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勁

發勁

發勁 是中國武術中的勁法術語,泛指各種進攻性勁力的發生過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發勁
  • 外文名:Strength in
概述,解說,勁與力,勁的種類,

概述

"發勁"的一般技法要訣是"蓄而後發","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曲中求直";"發勁須沉著松淨,專主一方,'(《十三勢行功心解》)。勁力的傳遞要循"其根在於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十三勢論》)的行徑。此外,還應斂氣凝神、以呼氣助發勁。
楊式太極拳第三代傳人楊成甫的弟子鄭曼青曾說過:“左蓬萊禪師曰:‘力出於骨,勁蓄於筋’”,這一理論在武術界十分具有意義,形意拳大師郭雲深在著作《三步功夫》中也有類似理論。
部分習武者單純認為“勁”即“力”,“發勁”即“發力”,因此單方面通過高強度鍛鍊,試圖增加肌肉力量,來增加力量指標,不得不說是一種誤區。

解說

從力學角度而言,發勁是把動量作用在目標物體上。視武學流派不同,發勁的細節也不同,勁力與物體的接觸,以及產生的效果也不同。在一些武術說明中,發勁的作用是將目標擊飛很遠,但這只是各種勁力的一部分。完整的發勁過程是:力的產生,與目標發生接觸,對目標發生作用,最後達到所要的效果。在武術中,從不同的角度接觸目標,在接觸的過程中控制力量的大小和方向,這些被稱為發勁的技巧,也是發勁的精髓部分,需要長期刻苦練習才能掌握。正如投擲棒球時,力量從後背經由肱三頭肌、肘部傳達到手指,最終將球投出去,這個力學系統被稱為“力道”,力道的練習是武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不如肌肉訓練那么直接,但只有經過正確的力道練習,才能正確的運用發勁技巧。
發勁的類型千變萬化,但不論何種流派,其發勁的共同點都在於作用力和力的作用點。一些武術家用“水銀”來比喻勁力的流動,認為勁力務必做到“靈動”、“沉厚”。如形意拳和太極拳,太極拳口訣中的“沉肩墜肘”就是這種理念的寫照。而外家拳中有關於利用馬步來強固下盤的鍛鍊,招式中也有不少分開雙腳穩住身形,或通過震腳(八極拳)來重新調整全身受力分布的方法。

勁與力

雖然勁力的原理可以用物理學、力學和波形圖來表示,但在傳統武術流派中,不同門派對於勁力的闡述也是不同的,它們往往包含了自身大量獨特的理念,因此這裡介紹一些勁力的特點。
*運勁的速度不等於拳腳的出速度。
*運勁的力道大小不等於動作的幅度大小。
*目測到的力道與目標實際受到的力並不總是一致。
*發勁時,一定能感覺到體內力的流動。
*感受到的力量流動速度,不等於力量實際運行速度。
*蓄勁就像拉弓一樣,放勁就像射箭一樣。
*勁經過的地方,就是力經過的地方。

勁的種類

在中國武術界,各種各樣的流派里,存在各種各樣的發勁方式,它們往往是這些武術體系的技巧核心,需要引起最大的注意,以下列舉一些常見的發勁名稱。
翻浪勁:丹田的力量由脊椎傳達而出,如同滾滾波濤,反覆跌宕起伏。(形意拳“鷹捉”、“劈拳”以及“起鑽落翻”的技巧)
螺旋勁:丹田的力量橫向螺旋放出,講究擰裹鑽翻。(八卦掌“白蛇吐信”)
纏絲勁:支配肢體作螺旋式的纏繞進退的力。(陳氏太極拳)
抽絲勁:緩而不滯,好不突兀的運勁方式。(楊氏太極拳)
軲轆勁:力貫臂膀、猛劈硬掛、速功快打的運勁方式。(劈掛拳)
沉墜勁:步法沉穩堅實的運勁方式。(心意六合拳)
十字勁:以自身為中心,做放射性發勁。(八極拳)
掤勁太極拳中的基本勁,亦稱母勁,指人身體、精神狀態與拳法和環境高度融合,要求對拳法有一定造詣方能理解。(太極拳)
整勁“整”即“整體(全身)”、“整理”,中國武術的基本,外在表現為精力充沛的基本狀態。
內勁內家拳運勁方式的總稱,相對於外家拳而言。
寸勁在與對手極近的距離發出的勁,動作幅度很小,但力量十分集中,因此威力巨大。與八極拳的“暗勁”、螳螂拳的“分勁”有相似之處。各個流派對這種勁力有不同的理解,科學家則試圖從呼吸、身體重心、地球引力、肌體機能甚至精神力量等方面,分析它僅靠小幅度動作就能殺傷敵人的原理。功夫影星李小龍的成名技。(詠春拳)
滲透勁:舶來詞。中國武術中有很多類似技巧,但沒有固定的叫法,因此外國體育界人士為便於理解,將之統稱為“滲透勁”。主要指動量接觸並作用於目標時,能夠更進一步提高作用效率,增強作用效果的方法。“滲透勁”顧名思義,即力量能更深入的接觸並作用於目標。如擊中格擋的對手,並通過發勁技巧使其肌肉渙散、將其擊倒,則滲透成功,反之則滲透失敗。擊中對方體表,但繞過其肌肉保護,將勁力滲透至其體內,傷其內臟,也是滲透勁的成功運用。
激靈勁:(心意六合拳)
抖決勁:(心意六合拳)
筋骨發勁:
分為基礎階段:四勁三合;
中級階段:身備五弓、上下合勁、連續勁力、內功丹田;
高級階段:身法盤練、驚勁強化,丹田筋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