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烷氣泡

甲烷氣泡

甲烷氣泡指固態甲烷(甲烷這類密度很小的碳氫化合物,在很深的洋底的巨大水壓作用下可能成為固態。)由於某些原因而破裂後,可能成為氣體而迅速上升,在上升過程中水壓不斷減小,因而形成了越來越大並且急速上升的巨大氣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甲烷氣泡
  • 本質:固態甲烷
  • 發現時間:2010年5月5日
  • 國家:美國
基本信息,其他信息,禍起氣泡,氣雲罩頂,閥門失效,

基本信息

2010年5月5日,在美國墨西哥灣原油泄漏災區,工作船正在清理泄漏的原油。4月20日,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威尼斯東南約82公里處海面的一座鑽井平台發生爆炸並引發大火。火勢持續大約36小時後,平台沉入墨西哥灣,其底部油井自4月24日起漏油不止,造成大面積原油污染。美國總統歐巴馬稱這次原油泄漏可能造成前所未有的環境災難,美政府將盡其所能阻止災難擴大。新華社/路透
英國石油公司內部調查顯示,墨西哥灣“深水地平線”鑽井平台爆炸由一個甲烷氣泡引發。
另外,漏油最後一道防線“防噴閥”先前發生過失效的狀況。?
墨西哥灣漏油事故墨西哥灣漏油事故

其他信息

禍起氣泡

作為“深水地平線”租用方,英國石油公司加緊調查“深水地平線”爆炸原因。
美聯社8日報導,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工程學教授羅伯特·貝亞的數名企業界朋友向他徵詢意見時,交給他英國石油公司部分調查記錄。
這些記錄包括兩篇文檔和一段錄音,以數名鑽井平台工人為詢問對象。貝亞向美聯社記者詳細描述了記錄內容。
貝亞是美國國家工程院負責石油管道安全的小組成員,20世紀90年代擔任英國石油公司風險評估顧問。
根據這些記錄,貝亞還原了爆炸前後過程。
工人在鑽井底部設定並測試一處水泥封口,隨後降低鑽桿內部壓力,試圖再設一處水泥封口。這時,設定封口時引起的化學反應產生熱量,促成一個甲烷氣泡生成,導致這處封口遭破壞。
甲烷在海底通常處於晶體狀態。深海鑽井平台作業時經常碰到甲烷晶體。
這個甲烷氣泡從鑽桿底部高壓處上升到低壓處,突破數處安全螢幕障。
“一個小氣泡變成一個相當大的氣泡,”貝亞說,“逐漸擴大的氣泡就像一門大炮,向你臉上噴氣。”

氣雲罩頂

貝亞說,4月20日事發時,鑽井平台上的工人觀察到鑽桿突然噴氣,隨後氣體和原油冒上來。
氣體湧向一處有易燃物的房間,在那裡發生第一起爆炸。“隨後發生一系列爆炸,點燃冒上來的原油,”他說。
一段詢問記錄顯示,當時升起一片“氣雲”,罩住“深水地平線”。鑽台大型引擎隨即爆炸。詢問對象說,引擎爆炸點燃鑽台,“到處都是火”。
爆炸起火大約36小時後,“深水地平線”沉入墨西哥灣。一些英國石油公司管理人員受傷,9名鑽台員工和兩名工程師死亡。
“當時慘狀肯定如同置身地獄,”貝亞說。這名現年73歲的石油業“老兵”說到這裡流淚。他說,這是“失望和憤怒的淚水”。
英國石油公司發言人約翰·柯里7日晚不願談論事故起因。“我們等待全面調查,查出全部事實。”

閥門失效

“深水地平線”沉沒後大量漏油,威脅周邊生態環境。這座鑽井平台配備的“防噴閥”也成為調查重點。
一個“防噴閥”大如一輛雙層公車,重290噸。作為防止漏油的最後一道屏障,“防噴閥”安裝在井口處,在發生漏油後關閉油管。但“深水地平線”的“防噴閥”並未正常啟動。(來源:新華網) “深水地平線”裝備一套自動備用系統。這套系統應在工人未能啟動“防噴閥”時激活它,但當時也沒有發揮作用。
事發後,英國石油公司企圖藉助水下機器人啟動“防噴閥”,未能奏效。
美聯社報導,自從聯邦政府監管人員放鬆設備檢測後,數年間數座鑽井平台的“防噴閥”未能發揮應有作用。
內政部礦產資源管理局接到的事故報告顯示,至少14起事故原因與“防噴閥”有關。這些事故多數發生於2004年以後。
聯邦政府監管人員說,他們會檢查數座鑽井平台的“防噴閥”是否可靠。國會則打算就“防噴閥”可靠性舉行聽證會。
“這種安全閥並非那么安全,”聯邦參議員瑪麗亞·坎特韋爾說,業界明知“防噴閥”有時失效,使用時卻心存僥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