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性肝炎

界面性肝炎(interface hepatitis)是慢性肝炎的基本病理變化。界面性肝炎和碎屑樣壞死(piecemeal necrosis)的本質是相同的,只是對同一種病理變化的兩種不同表述。碎屑樣壞死強調了肝界板及其相鄰的肝細胞死亡,界面性肝炎則著重於表述肝界板區域(肝實質與間質交界處)的炎症反應。

基本介紹

  • 別稱:界面性肝炎
  • 英文名稱:interface hepatitis
  • 常見發病部位:肝
  • 定義:慢性肝炎的基本病理變化
1968年義大利臨床學家De-Groot邀請當代肝臟病理學家H.Popper和D.S.Sherlock,一起根據肝穿刺活體組織學檢查是否顯示碎屑樣壞死,把慢性肝炎分為慢性活動性肝炎和慢性遷延性肝炎兩類。所以一直以來碎屑樣壞死被看作慢性肝炎的基本病理變化。肝細胞以中央靜脈為中心呈放射狀單行排列至小葉邊緣處,每行最末端的肝細胞連線成肝界板(limiting plane),它是肝實質與間質(門管區纖維結締組織包括門靜脈、肝動脈和膽管)的分界線。慢性肝炎門管區炎症波及肝界板,引起肝界板呈散在分布的單個肝胞壞死,門管區的炎症細胞(主要為淋巴細胞)通過肝界板壞死形成的破口浸潤肝實質,導致肝界板及其相鄰的肝細胞簇狀壞死,稱之為碎屑樣壞死。近來研究認為慢性肝炎肝界板及其相鄰的肝細胞死亡是細胞凋亡而不是細胞壞死,因此對碎屑樣壞死提出質疑。慢性肝炎時呈現炎症反應的改變主要位於肝界板或纖維間隔附近,即肝實質與間質交界處,用界面性肝炎來表述慢性肝炎的基本病理變化更為妥貼。
從病理角度分析,界面性肝炎和碎屑樣壞死的本質是相同的,只是對同一種病理變化的兩種不同表述。碎屑樣壞死強調了肝界板及其相鄰的肝細胞死亡,界面性肝炎則著重於表述肝界板區域(肝實質與間質交界處)的炎症反應,國外文獻並不排斥碎屑樣壞死,採用界面性肝炎(碎屑樣壞死)來描述慢性肝炎的基本病理變化。不應把界面性肝炎理解為不同於碎屑樣壞死的一種新的慢性肝炎特殊性病變。界面性肝炎或碎屑樣壞死都是慢性肝炎的基本病理變化。只有對界面性肝炎(碎屑樣壞死)有較正確認識,才能對慢性肝炎炎症分級作出正確的評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