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氰菊酯環境暴露

甲氰菊酯可經皮膚接觸,吸入,吞食進入機體。屬神經毒劑,接觸部位皮膚感到刺痛,皮膚發紅、發辣、發癢、發麻,嚴重的出現紅疹、水皰、糜爛但無紅斑,尤其在口、鼻周圍。接觸量大時也會引起頭痛、頭昏、噁心嘔吐、雙手顫抖,重者抽搐或驚厥、昏迷、休克。

環境水平及人體暴露,環境水平和人體暴露,暴露途徑,生物效應,體內和體外效應,毒性閾值,在動物和人體內的代謝動力學比較,人體效應,人體健康危害防治措施,人體防護,預防措施,健康監測,泄漏應急處理,滅火方法,

環境水平及人體暴露

環境水平和人體暴露

研究顯示,甲氰菊酯對人群的終身日均暴露水平為0.036μg/(kg·d)。菊酯類農藥對兒童的日均暴露水平幾乎為成人的2倍。

暴露途徑

皮膚接觸,吸入,吞食進入機體。

生物效應

體內和體外效應

毒性:中等毒。在試驗劑量內對動物無致畸、致突變、致癌作用。

毒性閾值

LD50:107~160mg/kg(原藥大鼠急性經口);600~870mg/kg(大鼠急性經皮)。急性吸入LC50>96mg/m3。原藥大鼠亞急性經口無作用劑量為300mg/kg。大鼠慢性經口無作用劑量雌鼠為25mg/kg,雄鼠>500mg/kg。對魚高毒,毒性LD50(96h):鮎魚5.5μg/L;藍鰓魚2.5μg/L;虹鱒2.3μg/L。藍鰓LC50(48h)1.95μg/L。對蜜蜂高毒,LC50為0.05μg/只。對鳥低毒,對禽鳥毒性LC50(8d餵食):鵪鶉和野鴨>10g/kg飼料;綠頭鴨9g/kg。野鴨的急性口服LD50為1089mg/kg。對蚯蚓、土壤微生物的毒性較低。對家蠶和蛙類屬高毒。

在動物和人體內的代謝動力學比較

可從呼吸道、消化道、皮膚進入體內。在體內代謝轉化很快,主要在肝臟的酯酶和混合功能氧化酶作用下,經水解、氧化,其代謝產物與葡萄糖醛酸、硫酸、谷胺酸等結合,成為水溶性產物隨尿排出。
在進入大鼠體內後,本品能迅速代謝,48h內57%的口服藥量從尿中排出,40%從糞便中排出。

人體效應

屬神經毒劑,接觸部位皮膚感到刺痛,皮膚發紅、發辣、發癢、發麻,嚴重的出現紅疹、水皰、糜爛但無紅斑,尤其在口、鼻周圍。接觸量大時也會引起頭痛、頭昏、噁心嘔吐、雙手顫抖,重者抽搐或驚厥、昏迷、休克。眼睛受農藥侵入後表現結膜充血,疼痛、怕光、流淚、眼瞼紅腫。
(1)輕度中毒。經口引起中毒的輕度症狀為頭痛、頭昏、噁心嘔吐、上腹部灼痛感、乏力、心悸、食欲不振、胸悶、視物模糊伴面部脹麻或蟻行感等。
(2)中度中毒。中度中毒症狀除上述症狀外還表現為神萎或煩躁不安、多涎,且常感胸部或肢體肌肉跳動。
(3)重度中毒。重度中毒四肢抽搐、角弓反張伴意識喪失;肺水腫;深昏迷、二便失禁、休克或呼吸衰竭;皮膚散在紫癜。嚴重者深度昏迷或休克,危重時會出現反覆強直性抽搐引起喉部痙攣而窒息死亡。

人體健康危害防治措施

人體防護

(1)呼吸系統防護:空氣中濃度超標時,必須佩戴自吸過濾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緊急事態搶救或撤離時,應該佩戴空氣呼吸器。
(2)眼睛防護:空氣中濃度較高時,佩戴化學安全防護眼鏡。
(3)身體防護:穿透氣型防毒服,戴防化學品手套。
(4)其他:工作現場禁止吸菸、進食和飲水。工作畢,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

預防措施

密閉操作,局部排風,防止蒸氣泄漏到工作場所空氣中。操作人員必須經過專門培訓,嚴格遵守操作規程。使用防爆型的通風系統和設備。在清除液體和蒸氣前不能進行焊接、切割等作業。避免與氧化劑、鹼類接觸。配備相應品種和數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應急處理設備。
運輸前應先檢查包裝容器是否完整、密封,運輸過程中要確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墜落、不損壞。嚴禁與酸類、氧化劑、食品及食品添加劑混運。運輸時運輸車輛應配備相應品種和數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應急處理設備。運輸途中應防曝曬、雨淋,防高溫。公路運輸時要按規定路線行駛,勿在居民區和人口稠密區停留。

健康監測

需要崗前和定期的在崗期間職業健康檢查。凡有多發性周圍神經病、中樞神經系統器質性疾病、過敏性皮炎應作為職業禁忌證調離甲氰菊酯作業。

泄漏應急處理

迅速撤離泄漏污染區人員至安全區,並進行隔離,嚴格限制進入。切斷火源,建議應急處理人員戴自給正壓式呼吸器,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觸泄漏物,儘可能切斷泄漏源,防止進入下水道、排洪溝等限制性空間。
小量泄漏:用沙土吸收。
大量泄漏:構築圍堤或挖坑收容。用泵轉移至槽車或專用收集器內,回收或運至廢物處理場所處置。

滅火方法

遇明火、高熱可燃,受高熱分解釋放出有毒的氣體。若遇高熱,容器內壓增大,有開裂和爆炸的危險,儘可能將容器從火場移至空曠處,噴水保持火場容器冷卻,直至滅火結束。處在火場中的容器若已變色或從安全泄壓裝置中產生聲音,必須馬上撤離。
滅火劑:霧狀水、泡沫、乾粉、二氧化碳、沙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