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府

留府

後留名府鎮即為留府,留府鄉又稱後留名府鄉,隸屬河北省景縣,位於河北省衡水市境中東部,景縣縣境最西端,東臨溫城鄉王謙寺鎮,南接經濟重鎮龍華鎮,西部和北部與武邑縣交界。境內有385省道寧武路(山東寧津-吳橋-景縣-武邑)、906縣道景龍路(景州-龍華)、959鄉道龍留路(龍華-留府)、960鄉道魁朴公路(魁星莊-朴莊)、961鄉道(朴莊-王上營)等,其中385省道、959鄉道和960鄉道等三條主幹線公路從鎮區交叉穿行而過,x906縣城至龍華的國家一級標準建設的景州大道(景龍路)在境內聖堂村通過,石濟客專(石家莊-濟南的客運鐵路專線)橫穿境中部,在鎮區南側通過,南靠衡德濱(衡水-德州-濱州)高速公路,鎮區距衡德高速龍華入口9千米,距景縣縣城景州鎮18千米,距衡水市區35千米。境內還有天然氣管道。截止到2016年年底,全鎮總面積84.4平方千米,人口3萬人。轄40個村委會。鄉政府駐留府新鎮區寧武路1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留府
  • 外文名稱:Liufu
  • 別名:留府鎮、後留名府鄉、橡膠之鄉
  • 行政區類別:鎮,鄉
  • 所屬地區:河北省衡水市
  • 下轄地區:留府村、魁星莊村、朴莊村等40個村
  • 政府駐地:景縣留府新鎮區寧武路1號
  • 電話區號:0318
  • 郵政區碼:053515
  • 地理位置:河北省東南部
  • 面積:84.4平方千米
  • 人口:約3萬
  • 方言:衡水方言
  • 火車站:景州站、衡水站、衡水北站、龍華站等
  • 車牌代碼:冀T
  • 行政區代碼:131127204
介紹,古代官署,地圖信息,

