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江行

《甲午江行》是宋代詩人毛珝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全詩以“仇”開篇,以“愁”結束,憤激之情,鬱勃之氣,昂揚之志,貫注全篇。詩中回顧了近百年祖國的屈辱和痛苦,強調宋室之深仇大恨,激勵出征將士的鬥志。詩情超伏動盪,境界壯闊深沉。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甲午江行
  • 創作年代:宋代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毛珝
  • 作品出處:《宋詩精華錄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甲午江行
百川無敵大江流,不與人間說舊仇。
殘壘自緣他國廢,諸公空負百年憂。
邊寒戰馬全裝鐵,波瀾征船半起樓。
一舉盡收關洛舊,不知消得幾分愁?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甲午:理宗趙昀端平元年(1234年)。江行:在江中乘舟而行。
②殘壘:殘餘的堡壘。他國:指金。南宋統治者為了向金求和,曾經廢除前線的軍事設施,表示決不收復失地。
③諸公:指當時的執政大臣。百年:北宋皇朝於1127年傾覆,到這時已經過了一百年。
④裝鐵:披上鐵甲。
⑤征船:戰船。
⑥關:關中,泛指今陝西一帶。洛:洛陽,泛指今河南一帶。

白話譯文

百條大河和浩瀚的長江日夜奔流,卻不能洗雪人們銘心刻骨的怨仇。
殘破的營壘因蒙古已滅掉金國而不再存留,當朝的王公大臣終於沒有消滅金國而白白辜負了百年來的亡國之憂。
而今邊塞寒冷,戰馬都披上了鐵甲;波浪滔天,戰船也大半建起了船樓。
然而,此番北伐,即使完全收復關中、洛陽板地,也不知道能不能消除長期鬱積的對入侵者的大恨深仇?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南宋甲午北伐戰爭之際。宋理宗端平元年甲午(1234年)春,宋將孟珙會同蒙古兵攻入蔡州,金主完顏守緒自縊,金亡。這一年夏天,理宗下詔出師收復三京。理宗此舉迎合了人們雪恥之望,舉國上下無比振奮。詩人感於時局,作此詩歡欣鼓舞之。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全詩分兩個部分,前兩聯論古,後兩聯感今,層次分明,詩意暢達。除五六句言軍陣外,每聯的落腳點“洗舊仇”、“百年憂”、“幾分愁”,都在“亡國讎”上,氣勢雄勁,不可遏止。
首聯、頷聯,皆以景入題,再作議論。“百川無敵大江流”,百川納江,滔滔不絕的江水奔騰不息,洗滌萬物。卻不洗“舊仇”。採用先揚後抑的手法,先極言江水之大,氣勢宏大。愈見舊仇之深,亡國痛切。“殘壘自緣他國廢”,殘垣斷壁,滿目瘡痍,寫了亡國造成的荒廢景象。由景而生髮議論,一百年以來,仁臣志士們想要光復中原的願望,都在無限憂慮中落空。既寫雪恥,又寫臣子恨,詩意猶同“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岳飛《滿江紅》)句。
頸聯、尾聯,寫令人振奮的備戰場面,以及北定中原的信心。“邊寒戰馬全裝鐵,波闊征船半起樓”句,抓住最具特徵的兩種事物——戰馬和征船,以“全裝鐵”、“半起樓”形容之,以“邊寒”、“波闊”的環境描寫襯托之,將百萬雄師之披堅執銳、所向無敵的氣勢刻畫出來,力透紙背。陸游也曾有吟詠行軍名句“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書憤》)作過類似描寫。“一舉盡收關洛舊”,這句話的意思即揮師一舉收復中原完成統一。這是多少年來多少南宋遺民的心愿,也將消除人們的多少亡國讎恨,故曰“不知消得幾分愁”,對應“不與人間洗舊仇”、“諸公空負百年憂”句,今非昔比,具有強烈的對比效果,根本原因在於,詩人寄予“甲午江行”以充分的信心與美好的願望。
這首詩措辭激昂,情感飽滿。句句不忘亡國之仇,國亡而仇深,復國則仇消,寄厚望於北伐之師,鼓舞激盪,為當時難得的佳作。

名家點評

近代詩人陳衍《宋詩精華錄》卷四:“不圖晚宋尚有此壯往之作。”
南京大學原教授程千帆《古詩今選》:“1234年,蒙古族滅掉了女真族的金朝,從此南宋面對著個更其強大的入侵者。詩人認為應該借金朝憂滅機會,收復中原,所以就寫了這篇雄壯的詩,來敢舞人們鬥志。”

作者簡介

毛珝(?—?),字元白,號吾竹。衢州柯山(今浙江省衢州市)人。約生活於南宋寧宗嘉定至理宗景定間(1208—1264年)。以文自晦,不求聞達於時。與詞人、筆記大家周密為友。有《吾竹小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