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是故人來(李益的詩句)

疑是故人來(李益的詩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疑是故人來 出自《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 作者:李益

全文:微風驚暮坐,臨牖思悠哉。開門復動竹,疑是故人來。時滴枝上露,稍沾階下苔。何當一入幌,為拂綠琴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疑是故人來
  • 作者:李益
  • 出自:《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
  • 特點:寄思念之情於故人
  • 朝代:唐代
作品原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相關高考題,

作品原文

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
微風驚暮坐, 臨牖思悠哉。
開門復動竹, 疑是故人來。
時滴枝上露, 稍沾階下苔。
何當一入幌, 為拂綠琴埃。

作品鑑賞

詩題曰《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詩中最活躍的形象便是傍晚驟來的一陣微風。“望風懷想,能不依依”(李陵《答蘇武書》)。風,是古人常用來表示懷念、思戀的比興之物,“時因北風,復惠德音”表現了對故友的懷念,“故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又為對故園的思戀。又,風又常用以象徵美好、高尚。孟子云:“君子之德,風也。”因風而思故人,借風以寄思情,是古已有之的傳統比興。此詩亦然。這微風便是激發詩人思緒的觸媒,是盼望故人相見的寄託,也是結構全詩的線索。
詩從“望風懷想”生髮出來,所以從微風驟至寫起。傍晚時分,詩人獨坐室內,臨窗冥想。突然,一陣聲響驚動了他,原來是微風吹來。於是,詩人格外感到孤獨寂寞,頓時激起對友情的渴念,盼望故人來到。他諦聽著微風悄悄吹開院門,輕輕吹動竹叢,行動自如,環境熟悉,好像真的是懷想中的故人來了。然而,這畢竟是幻覺,“疑是”而已。不覺時已入夜,微風掠過竹叢,枝葉上的露珠不時地滴落下來,那久無人跡的石階下早已蔓生青苔,滴落的露水已漸漸潤澤了苔色。這是無比清幽靜謐的境界,無比深沉的寂寞和思念。可惜這風太小了,未能掀簾進屋來。屋裡久未彈奏的綠琴上,積塵如土。詩人說:風啊,什麼時候能為我拂掉琴上的塵埃呢?結句含蓄雋永,語意雙關。言外之意是:鐘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沒有彈琴的意緒。什麼時候,故人真能如風來似的掀簾進屋,我當重理絲弦,一奏綠琴,以慰知音,那有多么好啊!“何當”二字,既見出詩人依舊獨坐室內,又表露不勝埋怨和渴望,雙關風與故人,結出寄思的主題。
全篇緊緊圍繞“聞風”二字進行藝術構思。前面寫臨風而思友、聞風而疑來。“時滴”二句是流水對,風吹葉動,露滴沾苔,用意還是寫風。入幌拂埃,也是說風,是浪漫主義的遐想。綠琴上積滿塵埃,是由於寂寞無心緒之故,期望風來,拂去塵埃,重理絲弦,以寄思友之意。詩中傍晚微風是實景,“疑是故人”屬遐想;一實一虛,疑似恍惚;一主一輔,交織寫來,繪聲傳神,引人入勝。而於風著力寫其“微”,於己極顯其“驚”、“疑”,於故人則深寄之“悠思”。因微而驚,因驚而思,因思而疑,因疑而似,因似而望,因望而怨,這一系列細微的內心感情活動,隨風而起,隨風遞進,交相襯托,生動有致。全詩構思巧妙,比喻維肖,描寫細緻。可以說,這首詩的藝術魅力實際上並不在以情動人,而在以巧取勝,以才華令人賞嘆。全詩共用了九個動詞,或直接寫風的動,或因風而動,如:驚、思、開、動、疑、滴、沾、入、拂。但又都是以“寄(思)”為暗線的,如影之隨形,緊緊相連。這正是詩人的匠心所在,也是此詩有極大的藝術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簡介

李益
(748-829)唐代詩人。字君虞。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家居鄭州(今屬河南)。公元769年(大曆四年)舉進士,公元783年(建中四年)登書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趙。公元797年(貞元十三年)任幽州節度使劉濟從事。公元800年南遊揚州等地,寫了一些描繪江南風光的佳作。元和後入朝,歷秘書少監、集賢學士、左散騎常侍等職。公元827年(大和元年)以禮部尚書致仕。他是中唐邊塞詩的代表詩人。其邊塞詩雖不乏壯詞,但偏於感傷,主要抒寫邊地士卒久戍思歸的怨望心情,不復有盛唐邊塞詩的豪邁樂觀情調。他擅長絕句,尤工七絕;律體也不乏名篇。今存《李益集》2卷,《李君虞詩集》2卷。

相關高考題

05年高考江蘇
14.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
李 益 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
微風驚暮坐,臨牖思悠哉。開門復動竹,疑是故人來。
時滴枝上露,稍沾階下苔。何當一入幌,為拂綠琴埃。
*註:苗發、司空曙是李益詩友。
⑴詩以“微風”開頭,並貫穿全篇。請對此作具體說明。
答:頷聯:微風吹開門,吹動竹子(引起懷念故友之情)。頸聯:微風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階下青苔上)尾聯:希望微風吹進簾幔(拂去塵埃)
析:題中所謂“貫穿全篇”,即“微風”在以下三句詩中都有體現。按照這個思路去揣摩下面三句:推開門又使竹動的不可能是“故人”,因為作者用了個“疑”字,應該是微風;枝上露何以滴下,本來沒風也可以自然下滴的,但想到題目的提示,當然就可以理解為是微風吹下的,“入幌”“拂綠琴埃”主語是什麼,不可能是人,難道要讓朋友來替自己拂去琴上的塵埃?所以主語也應是微風,作者希望微風掀簾進屋拂去琴上的塵埃。
⑵“時滴枝上露,稍沾階下苔”兩句渲染了什麼樣的氛圍?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心情?
答:⑵清冷、幽靜
析:喧鬧的環境又如何會有“時滴枝上露,稍沾階下苔”如些細膩的感知?景語即情,把環境渲染得如些清冷、幽靜,是為了表達孤單、寂寞的心情。
⑶詩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聯想到“知音”的故事?
答:⑶“為拂綠琴埃”
析:暗用俞伯牙、鐘子期有關知音的的典故。伯牙的琴聲只有鐘子期能聽懂,鐘子期是他的知音。鐘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沒有彈琴意緒。琴上為何積滿塵埃?長期沒彈。為何長期沒彈?像伯牙一樣沒有知音欣賞。作者希望風拂去琴上塵埃就是希望朋友到來自己重新彈琴。什麼時候故人真能如風來似的掀簾進來,我當重理絲弦,一奏綠琴,以慰知音,那有多么好啊!“何當”二字,既見出詩人依舊獨坐室內,又表露不勝埋怨和渴望,雙關風與故人,結出寄思的主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