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祖

東晉畫家顧愷之〔348— 409,〕的稱號,著名繪畫理論家、詩人。他提出的“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等著名論點,對中國繪畫的發展有深遠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畫祖
  • 姓名顧愷之
  • 朝代:東晉
  • 職業:畫家
人物概述,生平簡述,繪畫特點,遺存著作,繪畫作品,奇聞逸事,

人物概述

顧愷之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今江蘇無錫)人。義熙初官散騎常侍。博學多藝,工詩賦、書法,尤善繪畫,凡人物、佛像、禽獸、山水皆能。時有“才絕、畫絕、痴絕”之稱。畫師法衛賢,行筆細勁連綿,如春蠶吐絲,行雲流水,出之自然。畫人物尤善點睛,自云:“四體妍蚩,本無關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六朝人口語“這個”,即指眼珠)之中。”唐張彥遠評其畫:“意存筆先,畫盡意在”。精通畫論,著有《論畫》、《魏晉勝流畫贊》、《畫雲台山記》等書行世。
顧愷之顧愷之

生平簡述

女史箴圖(局部)。東晉義熙初年(405-418)任通直散騎常侍,博學多能,工詩善書精丹青。沉浸藝術,孜孜不倦,有“才絕、畫絕、痴絕”之稱。繪畫嘗從師衛協,擅作佛像、人物、山水、走獸、禽鳥,尤善點睛,自謂“四體妍蚩,本無關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之中”。其筆法如春蠶吐絲,初見甚平易,細看則六法兼備;設色以濃彩微加點綴,不暈飾,運思精微,襟靈莫測,神氣飄然。興寧中在建康瓦棺寺壁作《維摩詰像》,容貌清羸,神態忘言,轟動一時。嘗為裴楷畫像,頰上添三毫,倍覺有神采。又為謝鯤造像,布以石岩之中,可謂別出心裁,其對此自云:“此子宜置丘壑中”。畫中興帝相列像,妙極當時。唐代張懷瓘對其畫評價甚高,云:“張僧繇得其肉,陸探微得其骨,顧愷之得其神。”史稱曹不興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為“六朝四大家”。

繪畫特點

列女仁智圖顧愷之的人物畫,強調傳神,注重點睛。認為傳神寫照,正在阿堵(指眼珠)中。其筆跡緊勁連綿,如春蠶吐絲,又如春雲浮空,流水行地,皆出自然,通稱為高古遊絲描。著色則以濃色微加點綴,不求藻飾。他善於用睿智的眼光來審察題材和人物性格,加以提煉,因而他的畫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耐人尋味。顧愷之是繼東漢張衡、蔡邕等以來所有士大夫畫家中成就最突出的畫家。他總結了漢魏以來民間繪畫和士大夫畫的經驗,把傳統繪畫向前推進了一大步。與他同時代的謝安對他的評價極高,認為“顧長康畫,有蒼生來所無”。對於顧愷之的畫藝,謝赫在《畫品》中僅置之於第三品,評價不高,因而引起稍後的姚最以至唐代李嗣真等人的不平,認為這是“曲高和寡”,任意抑揚,應將顧愷之與陸探微“同居上品”。唐代張懷瓘有一段評論說:“像人之美,張(僧繇)得其肉,陸(探微)得其骨,顧(愷之)得其神,以顧為最。”這段評論對後世頗有影響,差不多已成為定論。

遺存著作

顧愷之著作有《啟蒙記》3卷,文集20卷,皆已失傳。其畫論由於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的記錄而保存了3篇,即《魏晉勝流畫贊》、《論畫》、《畫雲台山記》。其中心組成部分有:傳神論、以形寫神、遷想妙得等。“傳神”即重視精神狀態的表達。他認為“手揮五弦”儘管是很細緻和難於掌握,但比之“目送飛鴻”的精神狀態和內心活動的表達卻要容易。在畫論中明確提出“以形寫神”的概念,其目的是達到形神兼備。“遷想”是畫家觀察對象體驗生活中的揣摩、體會,以至構思,即想像思維的過程。“妙得”就是巧妙地把握對象內在的本質。“遷想妙得”要做到主客觀的統一和作者與表現對象及讀者相互間思想的交融。這些論點實為謝赫六法論的先驅。對後來的中國畫創作和繪畫美學思想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顧愷之的畫祖之名在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對之後繪畫影響深遠。

