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戰術

登山戰術是在探險登山中組織運用主客觀力量,為保證登達高峰絕頂所採取的方法和手段。戰術的研究和制定,是登山活動總體計畫的中心內容,是各項準備工作的基本依據。登山戰術可概括為如下10個方面:路線確定,技術構成,裝備構成,時機運用,適應鍛鍊,營地設定,險路開通,物資上運,供氧措施,突擊組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登山戰術
  • 外文名:The tactics
  • 簡介:組織運用主客觀力量探險登山
  • 作用:確定登山活動總體計畫的中心內容
概括,戰術,

概括

在探險登山中組織運用主客觀力量,為保證登達高峰絕頂所採取的方法和手段。戰術的研究和制定,是登山活動總體計畫的中心內容,是各項準備工作的基本依據。登山戰術可概括為如下10個方面:路線確定,技術構成,裝備構成,時機運用,適應鍛鍊,營地設定,險路開通,物資上運,供氧措施,突擊組織。路線確定 指選定通往頂峰的巨觀路線。從登山運動的角度來看,一座高峰山體的四面八方,都可被視為通往頂峰的路線。在巨觀路線的選擇上,並非簡單地以難易而定取捨,往往是根據對攀登對象的認識程度和主觀技術力量狀況而使之難易得當。一般來說有如下幾種情況:攀登未曾有人攀登過的空白山峰時,目的在於首開紀錄,往往集中注意於選擇一條最容易的攀登路線,以期順利登上頂峰;攀登別人已登過的山峰或自己對一座山峰的重複攀登,一般是選擇一條新的路線,即在路線的困難程度上向自己提出新的課題;重複攀登也有使用老路線的,但必須在別的方面(比如增加登頂人數、突出女性成員等)有所突破,以期在競技方面取得新的成就。在巨觀路線選擇中,無論屬於上述哪種情況,都要注意分析研究所登山峰的歷史資料。特別是對一座高峰的首次攀登,要儘可能提前做實地偵察,對進山交通、基地營的位置和攀登路線概貌進行初步考察。