介紹

據《景縣誌》(1991年版)記載:“此村原名劉名府。相傳明朝,一官員因犯罪被判充軍雲南。至此,接到朝廷的特赦令,被赦免無罪。他高興的對人說:我已年邁,此去雲南有死無生,沒想到至此得以赦免,看起來劉名府乃留命府也。此村藉此改名留命府,後逐漸演化為留名府。再後發展為南、北兩村,該村居北,故稱後留名府。”現留府鄉鎮駐地在後留名府村附近,位於河北省衡水景縣城西18千米,全鄉總面積84.4平方千米,人口2.92萬人,轄40個行政村,轄區代碼為:131127204
留府鄉建制沿革 明代,留府隸屬景州管轄。其中,西路古莊村一帶,在西漢時期為冀州信都國平堤縣治所(東漢時撤銷該縣治)。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直隸省改為河北省,1929年廢社編鄉,始在後留名府村建立鄉治,即河北省景縣第三區第二十三鄉。1938年,景縣抗日民主政府在王謙寺成立,下設五區。後留名府鄉隸屬冀南五專署景縣宋門區(治所在今溫城鄉宋門村)。1940年7月1日,根據抗日戰爭的需要,以安陵—景州城—王謙寺為界,景縣劃分為景南和景北兩縣。後留名府鄉隸屬冀南五專署景北縣二區(宋門);景北縣抗日游擊政府駐後留名府管理區朴莊村。1945年11月,景南、景北兩縣合併為景縣。後留名府鄉隸屬冀南五專署景縣五區(治所在今溫城鄉宋門村)。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9年8月,後留名府鄉隸屬河北省衡水專區景縣;1952年9月,撤銷衡水專區,改屬河北省滄縣專區;1958年6月,改屬河北省天津專區;1958 年11月,景縣、故城和吳橋三縣合併為吳橋大縣,同時鄉改為人民公社,後留名府鄉改為河北省天津市吳橋縣王謙寺人民公社留名府管理區;1961年6月1日,景縣從吳橋縣分出,撤銷管理區,留名府管理區改為河北省滄州專區景縣後留名府人民公社;1962年6月,衡水專區重新組建後,改為河北省衡水專區(1970年改為衡水地區,1996年5月改為衡水市)景縣後留名府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後留名府鄉,1996年西路鄉併入。
後留名府鄉經濟發展情況:
1.工業經濟
工業以橡塑製品為主,橡塑製品全鄉有幾十家,產品銷往全國各地,部分產品銷往國外。
2.農業經濟
糧食類:玉米、小麥、棉花、花生、辣椒、黃豆等;
水果類:蘋果、杏、蜜桃等;
養殖業:蛋雞、種鴿、精品肉豬等
留府鎮所轄各村村名的歷史由來:——摘引整理自《景縣誌》(景縣誌編纂委員會編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志叢書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後留名府 明朝以前原稱劉名府。相傳,明朝一官員因犯罪被判充軍雲南。至此,接到朝廷的特赦令,被赦免無罪。他高興的對人說:我已年邁,此去雲南有死無生,沒想到至此得以赦免,看起來劉名府乃留命府也。藉此,劉名府改名“留命府”。後逐漸演化為留名府。因村莊分為南北兩個自然村,此村居北部,故稱後留名府。
景縣留府派出所景縣留府派出所
前留名府 建置同後留名府。因該村在南,取名前留名府。
小營 相傳,明初戰爭連年,此地為一兵營,戰爭結束後,發展成村,取名為小營。
曹上營 相傳,明初戰爭連年,此地為兵營,戰爭結束後,曹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立村取名曹上營。
宋上營 建置同曹上營。因該村宋姓所建,故稱宋上營。王上營 建置同曹上營。因該村王姓所建,故稱王上營。
野廠 據傳,明初,這裡曾駐紮兵營,是軍隊練兵放馬的一片大荒場。後劉、陳、靳三姓遷此立村,取名野場。因“場”與“廠”同音,後演化為野廠。此村歷史以來分為三個自然村,分別取名劉家野場、陳家野場、靳家野場,後又按方位稱之為西野廠(該村居西)、後野廠(該村居北)、前野廠(該村居東南,明清時稱東野廠)。明、清和民國時期,三個自然村各為行政村,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合併為一個行政村。
