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技術

登山技術

登山技術是登山運動中為克服地形上遇到的各種困難而採取的科學的操作方法。行進路線上的各種地形困難,是人們行動的威脅和障礙,登山過程,也就是運動員不斷排除這種威脅和障礙的過程。在同一客觀困難面前,是戰勝它而奪得勝利,還是墜入險境而釀成事故,一般說與每個登山運動員的技術狀況有很大關係。因而登山技術對於實現登山各項戰術要求,具有重要意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登山技術
  • 目的:為克服地形上遇到的各種困難
  • 形式:採取的科學的操作方法
  • 類型:登山
簡介,分類,

簡介

登山運動中為克服地形上遇到的各種困難而採取的科學的操作方法。行進路線上的各種地形困難,是人們行動的威脅和障礙,登山過程,也就是運動員不斷排除這種威脅和障礙的過程。在同一客觀困難面前,是戰勝它而奪得勝利,還是墜入險境而釀成事故,一般說與每個登山運動員的技術狀況有很大關係。因而登山技術對於實現登山各項戰術要求,具有重要意義。

分類

登山技術分為行進技術(攀登、下降、渡河)、保護技術和結繩技術3大類。
行進技術 攀登 根據不同的地貌特點,可將攀登技術分為岩石作業和冰雪作業兩大類。在兩類作業技術中,一般是根據地形的不同難度運用相應技術。在陡峭路段上的攀登技術,主要有如下幾種:
①攀登岩石峭壁技術。攀登峭壁的技術難度,主要體現在第1人的攀登過程中。第1人登上峭壁的頂部後,根據要求從上方固定好繩索,後繼者便可藉助一定技術裝置,比較安全、迅速地上攀。第1人攀登峭壁的基本方法是利用自然和人為支點進行徒手攀登。徒手攀登的基本要領是3點固定,即在雙手雙腳握(或登)牢3個支點的條件下才能移動第 4點。對攀登者要設專門保護裝置。攀登者要攜帶足夠數量的鋼錐(扁錐、螺錐等),沿路打入作人為支點。各支點間距離約為0.5米(不要密度太大、數量過多)。這種人為支點的作用,不僅在於防止攀登者滑脫,而且通過保護裝置可使胸部多一支點,藉此便可騰出雙手安全地進行打錐等操作(圖1)。 為減低操作時的勞動強度、節省體力,可攜帶一些小掛梯(腳蹬),交替向上掛於相應的人為支點上,從而可減少打入人為支點的數量(圖2)。第1人登到峭壁頂部後,在上方固定好兩條便於操作時識別的不同顏色的平行主繩,扔至峭壁下方,並從下方拉緊固定。兩繩的間隔約等於肩寬。後繼攀登者雙手各握一隻分別與雙腳相連的上升器,並將它卡於兩根主繩上,與雙腳協調配合,不斷沿主繩上攀。上升器的基本原理是藉助咬齒與繩子的摩擦,使之只能向上推動而不能向下滑脫(圖3)。如果沒有上升器,也可利用兩條輔助繩打成抓結(手握端)和雙套結(連腳端)代替,與主繩、雙腳連線起來,不斷上攀(圖4、圖5)。手腳動作與上升器攀登基本相同。如隊伍人數不多,為減少複雜操作,第1人上去後可在上方固定好單根保護主繩,後繼者在上方保護下,利用第1人打入的支點徒手上攀。攀登小於90°的岩壁和陡坡時,第1人上去後,把上方固定好的單根主繩扔下,其他人可採用緣繩上升的辦法進行攀登(圖6)。 ②攀登岩石裂縫的技術,適用於寬度不超過1米的裂縫。如果裂縫過寬,攀登裂縫的技術就套用不上,只能將它看成峭壁而採取相應的技術。攀登裂縫時,可根據其不同寬度,分別採用立式攀登、剪式攀登、坐式攀登和跪式攀登 4種姿勢。(圖7、圖8、圖9、圖10)。 各種方法在身體姿勢和支點接觸方式上雖有所不同, 但其動作基本要領則都是3點固定。在攀登過程中還要專設保護裝置。