戰術

路線確定 指選定通往頂峰的巨觀路線。從登山運動的角度來看,一座高峰山體的四面八方,都可被視為通往頂峰的路線。在巨觀路線的選擇上,並非簡單地以難易而定取捨,往往是根據對攀登對象的認識程度和主觀技術力量狀況而使之難易得當。一般來說有如下幾種情況:攀登未曾有人攀登過的空白山峰時,目的在於首開紀錄,往往集中注意於選擇一條最容易的攀登路線,以期順利登上頂峰;攀登別人已登過的山峰或自己對一座山峰的重複攀登,一般是選擇一條新的路線,即在路線的困難程度上向自己提出新的課題;重複攀登也有使用老路線的,但必須在別的方面(比如增加登頂人數、突出女性成員等)有所突破,以期在競技方面取得新的成就。在巨觀路線選擇中,無論屬於上述哪種情況,都要注意分析研究所登山峰的歷史資料。特別是對一座高峰的首次攀登,要儘可能提前做實地偵察,對進山交通、基地營的位置和攀登路線概貌進行初步考察。
技術構成 指技術熟練和經驗豐富的運動員在全隊所占比重。技術構成是影響登山活動成功率的極重要因素。一次登山活動隊伍的規模雖然有大有小,但在技術構成上則不可忽視,應儘可能使之具有較高水平。技術構成越高,在高山上的行進速度、操作安全、應付意外等方面,就越有保證。近年來各國組織的登山活動,多採取隊伍規模較小、技術構成較高的戰術。
裝備構成 指主要登山裝備的先進程度。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登山的各種裝備在不斷進步。從戰術上考慮,一次登山活動的主要裝備,儘可能使用新一代產品。特別是在隊伍的技術構成不高的情況下,更需要從先進的裝備器材上彌補差距。但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有些國家的運動員在探險登山中還在裝備構成上自覺地限制自己,以求不斷地挖掘人體本身的巨大潛力。比如在攀登8000米以上高峰的活動中,沒有使用歷來被視為最重要的氧氣裝備而獲得成功,從而對登山運動和高山生理學的某些原有論點有所突破。
時機運用 指登山活動季節的確定和具體天氣形勢的利用。各高峰所在地區的天氣情況雖因其地理位置不同而有很大差異,但在一年中卻都有好壞季節的交替變化。從歷史上看,各國組織登山活動時一般都避開該山區降水(雨、雪)、低溫和大風的季節,而選在山區天氣情況最好的季節里進行。然而近年來一些登山隊不僅突破了這種傳統安排,有的還專選當地最惡劣季節登山,更積極地去認識高山自然的規律性。在選定的任何登山季節中,相對好壞的天氣也都呈周期性交替出現,每天各個時間的天氣情況也不盡相同。為使各種登山行動都在相對有利的天氣形勢下進行,最好的辦法是在登山期間建立專為登山服務的氣象預報網。各國登山界在判斷和利用天氣時機上都比較注意下面幾個問題:①事先認真分析研究該山區氣象的歷史資料,掌握可能出現的好天氣周期的數目,以此統籌登山活動中各次行動的時機。②在時機運用上,要堅持留有餘地的原則。給突擊頂峰的行動,最好留有兩個好周期,以備第 1次突擊失利,再組織第2次。要儘可能地把好周期留給高山上的活動,較低高度上的活動可適當利用較差天氣。就是在好周期內進行的活動,為了防止好周期提前到來,也最好將開始行動的日期安排在好周期到來之前,以儘量保證後期更高位置上的活動具有良好天氣條件。如運動員在高山上遇到惡劣的天氣突變,則應在就近營地躲避,待機行動。③在高山上,即使在好周期里,天氣也有明顯的日變化。一般是上午較好,下午較差。因此要堅持早出發早宿營。這樣,有利於一天行動結束後的露營操作和第2 天的正常活動。
適應鍛鍊 指登山運動員通過高山實地活動來調節生理機能,逐步取得對缺氧的適應能力。在探險登山中,運動員如何戰勝高山缺氧,是登山戰術的核心問題。許多在正常條件下不難克服的困難,在缺氧情況下,其嚴重程度成倍增長。因各種高山病而釀成的傷亡事故,常常發生。因此,通過積極鍛鍊儘量取得較高適應能力,不僅具有生理上的意義,而且是使其他戰術真正發揮作用的可靠保證。適應性鍛鍊的方法,可概括為波浪式和間歇式兩種:①波浪式。從基地營出發,登到一定高度,做一定停留和居住,返回基地營,即完成了一次適應性鍛鍊。在基地營休整數日再出發,越過前次到達的高度,做一定停留和居住,再返回基地營。每次到達的新高度與前一次到達高度之間的相對高差約1000米。波浪式方法的優點是把取得適應性的過程拉長,更符合循序漸進的原則,而且還可以結合選定高山營址、偵察路線、物資上運等項工作進行。缺點是所用時間較長,消耗體力較大。②間歇式。從基地營上升到一定高度,不再返回,就地適應一定時間。然後再上升到一定高度,適應一定時間,適應的高度不斷向頂峰靠近。這種方法的特點是,結合突擊頂峰同時進行適應性鍛鍊;在一次性的適應性鍛鍊中,相機登上頂峰。同波浪式方法相比,這種方法在時間上大大縮短,同時較前者節省體力。但規模較大,適應性水平較低的隊伍採用這種方法要慎重,因為它的適應性效果不如前者,且在高山露營、物資上運等方面也會出現一定的困難。在強調積極的適應性鍛鍊的同時,也要注意建立必要的醫務監督制度,隨時檢測運動員的生理反應。出現異常反應的運動員,不宜再繼續前進。否則,一旦在高山上出現高山病嚴重患者,不僅搶救難以及時,而且勢必投入許多護送力量,造成隊伍的大量減員。