白王柯枝 相傳,明朝以前,該處有王、柯、訾三姓人居住,三姓合建一莊,取名王柯訾。當地語音訾和枝同,逐漸演變為王柯枝。明初“燕王掃北”時,村子被毀,後有曹、張、白、柴四姓遷此附近分別立村,該村白姓所建,取名白王柯枝。(明朝,同期曾有張家王柯枝、劉家王柯枝、李家王柯枝、柴家王柯枝、邢家王柯枝、曹家王柯枝共六個行政村;民國十八年即公元1929年,同期曾有張王柯枝、柴王柯枝、曹王柯枝、白王柯枝、訾王柯枝共五個行政村)曹王柯枝 建置同白王柯枝。因該村曹姓所建,取名曹王柯枝。柴王柯枝 建置同白王柯枝。因該村柴姓所建,取名柴王柯枝。張王柯枝 建置同白王柯枝。因該村張姓所建,取名張王柯枝。
魁星莊 相傳,明朝時,此處大片土地懼為張王柯枝村一戶地主所有,佃農為其種地於此,習稱莊子。因此地曾有一魁星廟,村名遂改稱魁星莊。實際:明代中葉之末,張茂德(明代右副都御使張瑋的五世嫡長孫)在張王柯枝村南建莊園、宗祠、魁星廟、土地廟等,名曰:魁星莊;張克繩(明代右副都御使張瑋的五世孫)在魁星莊東南建莊園,名曰:東南莊。清代,魁星莊、東南莊逐成一自然村,名曰:魁星莊,民間習稱莊子。
辛莊 相傳,明初,由山西洪洞縣遷民至此,新建村莊,故名新莊,後演變為辛莊。
朴莊 該村建於明初,原名南朴莊村,當時張氏一家由山西洪洞縣遷來,在一坡地上建村,取名坡莊。因“坡”和“朴”有同音,逐漸演化為朴莊;因北有朴莊,為避免村莊重名,更名為南朴莊;後來,一曹姓又從小營遷此,南朴莊曹姓逐漸壯大,因其有權有勢,全國地名普查時,私自改名為曹朴莊,後又更正為朴莊。
南莊頭 相傳,明朝以前,此地和千民屯是一大鎮,東西街長十數里。元末明初,此鎮被毀,只剩兩頭。鎮西頭南面倖存的幾戶重新安家立村,取名南莊頭。
霸家寺 據查,明初,張姓族人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村。此處原有一八角廟宇,名八角寺,故村名也為八角寺。後霸姓遷入,兩姓不合,張姓遷出,霸姓將村名改為霸家寺。
北西莊 據傳,明初“燕王掃北”時,該村只有北面和西面的人倖存,故得名北西莊。
苦水營 據傳,該村建於明初,當時地多鹽鹼澇窪,食用水苦而鹹,故得村名為苦水營。
呂屯 據查,該村原名律屯。明初,從山西洪洞縣遷來呂姓兄弟四人,聚居該村,遂改名呂屯。
北馬村 明初,馬姓人由山西洪洞縣遷此立村,因南部尚有一馬村,故取名為北馬村。
大果義 相傳,該村原名大國義,建於東晉十六國時代。當時,此地為趙、燕兩國的邊界,取兩國和好之意,得村名為國義(誼)。因“國”與“果”同音,演變為果義,後發展成兩個自然村。因該村大,取名大果義。小果義 建置同大果義。因該村小,取名小果義。
西路古莊 據傳,此地古時兩條官道相交處有一路夾莊。明初“燕王掃北”時,村莊被毀,後人在官道西側重新建村,取名西路古莊。後路古莊 該村建置同西路古莊。因該村居北,故取名後路古莊。馬路古莊 該村建置同西路古莊。因馬氏在西路古莊東側建村,故取名馬路古莊。
韓黃古莊 據傳,黃古莊原有八疃tuan,稱黃八莊,後連成五片,改稱黃五莊。明初,受戰爭洗劫,黃五莊人所剩無幾,後來韓、閻、白、鄭、張五姓人氏,分別遷此定居,稱韓莊、閻莊、白莊、鄭莊、張莊。清乾隆年間,該五村為黃古莊社。民國初年,改鄉建制,通稱黃古莊。因該村韓氏所建,故稱韓黃古莊。閻黃古莊 建置同韓黃古莊。因該村閻姓所建,故稱閻黃古莊。鄭黃古莊 建置同韓黃古莊。因該村鄭姓所建,故稱鄭黃古莊。白黃古莊 建置同韓黃古莊。因該村白姓所建,故稱白黃古莊。張黃古莊 建置同韓黃古莊。因該村張姓所建,故稱張黃古莊。
房辛旺 相傳,明初有房、趙、白三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分別建村,為討吉利取名為新旺。因該村房氏所建,取名房新旺,後演變為房辛旺。趙辛旺 建置同房辛旺。因該村趙氏所建,取名趙新旺,後演變為趙辛旺。白辛旺 建置同房辛旺。因該村白氏所建,取名白新旺,後演變為白辛旺。
