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樓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其四

登樓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其四

因徐知道據成都叛亂,杜甫曾一度離開成都草堂,避難於梓州、閬州等地。764年(廣德二年)正月,杜甫攜家由梓州赴閬州,準備出陝謀生。二月,得知嚴武任成都尹兼劍南節度使,同時,嚴武也來信相邀,詩人於是決定重返成都。於閬州還成都途中作詩五首,此為其中第四首。詩題中的“嚴鄭公”,即嚴武,763年,嚴武被封為鄭國公。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登樓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其四
  • 創作年代:唐代
  •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常苦沙崩損藥欄,也從江檻落風湍。
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
生理只憑黃閣老,衰顏欲付紫金丹。
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間行路難。
注釋:苦:憂慮,沙崩:泥沙崩塌,損:損壞,藥欄:種藥地邊的欄桿。
江檻:江邊防水的欄桿。
惡竹:指妨礙松樹生長的雜竹。
生理:生計,憑:依靠,黃閣老:嚴武,唐時中書省門下省的官員以閣老相稱,嚴武以黃門侍郎(屬門下省)為成都尹,所以杜甫稱他為黃閣老。
付:托,紫金丹:道家服用的一種丹藥,傳說人服用後可以益壽延年。
三年代宗寶應元年(762)七月,杜甫與嚴武分別後,漂泊於梓州、閬州,至此前後約三年。
空皮骨:只剩下皮包骨頭,形容身體極為瘦弱。

作品賞析

首四句是詩人構想回成都後整理草堂之事,但卻給人以啟迪世事的聯想:“常苦沙崩損藥欄,也從江檻落風湍。”大意是說:自從離開草堂,常常焦慮沙岸崩塌,損壞藥欄,現在恐怕連同江檻一起落到湍急的水流中去了。這雖是詩人遙想離開成都之後,草堂環境的自然遭遇,但這也體現了詩人對風風雨雨的社會現狀的焦慮。“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當年詩人離開草堂時親手培植的四株小松,才“大抵三尺強”(《四松》),詩人很喜愛它,恨不得它迅速長成千尺高樹;那到處侵蔓的惡竹,即使有萬竿也要斬除。詩人喜愛新松是因它峻秀挺拔,不隨時態而變,詩人痛恨惡竹,是因惡竹隨亂而生。這兩句,其句外意全在“恨不”、“應須”四字上。楊倫在《杜詩鏡銓》旁註中說:這兩句“兼寓扶善疾惡意”,這是頗有見地的。亂世的歲月里,詩人的才幹難以為社會所用,而各種醜惡勢力競相作充分表演,詩人由此感慨萬分。這兩句,深深交織著詩人對世事的愛憎。正因為它所表現的感情十分鮮明、強烈而又分寸恰當,所以時過千年,至今人們仍用以表達對於客觀事物的愛憎之情。
詩的後四句落到“贈嚴鄭公”的題意上。“生理只憑黃閣老,衰顏欲付紫金丹。”生理,即生計。黃閣老,指嚴武。唐代中書、門下省的官員稱“閣老”,嚴武以黃門侍郎鎮成都,所以這樣稱呼。金丹,燒煉的丹藥。這兩句說,詩人的生計全憑嚴武照顧,衰老的身體也可託付給益壽延年的丹藥了。這裡意在強調生活有了依靠,療養有了條件,顯示了詩人對朋友的真誠信賴和歡樂之情。最後兩句,詩人忽又從瞻望未來轉到回顧過去,有痛定思痛的含義:“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間行路難。”詩人自762年(寶應元年)七月與嚴武分別,至764年(廣德二年)返草堂,前後三年。這三年,兵禍不斷,避亂他鄉,飄泊不定,人瘦得只剩皮包骨頭了。詩人過去常讀古樂府詩《行路難》,等到身經其事,才知世事艱辛,人生坎坷。“行路難”三字,語意雙關。一個“信”字,包涵著詩人歷經艱難困苦後的無限感慨。
全詩描寫了詩人重返草堂的歡樂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情真意切,韻味圓滿,辭采穩重勻稱,詩句興寄微婉。詩人將歡欣和感慨融合在一起,將瞻望與回顧一同敘述,更顯出了該詩思想情感的深厚。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出生於鞏縣(今屬河南)。早年南遊吳越,北游齊趙,因科場失利,未能考中進士。後入長安,過了十年困頓的生活,終於當上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之亂爆發,為叛軍所俘,脫險後赴靈武見唐肅宗,被任命為左拾遺,又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後來棄官西行,客居秦州,又到四川定居成都草堂。嚴武任成都府尹時,授杜甫檢校工部員外郎的官職。一年後嚴武去世,杜甫移居夔州。後來出三峽,漂泊在湖北、湖南一帶,死於舟中。杜甫歷經盛衰離亂,飽受艱難困苦,寫出了許多反映現實、憂國憂民的詩篇,詩作被稱為“詩史”;他集詩歌藝術之大成,是繼往開來的偉大現實主義詩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