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覺

痛覺是機體受到傷害性刺激時,產生的一種不愉快的感覺。痛覺常伴有情緒變化和防禦反應,對機體起到保護性作用。同時疼痛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症狀,對於輔助疾病的診斷具有積極意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痛覺
  • 分類:皮膚痛、內臟痛、牽涉痛
  • 反應:軀體-運動、自主-內臟等
  • 意義:是一種警戒、恐懼、救助信號
產生機制,分類,反應,意義,

產生機制

痛覺感受器是游離的神經末梢,其本質是化學感受器。傷害性刺激作用於機體時,引起組織損傷,釋放某些化學物質如K+、H+、5-羥色胺、前列腺素等,興奮痛覺感受器,使之產生換能作用,隨後產生傳入衝動,沿傳入通路抵達皮層第一感覺區、第二感覺區等部位,產生痛覺。

分類

1.皮膚痛
當皮膚受到傷害性刺激時可引起疼痛,皮膚痛可分為快痛和慢痛兩種。
(1)快痛:又稱第一痛或急性痛,屬於生理性疼痛。刺激後立即出現刺痛,持續時間短,定位準確,不伴有情緒反應。疼痛產生和消失快、定位清楚、分辨能力強。
(2)慢痛:慢痛屬於病理性疼痛,又稱第二痛。刺激後0.5~1.0s出現燒灼痛,持續時間長,產生和消失慢,定位不準確,常伴有情緒和內臟反應。
2.內臟痛
傷害性刺激作用於內臟器官可引起內臟痛。內臟痛通過自主神經內的傳入神經上行,與軀體感覺的投射途徑相同。與皮膚痛相比較,內臟痛具有以下特徵:
(1)發生緩慢、持續時間長、定位不精確和對刺激的分辨能力差。
(2)常可出現牽涉痛。
(3)常伴有明顯的自主神經活動和情緒反應。
(4)內臟對機械性牽拉、痙攣、缺血和炎症等敏感,對刀割、燒灼等刺激不敏感。
3.牽涉痛
某些內臟疾病常可引起體表某一特定部位發生疼痛或痛覺過敏,這種現象稱牽涉痛。牽涉痛定位明確,可先於內臟痛出現。臨床上可根據牽涉痛出現的部位協助早期診斷內臟疾患,如心肌缺血或梗死時可出現左肩、左臂內側、左側頸部和心前區疼痛,膽結石時則可出現右肩胛部疼痛,腎結石時可出現患側脊肋角、腰部或上腹部疼痛,有時可以放射到下腹部、大腿根部和會陰部,闌尾炎常有轉移性右下腹疼痛或臍區疼痛。

反應

1.軀體-運動性反應
包括疼痛時經常出現的肢體屈曲反射、握拳、呻吟、叫喊、掙扎、逃脫及疼痛局部的肌肉反射性痙攣等。
2.自主-內臟性反應
指疼痛時出現的交感神經-腎上腺髓質系統,以及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功能增強的一系列反應,如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心輸出量增多、呼吸頻率加快、瞳孔散大、汗腺分泌增
多、血糖升高等。
3.神經-精神性反應
指傷害性刺激後腦電圖的改變及單個神經元電活動的變化,以及臨床上疼痛時伴有的痛苦、焦慮、煩躁不安的心理活動。

意義

1.疼痛是一種警戒信號,表示機體已經發生組織損傷或即將遭受損傷,通過神經系統的調節,引起一系列防禦反應,保護機體避免傷害。另一方面,劇烈的疼痛也能危及生命,如果疼痛長期持續不止,便失去警戒信號的意義,對機體將是一種難以忍受的精神折磨,會嚴重影響學習、工作、飲食和睡眠,降低生活質量,這時疼痛就沒有積極意義,需採取措施進行治療。
2.疼痛也可以是恐懼的信息或者是求助的信號。疼痛可能成為焦慮、抑鬱症的突出症狀,並沒有組織損害的證據,如果不了解這種心理意義,只把疼痛看成與組織損傷有關,就會造成診治的錯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