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總持寺浮圖

《登總持寺浮圖》是唐代詩人孟浩然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全詩可分兩層。第一層是前三聯,描寫詩人所望長安之景,一片繁華祥和的氣氛;第二層是後三聯,寫詩人對佛法的感悟。全詩運用大量佛教典故,體現了詩人對佛法的熱愛和對佛理的理解。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登總持寺浮圖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孟浩然
  • 作品出處:《孟浩然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登總持寺浮圖1
半空躋寶塔2,時望盡京華3
竹繞渭川遍4,山連上苑斜5
四門開帝宅6,阡陌逗人家7
累劫從初地8,為童憶聚沙9
一窺功德見10,彌益道心加11
坐覺諸天近12,空香逐落花13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總持寺:在長安城中。浮圖:塔。
2.躋(jī):登。寶塔:《法華經·寶塔品》:“多寶佛於寶塔中分半座與釋迦牟尼佛。”楊街之洛陽伽藍記序》:“寶塔駢羅,爭寫天上之姿二”塔,即浮圖、地圖,梵名率堵坡,又作塔婆、兜婆。
3.京華:繁華京都。京都,繁華之最,故稱京華。
4.渭川:渭水、渭河。
5.上苑:帝王玩賞遊獵之園林。
6.四門:四方之門。帝宅:猶皇都、帝城,在此指長安。
7.阡(qiān)陌:田間道,此泛指道路。
8.累劫:屢次經劫。佛家以世界生滅一次為一劫。初地:佛家術語。菩薩至佛果五十二階段中十地之第一地,亦稱歡喜地。《華嚴經·十地品》:“今明初地義,是初菩薩地,名之為歡喜。”
9.“為童”句:《法華經·方便品》載:五百幼童聚沙造佛塔,戲於河湄,水暴至,童子皆溺,然因遊戲而結緣,竟歿後成佛,入兜率天。
10.功德:佛家對一切善事、善舉統稱為“功德”,即功業德行,《大乘義章》卷九二《種莊嚴》:“言功德者,功渭功能,善有資潤福利之功,故名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為功德。”
11.彌益:愈益。道心:向道之心。《唐華嚴經》卷一三:“普觀眾生,發道心。”
12.坐覺:自然感到。諸天:眾天神之簡稱。《古今著聞集》二:“梵天王部類諸天以下,一切諸王諸天九曜二十八宿。”
13.“空香”句:用天女散花典故。《維摩經·觀眾生品》:“時維摩詰室有一天女,見諸大人聞所說說法,便現其身,即以天華散諸菩薩、大弟子上,華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一切弟子神力去華,不能令去。”謂修行高深,散花盡落,不能沾身。

白話譯文

我登上寶塔站在半空,望盡了繁華的京都。
竹林環繞著渭水河,山峰連線著帝王園林。
四方聳立著皇室的豪宅,路兩旁散落著人家。
屢次經劫從初地開始,回憶兒童聚沙造佛塔。
菩薩初窺心性,功德現前,進而更加精進。
在高塔上覺得與上天親近,四處飄香散花盡落。

創作背景

據《舊唐書》本傳,開元十六年(728),孟浩然年四十來游京師,應進士不第,還於襄陽。此詩大約是此次在長安登上總持寺的佛塔後所作。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首詩寫詩人登總持寺佛塔所望長安景色以及對佛法的感悟。
詩的前六句,通過詩人登塔所見,描寫了長安的景色。渭河兩岸,翠竹依繞,山水明快。上苑綿延逶迤,直接遠山。京郊到處聳立著帝王公侯的華貴豪宅;阡陌縱橫的田園上,農夫田舍也自然的散落。在身處半空的詩人看來,這一切都是大地上的平等點綴,如同雜色香花盛開。
由此,引發了詩人進一步的感悟。佛教講究從初地至喜歡地修至七地遠行地,須經一大阿僧祗劫,從八地不動地至成佛,還須經一大阿僧祗劫。故曰:“累劫從初地。”而“為童憶聚沙”則是由《法華經·方便品》“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化出。此處既說童子聚沙亦遠種佛因,也進一步說明成佛須經無量努力。更巧妙的是此二句皆與塔有聯繫。童子聚沙自不必說了,而“初地”一句則可引申到再高的塔也從初地上累土而成。二句既與塔有關,扣合題目,又具有佛理,構思十分巧妙。
“一窺公德見,彌益道心加”,詩人這裡講述了初地菩薩初窺心性,功德現前,進而更加精進,以期圓滿成佛果。
詩的最後再次切題,既是因身在高塔而“坐覺諸天近”,同時也因為心繫佛法,能感悟諸天歡喜,自覺相近。末句“空香逐落花”暗用散花典故,更加凸顯自己心合佛法,並使全詩結束於幻美的氣氛。

名家點評

南宋·劉辰翁《王孟詩評》:“盛麗高曠,佛地幻語無不具。”

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襄陽(今湖北襄陽市)人。早年隱居家鄉鹿門山讀書。40歲入京求仕,欲為世用,卻落第而歸。張九齡罷相後任荊州長史時,召孟浩然當過一段時間的幕僚,不久病疽而死。孟浩然“才名日高,竟淪明代,終身白衣”,不得不在隱居、漫遊中消耗歲月。所以孟浩然的詩多半寫求官不成的失意情緒,和幽靜美麗的山水田園風光,反映現實生活不夠廣泛;但風格自然流暢,意境清遠淡雅。他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作家,與王維齊名,世稱“王孟”。有《孟浩然集》。存詩二百餘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