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細菌生物學研究與套用

病原細菌生物學研究與套用

近年來,新的病原生物及新發傳染病的不斷出現,對全球醫學及相關基礎研究工作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同時,隨著現代生物技術的完善和滲透,極大地推動了病原生物研究及其相應臨床工作的發展,並由此產生了許多新的診斷治療病原疾病的理論和技術。

基本介紹

  • 作者:張兆山
  • ISBN:9787122002952
  • 頁數:267
  • 定價:50.00元
  • 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7-7
內容介紹,讀者對象,目錄,

內容介紹

本分冊的要旨在於介紹一些有關病原細菌研究的新進展,以提供人類抗擊病原細菌危害的新技術、新方法和新手段。本書共分個章,前四章扼要介紹了細菌的結構、新發和復發細菌性病原體、可能作為生物恐怖的病原菌及其防治措施、抗菌藥物及耐藥性;後六章重點突出病原細菌研究中的前沿領域,主要涉及病原細菌的基因組學、細菌的分泌系統、致病細菌的分子診斷技術、研究致病菌基因功能的新方法、細菌性疫苗的新策略等。內容豐富、新穎。

讀者對象

本書可以作為病原細菌及相關專業領域的研究人員、技術人員和高等院校病原生物學和醫學專業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參考用書。