繪畫作品

畫跡甚多,有《司馬宣王像》、《謝安像》、《劉牢之像》《王安期像》、《阮脩像》、《阮鹹像》《晉帝相列像》、《司馬宣王並魏二太子像》、《桂陽王美人圖》、《蕩舟圖》、《虎豹雜鷙鳥圖》、《鳧雁水鳥圖》、《廬山會圖》、《水府圖》、《行三龍圖》、《夏禹治水圖》等。洛神賦圖
顧愷之作品真跡沒有保存下來。相傳為顧愷之作品的摹本有《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列女仁智圖》等。《女史箴圖》,絹本,淡設色,現藏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多數人認為是唐代摹本。內容系據西晉張華《女史箴》一文而作,原分12段,每段題有箴文,現存9段,自“玄熊攀檻”開始,到“女史司箴敢告庶姬”結束,是了解顧愷之繪畫風格比較可靠的實物依據。另外故宮博物院尚藏有宋人摹本一卷,藝術水平不如前者,但多出樊姬、衛女2段,也有研究價值。《洛神賦圖》,絹本,淡設色,今存宋摹本5種,分藏於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館及美國弗里爾美術館等處。內容根據三國時曹植《洛神賦》一文而作。此卷母本的時代,有的認為要早於顧愷之,或與東晉明帝司馬紹所作《洛神賦圖》有關。畫卷以豐富的山水景物作為背景,展現出人物的各種情節,人物刻畫,意志生動。構思布局尤為奇特,洛神和曹植在一個完整的畫面里多次出現,組成有首有尾的情節發展進程,畫面和諧統一,絲毫看不出連環畫式的分段描寫的跡象。圖中的山水部分,對了解東晉山水畫的特點,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列女仁智圖》,絹本,亦為故宮博物院所藏。內容系描繪《古列女傳》卷三《仁智傳》部分。今傳本只有10段,大約系南宋人所摹。此卷線條剛勁,似與文獻所載顧愷之畫“如春蠶吐絲”不合。

奇聞逸事

東晉大畫家顧愷之有三絕:“才絕、畫絕、痴絕”。
這三絕之中尤以“痴絕”最甚。
女史箴圖(局部) 史載顧愷之“好諧謔,人多愛狎之”,別人戲弄他,完全是因為顧愷之本人是個“嘻哈派”,他是經得起開玩笑的。
顧愷之在月下獨詠詩歌,鄰居謝瞻剛開始還聽著新鮮,不斷叫好,顧愷之非常得意,謝瞻卻要睡覺了,又不忍心掃了他的興,就叫替自己捶腿的僕人代自己讚嘆,顧愷之不覺有異,一直獨詠到天明。
這是顧愷之的“真痴”。因為顧愷之對他的才華一向自負,雖然,他以畫留名青史,但他的文才很好,冠之以“文學家”的稱號,他當之無愧。
然而顧愷之的“痴”,不可能全是“真痴”,有一部分是非常地裝出來的,即“假痴”。
顧愷之十分迷信“蟬翳葉”。民間流傳蟬躲藏的地方,有一片葉子蓋著,因此鳥雀都看不見它,而這片樹葉就叫“蟬翳葉”,如果人以“蟬翳葉”遮蔽自己,別人就看不見。一天桓玄送給顧愷之一片柳樹葉子,說是“蟬翳葉”。顧愷之像小孩子一樣非常高興地用柳葉擋住自己,問桓玄是否看得見他。桓玄故意對他撒尿,而他以為這是桓玄沒看見他,才將小便撒在他身上的,於是將這片柳葉珍藏起來。
眼睛一點,點來一百萬
顧愷之有一次給人畫扇面,扇面上是“竹林七賢”中的阮籍和嵇康的像,但都沒點上眼珠,他就把扇子還給人家。扇子的主人問他為什麼不畫上眼珠,他鄭重其事地回答說:“怎么能畫上眼珠呢?點了上面的人就要說話,變成活人了。”
關於顧愷之畫眼點睛,還有這么一段故事:晉哀帝興寧二年(三六四年),建康(南京)的瓦官寺要修建,僧侶向京城士大夫募款,但迴響不太熱烈,眼見修建計畫無疾而終,顧愷之卻慷慨的認捐一百萬錢。顧愷之不是什麼有錢人,他哪來的一百萬?誰都不相信他辦得到,但看他話講得那么滿,似乎胸有成竹。顧愷之要求寺僧,把寺里一面牆粉刷潔白,讓他在裡面作畫。他閉門一個多月,畫了一幅“維摩詰居士像”,畫作大體完成,只差眼珠沒點。就在準備點睛當天,顧愷之請寺僧打開城門,讓民眾參觀,並規定,頭一天來觀看的人,捐錢十萬,第二天五萬,第三天隨意樂捐。頭一天,許多人為了爭睹顧愷之“開光點眼”,湧入瓦官寺。顧愷之當眾起筆點睛,說也神奇,只那么一點,整個畫像便活龍活現。民眾聞訊而來,很快的,一百萬錢便湊足了。這幅維摩詰壁畫像也就成為他的名作。
用飛白掩飾眼疾
顧愷之是這么的聰明。有一回,他為殷仲堪畫像,殷先生有眼疾,畫出來不好看,他不願入畫,顧愷之再三保證,畫出來包君滿意。怎么畫呢?顧愷之用“飛白”的技巧作畫。飛白指的是筆畫露白,仿佛枯筆所寫,顧愷之用飛白的巧妙手法處理殷仲堪的眼睛,既傳神,又不失其美,令人讚嘆不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