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塗望夫山

望夫山,又稱小九華山,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採石鎮西北1公里濱江處,海拔157米,周圍7.5公里,山形似棗狀。又稱棗子磯。

基本介紹

望夫山舊有地藏王殿,始建於唐代,明清年間數次重修。明崇禎年間建有準提庵,民國時被焚。民國23年(1934)採石鎮富商秦道增兄弟捐資修繕地藏王殿和山麓至地藏王殿的千餘級石級。石級以青石砌成,向上行有“天坡”,較為陡險,兩旁有欄桿可扶,天坡上的廣闊平台也是用巨石所建。地藏王殿原有房屋多間,均供有佛像。殿後的藏經樓,藏經書較多。宋明以前,地藏王殿僧侶眾多,香火極盛,因稱小九華山。每逢農曆正月十五、七月三十,朝山拜佛者絡繹不絕,鑼鼓喧天,夜以繼日。遠如蘇、杭、滬、漢口、九江,近如南京、蕪湖、含山、和縣、江寧、當塗等地成千上萬的善男信女,紛至沓來。地藏王殿東的100多米處有一“天池”,池水清冽可口,如今摩崖石壁刻有“天池”碑塊以及碑上的“蓋戴之恩”、“化生之德”等字樣仍依稀可辨。
望夫山頂臨江處有望夫石,石約2米高,頗似人形,上刻“望夫石”三字,字徑1.6尺,字型似篆似隸,約刻於秦漢時期。此石於70年代因開山炸石墜入江中。據《太平寰宇記》載:昔有人往楚,累歲不還,其妻登此山望夫,乃化為石。“雲山萬重隔,音信千里絕。春去秋復來,相思幾時歇”。望夫女子的堅貞愛情,感天動地,為歷代文人所題詠讚美。唐天寶六年(747),李白曾作《望夫石》一詩;約天寶十三年(754),李白又在著名的《姑孰十詠》中寫有《望夫山》一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