小馮古莊 據傳,明初大馮古莊高氏分家,遷此立村,名小馮古莊。東馬村 明初,有馬氏從山西洪洞縣遷此立村,因建於馬路古莊村東,故取名東馬村。
聖堂 據傳,明初“燕王掃北”時,該村倖存,村人以為有聖人顯靈保佑,故改村名為聖堂。
大孔村 據傳,該村祖先原為山東曲阜孔門僕人,遷此種菜為生,為尊奉孔子,取名孔村。因村西有一小孔村,故名大孔村。
王家莊 據傳,昔時大孔村有王姓者,一日在苜蓿地偶遇鵲與蛇相鬥,便附會龍鳳寶地,遂遷此建村,名王莊。地名普查時,為避免村莊重名,故更名王家莊。
北高莊 據查,該村高姓從大馮古莊遷此立村,取名高莊。地名普查時,為避免村莊重名,更名為北高莊。
房莊 相傳,明初山西洪洞縣移民房氏遷此立村,取名房莊。
留府鎮轄區代碼 131127204:~201 魁星莊村、~202 霸家寺村、~203 呂屯村、~204 北馬村、~205 後留名府村、~206 柴王柯枝村、~207 張王柯枝村、~208 曹王柯枝村、~209 白王柯枝村、~210 小營村、~211 辛莊村、~212 南莊頭村、~213 野廠村、~214 王上營村、~215 宋上營村、~216 曹上營村、~217 朴莊村、~218 前留名府村、~219 北西莊村、~220 苦水營村、~221 大果義村、~222 小果義村、~223 北高莊村、~224 房莊村、~225 王家莊村、~226 大孔村、~227 韓黃古莊村、~228 閻黃古莊村、~229 鄭黃古莊村、~230 白黃古莊村、~231 張黃古莊村、~232 聖堂村、~233 東馬村、~234 馬路古莊村、~235 西路古莊村、~236 後路古莊村、~237 小馮古莊村、~238 房辛旺村、~239 白辛旺村、~240 趙辛旺村
留府古今名人
張瑋(1429年-1507年)字汝器別號介夫,河間府景州(今景縣留府鄉魁星莊村)人,景泰癸酉(1453年)科舉人,成化丙戌(1466年)科進士。弘治元年任陝西布政使,其年冬升右副都御史巡撫寧夏。弘治三年改總督漕運兼巡撫鳳陽諸郡,有政績七年致仕。
曹中南(1914.11~2014.02.07),男,河北省景縣留府鄉西路古莊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優秀的政治工作領導者,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天津市委原常委,天津警備區原政治委員,天津市第三干休所副兵團職離休幹部,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曾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曹思誠,字孕一,又字仲參,明清之際景州人,故居在今河北景縣後留名府鄉西路古莊村,曹氏祖塋尚在。曹思誠墓在破除封建迷信中被毀,封土及神道兩側石獸基座保留至今。
劉建軍,男,1945年生,河北省景縣留府鄉野廠村人,世界華人聯合會副主席。
宋俊清,男,河北省景縣留府鄉王上營村人,河北海偉集團董事長。
王新國,男,景縣留府鄉後留府村人,衡水市政協委員,歷任河北省武強縣縣委書記、衡水市工信局局長等職務。
曹印領,男,景縣留府鄉朴莊村人,歷任景縣龍華鎮鎮長、景縣溫城鄉委書記、景縣文教局局長等職務。

古代官署

liú fǔ
古代官署名。猶留台。《三國志·魏志·杜襲傳》:“ 太祖 東還,當選留府長史鎮守 長安 。主者所選多不當, 太祖 令曰:‘釋騏驥而不乘,焉皇皇而更索。’遂以 襲 為留府長史,駐 關中 。”《南史·劉穆之傳》:“帝西討 劉毅 以 諸葛長人 監留府。”參見“ 留台 ”。
這兒的“留府”是行政區劃的一鄉鎮地名,是河北省景縣下轄一鎮的名字,該鎮又叫後留名府鎮,現後留名府鎮(留府)轄區境內的身份證和戶口簿登記的地址都是“河北省衡水市景縣留府×××××××××”,古代官署名稱“留府”是在“三國”時代朝廷特殊情勢下的中央留守機構的官署,二者並無關聯。

地圖信息

地址:河北省衡水市景縣後留名府鄉政府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