③攀登冰陡坡技術。在冰雪作業中,主要困難來自超過45°的冰陡坡。在這種路段上攀登時,腳下容易滑脫,平衡較難掌握,一旦滾墜,下滑速度很快。因此,不僅要在腳下配帶冰爪,而且在一般情況下,要用繩索結組,在固定保護下輪流單人攀登。如路段不長,下方又無危險地形,也可結組同時上攀。攀登時,雙手在胸前橫握冰鎬,一手握鎬頭三通處,鎬尖朝下,一手握冰鎬下方1/3處(雙手距離約等於肩寬)。雙臂用力將冰鎬尖扎牢於冰面,然後依次移動雙腳,反覆進行。踏腳時也要用力使冰爪扎牢於冰面(圖11、12、13)。近年,有的攀登者還採用了雙手各握一把短小冰鎬上攀的方法(圖14)。 攀登45°以下冰坡以及各種雪坡時,腳下配帶冰爪,在冰鎬輔助下自然上攀即可。只是在冰坡上行進時要用力踏足,以使冰爪扎牢於冰面。
下降 根據路線的坡度,下降分為緩坡、中坡、陡坡、峭壁等4種不同難度的技術。其中,在45°以下的緩坡、中坡下降,因危險性較小,一般不需要特殊裝備和技術,在冰鎬輔助下,根據體力情況,自然行進即可。
陡坡、峭壁下降,分器械下降和坐繩下降兩種。①器械下降是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原理是利用主繩同連於身體上的一定器械之間的摩擦。準備動作:將主繩一端在峭壁頂部固定,另一端拋至下方。下降者在臀部系好胸帶(或胸繩),將下降器械(也可用鐵鎖代替)掛於小腹部胸帶上,然後將主繩按要求在下降器械上作一定纏繞(增加摩擦),並使游離端垂於身體右側。左手向前平伸,握住主繩,右手則在胯後緊握從下降器械穿繞出來的主繩。面向岩壁,兩腿分開約成80°角,登住崖棱,身體後坐,使軀幹與下肢約成100°角,將左手上方主繩搭於崖棱上之後,便可開始下降。下降動作:下肢用力蹬彈,使身體與峭壁脫離接觸。同時右手放繩,使身體在游離峭壁時沿主繩下滑。當兩腳重又接觸峭壁時,再重複上述動作。如此兩腳不斷蹬彈,右手不斷放繩,身體便不斷下降(圖15)。②坐繩下降是利用主繩與身體的直接摩擦。準備動作:兩腿夾住上方固定好的主繩,將身後游離主繩沿右腿根部繞至前面,經腹、胸、左肩至背後,用右手在胯後將其握住。其他準備動作和下降動作與器械下降方法相同(圖16)。用此方法下降時,應於主繩所通過的身體各部位墊些衣物,或身著較厚的耐磨的衣服。但是,儘管如此,也難以完全避免擦傷身體。故除非特殊情況,一般很少採用此方法。不管採用上述哪種方法,都要另用抓結使主繩與胸前相連,並戴手套,以防意外。 渡河 是登山運動中通過山間急流的一種行進技術。登山活動中,遇有必須通過的山間河流時,多根據河流情況和隨身所帶裝備,採取涉水渡河和繩索渡河兩種簡單易行的辦法。①涉水渡河。適合於通過水位較淺、流速不大的河流時採用。與平原河流相比,山間河流來源於冰川溶水,水溫低、水流急。一般上午10點以前水位較低,流速較緩,涉水渡河最為理想。由於河底布滿石塊,涉水通過時不宜脫掉鞋襪,並應2、3人搭臂相連,以抗急流,防止摔倒。單人通過時,最好用冰鎬或棍棒輔助,掌握平衡(圖17)。②繩索渡河。是利用連線於兩岸的空中繩索渡河的。根據繩索裝置方法的不同分如下3種:一是牽引渡河,藉助固定於兩岸的單根主繩橫渡河流。適用於河面較寬,河水較深的河流。