能有後勁,因材施教已經成了時代的要求,教改也必定會向著有利於因材施教的方向發展。所以長遠來看,家長和教師誰注意因材施教,誰就有可能走在時代潮流的前列,誰要是目光短淺,繼續搞一刀切,誰就會麻煩不斷,失敗連連,好日子不多了。
不過我們對學校的因材施教也不要期望值過高。學校教育的基本特點決定了它在整體上不可能完全做到因材施教,學校肯定是“施教於材”的情況更多一些,統一的地方更多一些。因材施教對於學校來說,只能是在“施教於材”大背景下的區別對待,問題是現在這種區別對待太少了,太薄弱了。家庭在因材施教方面,反而比學校天地更加廣闊。
關鍵是找到一些合乎科學的.可操作的、普通家長和教師容易掌握的具體方法,來辨析孩子的個性和才能,如此才能把因材施教從個別高手的“絕活”變成一般的技術,在增加因材施教原則的科技含量的同時,擴大其普及程度。這就是本書的任務。我想,有了一些具體的方法,即使在現行體制下,家長和教師也大有可為,可以更有針對性地教育孩子,少做一些蠢事和無用功,提高教育效率,提高孩子、家長和教師生活的幸福感,還可以自下而上地促進教育改革。
本書既是為家長寫的,也是為教師寫的,因材施教必須家校合作,學校要知道家長該怎么做,家長也要知道學校該怎么做。
本書是舊領域裡的新探索,限於作者水平,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望讀者不吝賜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