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鼻棲鴨

疣鼻棲鴨

疣鼻棲鴨(學名:Cairina moschata)在中國也稱番鴨。原產於中美洲、南美洲。棲息於熱帶地區,喜歡溫暖的水域。在水中撲翅浮遊戲水,但不善於在水中作長時間游泳。後馴化為家禽。中國南方地區,尤其是福建地區多有養殖。人工馴養的疣鼻棲鴨體色多為純白色,一般稱為“白番”,但也有羽色黑白相間的雜色類型,與野生疣鼻棲鴨體色類似。成年鴨眼睛周圍和鼻部具有紅色或暗紅色的肉瘤,成年雄鴨尤為明顯。雄性疣鼻棲鴨體重往往可達3千克,甚至更重,雌鴨體重接近2千克。雖已被人工馴化,但由於歷史較短,雙翼強健,仍舊可以短距離飛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疣鼻棲鴨
  • 拉丁學名:Cairina moschata
  • 別稱:紅面鴨、番鴨美洲家鴨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鳥綱
  • 雁形目
  • 鴨科
  • :棲鴨屬
  • :疣鼻棲鴨
  • 亞種:無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 1758
  • 英文名稱:Muscovy Duck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等級,經濟價值,養殖方法,

外形特徵

疣鼻棲鴨身長66-84厘米,翼展120厘米,雌鴨體重1250克,雄鴨體重3000克。體態健壯肥大,體軀略扁,前尖後窄,呈長橢圓形。頭大而粗短,喙較短而窄,鮮紅或暗紅色。喙的基部和眼睛周圍有紅色或赤黑色的皮瘤,在頭部兩側展延較寬而厚。自眼至喙的周圍無羽毛。眼鮮紅色。胸部寬而平,翅膀大而長、強壯有力。腿短粗壯,為紅色、桔紅色或黑色。趾爪硬而尖銳,蹼大而肥厚。體羽有純黑、純白、黑白色或白色雜有藍青色等多種。

棲息環境

疣鼻棲鴨原產於中美洲、南美洲到安第斯山脈東部。棲息於湖泊和熱帶低地森林緩慢的河流畔的樹木間,在旱季時出現在鹹淡水的沼澤和沿海潟湖。

生活習性

疣鼻棲鴨集30左右的小群活動,即使換毛時也不集大群。行為謹慎和膽怯,雄鴨沒有領地意識,伴侶關係相對不緊密,結對並不持久。喜歡溫暖的水域,在水中撲翅浮遊戲水,但不善於在水中作長時間游泳。集群生活,性情溫順,行動笨拙,步態平穩。休息時把頭伸到翼下,呈“金雞獨立”狀。雄鳥常發出“哩哩”的低啞叫聲,雌鳥則發出“哪哪”的輕叫聲。
疣鼻棲鴨主要是活躍在夜間和凌晨。在淺水處生活和覓食,有時也活動於草地和岸邊。是素食動物,主要以水生植物的根、種子、莖和葉為食,也吃昆蟲、軟體動物、甲殼類和小型脊椎動物如小魚類和爬行動物。

分布範圍

分布於阿根廷、貝里斯、玻利維亞多民族國家、巴西、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厄瓜多、薩爾瓦多、法屬蓋亞那、瓜地馬拉、蓋亞那、宏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馬、巴拉圭、秘魯、蘇利南、美國、烏拉圭、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特里尼達和多巴哥、智利、波多黎各。
疣鼻棲鴨分布圖疣鼻棲鴨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在不同的地區有差別,在蓋亞那是2-3月份築巢,在委內瑞拉從6月-11月,在巴拿馬7-11月,在玻利維亞和秘魯是3月。根據不同的環境將巢建於各不相同的位置,首選的是棕櫚樹、棚屋、猛禽的舊巢,甚至在地面建造多種類型的巢穴,或在河岸植被厚厚的大裂縫裡建巢。雌鴨用胸部的羽毛襯在巢底部,在9至15天內產下一窩卵,最多可達21枚。孵化期30至35天不等。雖然高產但生成率不高,只有2或3隻幼鴨可以長大。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經濟價值