選擇會游泳的運動員,攜帶著主繩的一端先渡河,並把主繩固定於對岸的樹木、岩石等物上。待兩岸繩端拉緊固定後,渡河者可用滑輪牽引或緣繩的辦法渡河(圖18、19)。二是地錨渡河,是上一種方法的簡化。在對岸條件允許、河面不太寬的情況下,將主繩一端綁一鐵錨(或用冰爪代替),拋向對岸,並使其在岩石縫等處卡牢。其他操作與牽引渡河方法相同。三是吊橋渡河,先用繩索裝置成簡易吊橋,再步行通過。此方法適用於河面較寬、河水較深、又有較多人員和物資重複通過河流時。此法是將3根主繩固定於兩岸,各間隔1米,拉成倒立狀的等邊三角形。然後用輔助繩從兩側按一定間隔將3條主繩交織連結,以使其同時受力。這樣下面的一根繩索便成為步行的"橋板",上面的兩根繩索做"橋欄"。通過時,應依次單人行進,並設保護裝置。 保護技術 為防止登山過程中因動作失誤而引起意外險情所進行的各種操作,統稱為保護技術。在攀登、下降、渡河、救護等技術操作中,為保證安全,都需要各種保護技術同時配合。運動員長時間在岩石冰雪峭壁、明暗冰雪裂縫、冰雪岩石滑坡等危險路段進行多次往返行動中,一旦失誤,就會發生滾墜和摔落的危險。保護的作用就在於出現上述情況時可以使險情得以及時控制,以利於運動員逐步從險境中解脫出來。即使在未出現險情的正常情況下,由於行動中有了保護,也會使運動員有一種安全感,對他們進行大膽、快速的技術操作產生一定積極的心理作用,收到“有備無患”的效果。
保護技術分為行進中保護、固定保護和自我保護3種:
行進中保護 指行進中不需要預設專人保護,只是在出現險情後依靠保護裝置而採取的一種應急保護技術。最普通而簡便的方法是用主繩將2~5名運動員的身體連線牢固,構成一個結組。結組行進中,一旦有人失誤滾墜,同組其他人都要利用保護裝置機敏地進行保護性操作,即立刻以最方便的姿勢和最快速的動作,將冰鎬全力插入冰雪、碎石或裂縫中,以期通過固定自己的身體而拉住滾墜者。
固定保護 是對行進者預設的專門保護。保護者停止行進,將主繩進行某種固定,並在有利位置專門負責保護。在攀登岩峭壁、冰峭壁等技術操作複雜、危險性很大的路段時多被採用。固定保護的優點是保護者任務明確、隨時處於操縱保護裝置、對別人進行保護的戒備狀態。缺點是因單人輪流前進而使行動速度大大減慢。根據保護與被保護者的相對位置,固定保護有交替、上方和下方 3種保護方式。①交替固定保護。結組通過較陡峭的冰坡時,多採用這種保護。具體要求是, 1個結組內同時只能有 1個人行進。其他人停止行進,將冰雪錐或冰鎬打入坡面,作為牢固支點,並將主繩在它上面按特定的要求纏繞。與行進者相鄰的運動員做好上述操作後,還要根據行進者的速度做收繩、放繩動作。行進者走完主繩間隔那一段距離後,停下來,改做保護者的動作。第 2人便開始行動。依次反覆進行。②上方固定保護。因固定保護者處於被保護者上方而得名,多用於攀登峭壁的保護中。保護者在峭壁頂部利用鋼錐或自然物將主繩一端牢牢固定。然後,將身體牢結於主繩的相應位置,構成自我保護裝置,以免攀登者失誤摔落時被牽動。最後,將主繩另一端拋給峭壁底部的攀登者。攀登者將繩端牢結於自己身上,通知上方後便可行動。保護者隨著攀登者的行進,要不斷做收繩動作,勿使主繩鬆弛。③下方固定保護。第 1人攀登峭壁時,因上方無人,只能採用下方固定保護,即保護者的位置在攀登者的下方。其裝置也是將主繩的一端在保護者附近固定,另一端交攀登者系牢在身體上。攀登者在行動過程中,要不斷把主繩掛到自己打入峭壁的新支點上,並把原來掛於下方支點的主繩解脫出來。保護者要隨著攀登者的上升,不斷做放繩動作,在攀登者失誤滑落時,因牽動保護者的拉力來自上方,對保護者構不成威脅,故一般情況下,這種下方保護者可不設自我保護裝置。
