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濁眩暈

痰濁眩暈是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病症。臨床表現以頭暈眼花,二者伴見為主。輕者能生活自理,照常工作;重者發作如坐舟車,旋轉不定,不能站立,常伴噁心嘔吐,自汗昏倒。導致本病的病因較為複雜,但以肝陽上亢、氣血虧虛、腎精不足、痰濁中阻偏多。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中醫科,內科
  • 常見病因:恣食肥厚,脾失健運,痰濕中阻,清陽不升
  • 常見症狀:頭暈眼花,旋轉不定,不能站立,常伴噁心嘔吐,自汗昏倒等
  • 傳染性:無
病因,臨床表現,鑑別診斷,辨證施治,其他療法,

病因

恣食肥厚,脾失健運,痰濕中阻,清陽不升引發眩暈。

臨床表現

眩暈伴頭重昏蒙,胸悶乏力,納呆,或時吐痰涎,苔濁膩,脈滑。

鑑別診斷

1.肝陽上亢
眩暈伴面紅目赤,口苦易怒,重者肢麻震顫,眩暈欲仆,頭痛,語言不利,噁心嘔吐,舌紅苔黃,脈弦數。
2.瘀血內阻
眩暈伴頭痛,痛有定處,心悸煩悶,疲倦乏力,唇舌紫暗或舌有瘀斑,脈弦澀或細澀。
3.腎精不足
眩暈伴耳鳴,遺精,腰膝酸軟,精神萎靡,舌嫩紅,少苔或無苔,脈細弱。
4.氣血虧虛
眩暈在活動後加重,神疲氣短,面色少華,納差,舌質淡胖,脈細或虛大。

辨證施治

根據痰濁眩暈的臨床表現,可分為痰濕眩暈、痰熱眩暈兩大類:其共同症狀均表現為頭昏眼花,視物雙影模糊,噁心欲吐,疲倦乏力,脈滑。輕者搖搖欲墜;重者視物顛旋,突然昏倒。
1.痰濕眩暈
證候:除共同症狀外,伴見咯白色清稀痰涎,食量減少,胸悶脘痞,舌苔白膩,脈濡滑。治則:燥濕化痰,補氣健脾。主方:二陳湯合四君子湯。加菊花、僵蠶、蟬衣平熄肝風,清利頭目,重者酌加天麻;嘔吐頻作者可加生薑、竹茹以降逆止嘔:不欲食者可加砂仁、白蓮芳香和胃。
伴頭重昏蒙,胸悶乏力,納呆,或時吐痰涎,苔濁膩,脈滑。治宜祛痰健脾。宜用半夏白朮天麻湯加減。
2.痰熱眩暈
證候:除共同症狀外,兼見咯黃色稠痰,心煩易怒,失眠多夢,胸悶氣粗,舌苔黃膩脈滑數。治則:燥濕化痰、清熱利氣導痰。主方:二陳湯加貝母、黃連、瓜蔞;在燥濕化痰、理氣和中的基礎上,用黃連苦以降陽,寒勝熱,清上瀉下,直折火勢,使濕火得降;瓜蔞為開胸除痹、利氣導痰之要藥;貝母主要體現行滯氣、破痰結之功。
針對眩暈的標證現象同樣可酌加菊花、蟬衣;如果痰熱蘊結阻滯較甚,發作眩暈的同時出現胸悶氣粗、耳鳴失聰者,可加遠志、菖蒲以通陽開竅;方藥合用,即可達到導痰清熱、標本兼治、症固漸除的目的。

其他療法

1.針灸療法
(1)體針  肝陽眩暈急性發作可針刺太沖穴,瀉法。氣血虛眩暈,可選脾俞、腎俞、關元、足三里等穴,取補法或灸之。肝陽上亢者,可選用風池、行間、俠溪等穴,取瀉法。兼肝腎陰虧者,加刺肝俞、腎俞用補法。痰濁中阻者,可選內關、豐隆、解溪等穴,用瀉法。各種虛證眩暈急性發作均可艾灸百會穴。
(2)耳針  選用腎、神門、枕、內耳、皮質下。每次取2、3穴,中、強刺激,留針30分鐘,間歇捻針。每日1次,5~7日為1個療程。
(3)頭針  選雙側暈聽區,每日1次,5~10日為1個療程。
2.中藥合劑  
最利於吸收的是合劑,對中老年人吸收不利比較適宜。如:天麻眩暈寧合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