營址組建 是指各種露營地點的籌劃和設定。攀登8000米左右的高峰,從基地營到突擊營地,一般需有 7~ 8個露營的營址,必須預先對每個營址作出安排。各營址之間一般是一天的行程, 其相對高差一般在 500米左右。各個營地是運動員的高山居室,營址必須有水源而沒有危險( 即營地附近無發生冰崩、雪崩、滾石和土石流等的可能),並儘可能使之避風和每天有較長的日照時間。在營址選擇中,要儘量注意選好基地營和突擊營地的位置。①基地營(舊稱大本營):是一次登山活動中高度最低的一個營地。它是人員休整、物資集散、組織指揮的重要營地。選擇基地營的位置,要根據任務性質和裝備條件,周密考慮交通運輸、後勤保證、醫療急救、氣象保障、通訊聯絡等各方面的問題。②突擊營地:即所有營地中最高的一個營地,是突擊主峰的最前沿。該營地與頂峰之間的距離,應比各營地之間的距離縮短約半日路程,切忌偏低,以便為登頂後的頂峰活動和安全下撤留有較充分的時間。③前進營地:在有的探險登山中,還把位於路線中、下部的某個營地,作為重點營地加以組建,從接應力量、物資貯存、生活保障等方面加強長期性配備,使之起第 2基地營的作用,稱為前進營地。運動員在高山上一旦遇有天氣突變等意外情況而需要短時間待機、休整,以及需對山上隊員進行接應、支援時,前進營地可發揮重要作用。(見彩圖) 險路開通 指排除巨觀路線上的具體難點。在預先確定的巨觀路線上,各個具體路段的困難程度有很大差別,個別路段也許是極端困難而具有很大危險性。在即將通過這種路段時,如果隊伍規模較大,為避免通過時發生意外或阻塞,最好組織一支開路組,先於大隊出發,進行預先偵察。其具體任務是,尋找一條比較安全的通道,在通道上設好路標,於危險處架上保護繩索和其他必要裝備,並對前方營址做出選擇。
物資上運 指登山運動員從基地營出發登至頂峰,再返回基地營所需全部物資的運送。在探險登山中,每個運動員如果把個人平均所需物資從基地營一次上運,是很困難的。為解決所需物資量同運動員負重能力之間的矛盾,物資上運可結合其他戰術做多種安排。①如隊伍規模較大,可單獨組織運輸分隊,專門負責一定高度上的物資運輸。②儘可能把物資上運與各次的適應性鍛鍊結合起來。③如隊伍規模很小,又有超量物資需要上運,那隻好在精打細算的基礎上適當加大負重量或專門進行一次運輸。④如在高山上出現長時間待機的情況,只能採取下撤一部分隊員的辦法,來保證山上待機隊員的需要。為了克服物資上運的困難,各國登山界除注意戰術上的安排之外,還都注意研究、改進裝備和食品,使之更加質輕、堅固、多用和高效,以減輕登山運動員的負重量。
供氧措施 指使用氧氣裝備供氧的登山高度、方式和數量。在登山運動的發展中,從英國登山隊1922年攀登珠穆朗瑪峰開始使用氧氣裝備以來,直到如今,儘管在高海拔地區的探險登山中出現了不使用氧氣裝備的實踐,但人們仍然認為使用氧氣裝備是解決高山缺氧的一個有效措施。登山運動員戰勝高山缺氧,主要應通過實際鍛鍊取得良好的適應性。而使用氧氣裝備供氧,則可以使人的身體素質放慢減退,延長適應性保持的時間,從而有利於節省和保存體力,有效地應付登山中的各種突然變化,加速登上頂峰的進程。從人體的生理需要來講,在高山上使用氧氣裝備供氧的高度越低、用氧量越能接近平原越好,然而由於運輸補給上的困難,這一點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到的,所以就存在一個氧氣裝備的合理配備和使用問題。在攀登8000米以上高峰時,一般是從6000~6500米的高度開始用氧較為合理。1953年,英國登山隊第 1次從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時,是從7300米高度開始用氧的。中國過去一般是從7500米高度開始用氧。
用氧方式主要有 3種:①連續供氧,即從開始用氧高度起,夜間睡眠和突擊頂峰的行進中不間斷地用氧。②間歇式供氧,即夜間睡眠和突擊頂峰行進中的休息時間用氧,行進中不用氧。③突擊供氧,即在突擊營地夜間睡眠和突擊過程中連續用氧。在高山上較普遍的用氧量是:在使用開放式面罩的條件下,行進時每分鐘供氧量為3公升左右;行進中間休息時每分鐘供氧量為2公升左右;睡眠時每分鐘供氧量約為1公升;急救時每分鐘供氧量為3~6公升。對於負重量大和開路隊員在行進過程中可以適當增加一些供氧量。
突擊組織 指登山運動員從突擊營地出發向頂峰挺進的安排。為了保證突擊過程的順利,從突擊營地出發前,必須對運動員進行最後一次精選。突擊一旦失利,可在突擊營地待機,以準備再次突擊。在個別情況下,如預定登頂人數較多而對天氣形勢又掌握不準,為保證有人登頂,也可分批相隔1~2天進入突擊營地,進行輪番突擊。從突擊營地出發的時間要儘量提前,力爭在一天中天氣相對好的時刻到達頂峰並撤回突擊營地。在頂峰的活動要緊緊圍繞攝取確認登頂資料這一中心,運用照相、電影、錄象等手段迅速進行工作,停留時間不宜過長。在突擊中,必須正確估計主客觀情況,特別注意不要過高估計自己的力量。如果在各方面都不具備繼續前進和待機的條件,突擊的組織者要清醒地做出下撤的決斷,迅速返回安全地點,決不可貿然前進。否則將有可能造成傷亡等惡果。這一要求,在處於任何高度情況下都是必須遵循的。突擊勝利後,精神容易鬆弛,生理上的各種疲勞現象會集中表現出來。對各種必要的安全措施也容易疏忽大意。因此,下撤中一定要加強組織,注意安全。總的原則應該是,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儘可能加快下撤的速度。
近十幾年來,各國在攀登8000米左右的高峰中,戰術的研究和運用十分活躍,在路線確定、隊伍規模、時機運用、供氧措施、增多女性成員等方面,都有新的嘗試,並取得了成功。登山戰術的這種發展變化,充分反映了登山界對高山自然環境的規律性認識日益深刻和登山經驗的日趨豐富,顯示了人類在征服大自然中的積極探索精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