常識告訴人們,一個人用繩索拉住一個同自己體重差不多而又突然下落的物體是根本不可能的。登山保護技術所以能夠奏效,是因為它並非只依賴保護者上肢對保護繩的握力和拉力,而主要是藉助於來自兩方面的摩擦力。一是保護繩在保護者身體上經過一定纏繞而產生的摩擦,一是保護繩在保護者與被保護者之間還有一個支點(上方保護中,該支點就是崖角;下方保護中,該支點就是攀登者打入的鋼錐),從而加大了對保護繩的摩擦。
自我保護 不管是行進保護還是固定保護,攀登者一旦失誤,都不能消極地依賴別人的保護,而要儘量做出各種自救動作,這叫做自我保護。特別是在採用行進保護的情況下,失誤滑墜運動員是第 1反應者,要儘快地做出自我保護動作。即在向同伴高呼“保護!”的同時,迅速將身體調整成俯臥姿勢,並用全力使冰鎬尖與坡面摩擦,以減低下滑速度(圖20、21、22、23、24)。 上述保護他人與自我保護兩種技術是相輔相成的。保護者如對被保護者保護不力,自己也有可能被拉下或摔倒而使事態擴大;被保護者越能通過自我保護動作迅速地控制住自己,也就越能給其他同伴帶來安全。因此,登山保護技術儘管從事態起因和操作分工的角度,可以分為保護他人與自我保護,但從各種保護技術的效果看,它在任何情況下都是相互關聯的。既在保護別人,也在保護自己。
結繩技術 繩索之間、繩索與其他裝備之間的連線,稱為結繩技術(或結繩方法)。登山路線上的地形困難超過一定程度以後,繩索是登山技術中所使用的最重要的裝備。繩索只有通過與運動員身體或其他物體的一定連線和固定,才能在技術運用中起到輔助行進和保證安全的作用。繩結是否運用得當,直接影響技術操作的效果。對繩結的基本要求是牢固,同時要簡單易行,結解方便。結繩方法是登山技術的基礎,熟練掌握這種方法,並懂得各種繩結的套用,是技術上對登山運動員最起碼的要求。
結繩方法依其用途不同可分為:①固定用的繩結,即將繩索一端直接固定於自然物體上。固定時,多採用下列繩結:a.織布結,通常用於繩索一端與自然物的固定,有時也用於結組中胸繩的裝置(圖25);b.牽引結,用於繩索一端在樹幹等圓柱體自然物上的拉緊固定;c.通過結,用於通過鐵鎖作中間環節的各種連線和固定(圖26)。②接繩用的繩結,即根據要求,將短繩接成長繩時使用的繩結。其中有:a.平結,用於直徑相同繩索之間的連線(圖27);b.交織結,用於直徑相同繩索之間的連線(圖28);c.混合結,用於不同直徑繩索之間的連線(圖29)。③保護用的繩結,是使繩索之間或繩索與鐵鎖之間能夠產生摩擦和滑動的一種連線。它包括:a.單環結,用於沿主繩快速下降時的速度控制(圖30);b.抓結,用於行進中的一部分自我保護裝置,有單抓結和雙抓結兩種打法。④操作用的繩結,即雙套結,用於特定攀登、下降技術中的操作。 在通過結繩組合各種技術裝置時要注意:對繩索的展、收要有條理,不要亂拉亂放,造成交織混雜。在路段上裝置繩索,要避開岩縫、尖石等障礙物,排除自然物對繩索拉力的干擾。行進和休息時,切忌踩踏繩索,特別是腳下綁有冰爪時更要注意,否則將對繩索造成隱患而釀成各種事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