疣鼻棲鴨是優良的瘦肉型肉用鴨,番鴨肉味美鮮嫩,無油膩感,有特殊香味,是冬令進補食品。國際上番鴨的生產已被重視,飼養數量不斷增加,其中法國飼養量最大。法國格里莫公司育成4個專門化的高產品系(R31\B41\R51和B61)。中國疣鼻棲鴨飼養發展很快,福建、海南、廣東、廣西、浙江、江蘇、江西、湖南和安徽等省區的飼養數量較多,湖北、上海、四川等省也已開始引種繁殖、飼養,逐步替代其他野鴨的一些品種。
疣鼻棲鴨具有抗病力強、耐粗放飼養、皮下脂肪含量少、瘦肉率高、肉味鮮美,生長快,體重大,耐粗食,易肥育,胴體脂肪含量少,生長肥肝性能好等特點。在一般條件下飼養1.0周齡,雄鳥體重達3000-3500克,雌鳥達1800-2200克。胴體脂肪含量為15%-18%,較北京鴨低10個百分點。瘦肉率高,胸腿肌占胴體的27%-30%,而且肉味鮮美,富野味。
疣鼻棲鴨能有效地利用含粗纖維多的飼料。在同等條件下番鴨的飼料效益高於北京鴨。在一般情況下,番鴨料肉比為2.7-3.0:1。種鴨在自由採食條件下,在產卵高峰期每天採食量都不超過180-200克。育成期具有較強的補償能力,可以節省培育期的精飼料。
疣鼻棲鴨生產肥肝飼料消耗比鵝和其他鴨種低,同時填飼操作簡便。每隻鴨生產肥肝重達325-444克,而且質地細嫩肥美,細膩可口,合格率高。同時還可多得30%左右味美價高的鴨肉和優質的羽絨。

養殖方法

疣鼻棲鴨可以水養、陸養、圈養、牧養,故不需要很多設備。雛鴨階段備有籠子或籮筐等作保溫設備,育雛採用人工給溫或自溫。育雛期後,實行草地放牧或就地露宿。農村專業戶多採用放牧結合舍飼補料的方式飼養。種鴨雄雌性比按1:6-8,進行大群飼養,自然交配可達較高受精率。由於疣鼻棲鴨性情溫馴,喜安靜、合群,不善於鳴叫,沒有噪音,較適合大規模集約化飼養管理,是其他水禽不能比擬的。
疣鼻棲鴨對環境氣候的適應性強,能耐高溫,在高溫季節仍有較好的生產水平。在粗放飼養條件下,育雛率和成活率可高達95%。98%,病少成活率高。
疣鼻棲鴨的鴨舍場地應選擇地勢高燥、便於排水的砂質空曠地及遠離居民和工廠的地方。鴨舍建築應坐北朝南,冬暖夏涼,通風良好。一般飼養場內都應設有圈舍、運動場、鴨灘等設施。
疣鼻棲鴨飼養期可分3個階段,即0-3周齡、4-6周齡和7周齡至屠宰。飼養雛鳥的鴨舍需要嚴格清掃和消毒。舍內所用的器具如飲水器、餵料盤、餵料捅、水槽等要衝刷乾淨。棚舍溫度達到28-30℃左右,並要保溫。雛鳥生長很快,消化能力較弱,要求營養價值較高的全價料,可用商品肉鴨(小鴨)全價料。出殼16小時後先用0.1%高錳酸鉀水給雛番鴨飲用1-2天,然後直接用清水作飲水。雛鳥無論是地面飼養、網上飼養,都套用乾稻草墊好,寒冷季節要注意保溫,墊草要勤更換,2-3周齡後可去掉墊草。鴨舍光線要足,夜間人工光照,到4周完全採用自然光照。
疣鼻棲鴨能自己調節採食量,日糧能值影響不大,不會因蛋白質水平下降而影響採食量。因此,可以以低蛋白質消耗換取較為理念的飼料報酬和胴體品質。一般採用限料飼養,即雄鳥從9周齡和雌鳥從7周齡開始,按自由採食量的90%-95%餵給飼料,以推遲生長高峰。充分利用肌肉生長旺盛的8-12周齡階段和它們較強的生長補償能力,讓胸肌得到充分生長,又不影響正常生長發育。據測定,採用限料飼養,其胸肌可增加3倍,而不增加料肉比和胴體脂肪,並能改善胴體品質,提高生產效益。
飼養密度1周齡的雛鳥每平方米飼養40-45隻,2周齡30-35隻,3周齡23-30隻,4周齡為20-22隻,5周齡為18-20隻。從6周齡起,雄鳥為5-6隻,雌鳥為10-12隻。此外,應重視按質分群,並考慮大小、強弱,以便使同群生長發育更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