目錄

第一章 病原細菌概述
第一節 細菌與病原細菌
一、一個充滿細菌的世界
二、病原細菌的基本特徵
第二節 細菌形態與超微結構
一、細菌形態
二、細菌細胞的基本結構
三、細菌特殊結構
第三節 細菌毒素
一、細菌內毒素
二、細菌外毒素
參考文獻
第二章 病原細菌與細菌性疾病
第一節 病原細菌與細菌性疾病的復發
一、埃爾托弧菌與霍亂
二、鼠疫桿菌與鼠疫
三、馬爾他布魯菌與布魯菌病
四、鼠傷寒沙門菌以及其感染與流行
五、白喉暴發與免疫失控
六、人—豬鏈球菌的感染與流行
七、百日咳桿菌與百日咳
八、腦膜炎奈瑟菌與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九、結核分枝桿菌與結核病
十、細菌與性傳染病
十一、立克次體與戰壕熱和恙蟲病
第二節 20世紀後期發現的重要病原菌
一、嗜肺軍團菌與軍團病
四、霍亂弧菌0139與霍亂
五、大腸埃希菌0157:H7與出血性腸炎
六、金黃色葡萄球菌TSST—1毒素與中毒性休克綜合徵
七、埃里希體與人埃里希病
參考文獻
第三章 病原細菌的生物危害
第一節 病原細菌的生物危害及防護對策
一、病原細菌的生物危害
二、病原細菌的防護對策
三、重要病原細菌的生物危害性及防護對策
第二節 細菌毒素的生物危害及防護對策
一、細菌毒素的生物危害
二、細菌毒素的防護對策
三、重要細菌毒素的生物危害性及防護對策
參考文獻
第四章 病原細菌的抗菌藥物及其耐藥性
第一節 抗菌藥物的分類
一、基本概念
二、抗菌藥物的分類
第二節 抗菌藥物的作用機制
一、細菌的基本結構
二、抗菌藥物的作用機制
第三節 細菌的耐藥性
一、耐藥性分類
二、耐藥性的機制
第四節 針對耐藥性的對策
參考文獻
第五章 細菌致病的分子基礎
第一節 致病相關的遺傳物質
一、染色體
二、質粒
三、噬菌體
四、致病島
第二節 細菌間基因的水平轉移與致病性
一、質粒介導的基因轉移
二、噬菌體介導的基因轉移
三、致病島在病原菌間的轉移
第三節 基因轉移與細菌進化
一、質粒的獲得與進化
二、噬菌體轉導與進化
三、致病島在細菌毒力進化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第六章 細菌的分泌系統
第一節 I型分泌系統
一、 I型分泌系統的特徵
二、 I型分泌系統的組成及功能
三、分泌蛋白的特徵
四、 I型分泌系統的分泌信號
五、 I型分泌系統的套用
第二節 Ⅱ型分泌系統
一、Ⅱ型分泌系統的組成及功能
二、Ⅱ型分泌系統的分泌信號
第三節 Ⅲ型分泌系統
一、Ⅲ型分泌系統的主要特徵
二、Ⅲ型分泌系統的組成成分
三、Ⅲ型分泌系統的分泌機制假說
第四節 Ⅳ型分泌系統
一、Ⅳ型分泌系統的結構和組裝
二、Ⅳ型分泌系統的分泌信號
三、Ⅳ型分泌系統與感染性疾病
第五節 V型分泌系統
一、 自轉運分泌系統(Va型)
二、雙伴侶分泌系統(Vb型)
三、Vc型分泌系統
參考文獻
第七章 病原細菌基因組研究策略
第一節 病原細菌基因組研究進展
一、基因組測序簡介
二、基因組測序戰略及基因組注釋
三、基因組學研究重點
第二節 病原細菌比較基因組學研究策略
一、致病島研究
二、膜蛋白和分泌蛋白預測
第三節 功能基因組學研究策略
一、未知功能基因的鑑定
二、藥物靶位及疫苗抗原研究
三、致病性研究
參考文獻
第八章 病原細菌的分子診斷技術
第一節 基因探針技術
一、核酸分子雜交的基本原理
二、基因探針
三、基因探針的標記方法
四、核酸分子雜交方法
五、基因探針技術在病原菌檢測中的套用
第二節 聚合酶鏈反應
一、PCR引物的設計
二、PCR反應條件最佳化
三、PCR衍生技術
第三節 基因晶片和蛋白質晶片分析技術
一、DNA晶片技術
二、蛋白質晶片技術
第四節 其他分子生物學技術
一、SELEX技術
二、肽核酸診斷技術
參考文獻
第九章 研究病原細菌基因功能的新方法
第一節 重組工程及其在細菌遺傳學中的套用
一、傳統的體內同源重組
二、噬菌體重組酶與重組工程
三、重組工程的基本技術
四、重組工程的套用
第二節 蛋白質組學在研究病原微生物基因功能中的套用
一、在病原微生物遺傳變異中的基因功能研究
二、比較蛋白質組學對不同生理狀態下病原微生物基因功能的研究
三、在病原微生物致病機理研究中的套用
四、病原微生物的亞蛋白質組學研究
五、免疫蛋白質組學在病原微生物疫苗研究中的套用
六、在病原微生物藥物抗性基因功能研究中的套用
第三節 體內表達技術及其套用
一、體內誘導基因的早期研究
二、體內表達技術
三、體內誘導基因的研究進展
四、展望
參考文獻
第十章 細菌性疫苗研究的新策略
第一節 細菌性疫苗的研究概況
第二節 細菌性疫苗研製技術的發展歷程
第三節 細菌性疫苗保護性抗原及其表位篩選技術
一、B細胞、T細胞抗原表位的選擇
二、保護性抗原的篩選與鑑定
第四節 細菌性疫苗研製新技術
一、基因工程疫苗
二、DNA疫苗
三、治療性疫苗
四、聯合疫苗
五、黏膜免疫
六、植物疫苗
七、獨特型疫苗
第五節 逆向疫苗學
一、逆向疫苗學的誕生
二、逆向疫苗學的範例
三、逆向疫苗學在其他細菌疫苗中的套用
四、逆向疫苗學在病毒疫苗中的套用
五、傳統途徑和基因組途徑疫苗研究的比較
六、展望
第六節 抗原組學在疫苗學中的套用
一、小片段肽庫的建立
二、建立合適的展示系統,
三、人血清篩選抗原
四、揭示病原微生物的“抗原組”
五、從“抗原組”中篩選疫苗抗原
六、展望
第七節 細菌菌蛻在疫苗學中的套用
一、細菌菌蛻的形成和生產
二、菌蛻疫苗的研製概況
三、細菌菌蛻作為藥物遞送體系的套用
四、展望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