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子坊文化產業園

田子坊文化產業園

田子坊文化產業園區自1998年改造起步至今,先後經歷了初始創業階段和探索成長階段,現已步入轉型發展階段。“田子坊”原名“田子方”,“田子方”是歷史上最早的畫家的名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田子坊文化產業園
  • 改造時間:1998年
  • 現階段:轉型發展階段
  • 原名:田子方”
產業園介紹,入駐企業情況,園區發展六項舉措,

產業園介紹

田子坊初始創業階段完成了街區功能定位、主導產業選擇和內外資源整合的三大目標,這些目標實現的艱巨性,凸顯了政府職能轉變的必要性。回顧田子坊的產業集聚,功能目標定位決定其主導產業即文化創意產業,出於商旅文產業聯動的需要,輔之於一定比例關係的購物、觀光所需的行業,以構建合理的產業生態關係是完全必要的。但行業生態是由企業生態來體現的。這種體現,它主要表現在文化創意企業與非文化創意企業之間的配比關係。實踐證明:田子坊經過10餘年的發展,文化產業特色鮮明,文化與經濟的融合已形成一個合理的“度”。
當前田子坊正在步入轉型發展階段,其任務是要將其發展建立在一系列制度重新安排的基礎之上,確立新的發展目標,依據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的標準,有序推進園區建設。
黃浦區作為上海的一個中心城區。從藝術人文的角度,更是一座古色古香讓人回味無窮的老城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要使其凸現海派文化特色並形成品牌,文化與經濟的結合,藝術和創意的服務是必不可少的。
田子坊文化產業集聚區起始於1998年,位於黃浦區西部。它是一片保留完整的歷史街區,是文化創意者的樂園,其核心區“三巷一街”占地2公頃,建築面積約3萬平方米。
園區具有五大文化特色。一是建築文化,集中了上海從鄉村到租界和現代城市發展的各個時期、各種類型的歷史建築,不僅有典型的江南民居、花園洋房、老式石庫門和新式石庫門建築,還有20世紀70年代前後的工業廠房建築,記錄了上海開埠以來社會經濟發展的歷程,是海派文化兼容並蓄特質的空間意向表達。二是文化藝術,這裡既是藝術家的生態社區,也具有海派文化特質的藝術消費區,入駐了眾多有較強參與性、體驗性、觀賞性的文化項目。三是里坊風貌,至今仍保存著率真的里弄生活,是展現上海海派文化、傳承歷史文脈的“文化濕地”,上海歷史風貌和石庫門裡弄生活的“活化石”。四是時尚文化,擁有眾多個性化商鋪,出售的多是設計師的最新原創作品,基本形成了以旗袍、圍巾、高級成衣等為代表的特色產品。五是休閒文化,在這裡雲集了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風味美食。
園區內景園區內景
園區還具有10大文化亮點:一是陳逸飛工作室舊址;二是爾冬強藝術中心;三是張毅和楊慧珊琉璃藝術博物館;四是陳海汶攝影工作室;五是賀友直書畫社;六是鄭偉樂天陶社;七是王吉音油畫社;八是陳瑞元攝影工作室;九是李守白剪紙;十是藝術廳堂版(文化元素進田子坊、視覺藝術:京、昆、越、淮、滬等劇;文化藝術展)。

入駐企業情況

目前田子坊共有各類商戶426家(工廠區域209家,石庫門區域217家),其中文化創意企業有297家,占總量的69.7%,其他相關產業63家,占總量的14.7%,商業配套服務性產業66家,占總量的15.5%。
入駐企業包括:美術業(畫廊)、出版業(圖書報刊和音像製品零售)、影視業(電影后期製作)、會展文化業(展覽服務)、創意設計業(廣告設計、工業設計、建築設計、服飾設計、形象設計)、文化相關產業(琉璃藝術品製作、老相機製作、攝影作品製作、陶瓷藝術品製作)。
代表企業有上海琉璃藝術博物館、陳逸飛工作室(原“逸飛舊址”,現“逸飛環境建築設計”公司)、陳海汶攝影工作室(上海老相機製作中心)、爾冬強藝術中心、上海守白文化藝術有限公司、麟研部建築設計諮詢、家具之美(SQ DECOR)、“嫵”圍巾、金枝玉葉、金粉世家服飾等。
創意設計類外籍人士、海歸派投資企業占較大比例,據統計,外籍和海歸派投資者共有72戶,來自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韓國、台灣、香港等36個不同國家和地區,占總商戶的19.6%。2009年園區實現稅收955萬,2010年實現稅收1473萬元,同比增長64.8%。2011年19月實現稅收1284萬,同比增長20%。今年以來,始終保持1倍以上的增幅。

園區發展六項舉措

目前,園區形成與發展通過6項主要舉措:一是以歷史文化,打造品牌理念;二是以創新理念,豐富品牌內涵;三是以歷史建築,延伸品牌文脈;四是以多元文化,擴大品牌影響;五是以強化服務,樹立品牌意識;六是以產權保護,夯實品牌基礎。
(一)以歷史文化,打造品牌理念
上海是我國近代工業的發源地,大量優秀歷史工業建築濃縮了19世紀40年代以來上海城市和工業文明的發展史,體現了上海工業在不同時期的獨特風格,藝術特色和科學價值。泰康路210弄是田子坊的主弄,原先是一個弄堂工廠,裡面有小澡堂、小麵廠、小倉庫,成為外來人口的集聚地。如何在此地造就“品牌”,經營品牌,這些老廠房以及老倉庫等擁有相當的歷史文化價值,又適宜進行內部改建,為上海發展創意產業可提供得天獨厚的優勢資源。
田子坊雖小,但歷史上有徐悲鴻、張大千等大家居住;論地理位置,1934年曾是“華洋”結合區;論弄堂小廠,也曾風光一時。歷史文化成為田子坊“品牌”的理念。1998年陳逸飛先生從海外歸來,入駐田子坊,築成田子坊品牌形成的基礎。2001年大畫家黃永玉來到陳逸飛工作室,高興地為泰康路210弄起名“田子坊”。從此田子坊成為“上海創意產業集聚區”發源地的代表。
在“田子方”的方上加一個“土”字。取其諧意,喻意“田子坊”是文人、畫家、設計師集聚地。田子坊系多個裡、坊組成(天成里、和平里、薛華坊、志成坊、平原坊)。始建於1930年,當時是“華洋”結合區。著名畫家汪亞塵夫婦曾入駐志成坊中的隱雲樓,並創辦上海新華藝術專科學校和藝術家協會“力社”,這成為田子坊文化積澱的最初淵源。
在此後“田子坊”的商業運營中,開始注重創意產業的打造,原來的“都市工業樓宇”開始進入到了“創意產業”的新型城市經營模式。目前田子坊已集聚了多種類型的文化企業,其中有畫廊、攝影工作室、陶藝工作室、文化策劃公司、電影公司、音樂工坊等文化產業;從生產方式來看,主要是自主繪製、自主設計、自主生產。
1999年起,對泰康路藝術街的開發,通過舊廠房、舊倉庫和舊民宅的轉讓和置換(上海人民針廠、上海食品工業機械廠、上海鐘塑配廠、上海新興皮革廠、上海紙杯廠、上海華美無線廠),在15000平方米的空閒廠房、倉庫,引入來自國內外一批從事創意設計的藝術家、設計師加盟。泰康路的定位,經過探索,田子坊文化產業園區形成的效應逐漸顯現,濃郁的藝術和時尚文化氛圍從老工廠蔓延到了附近的石庫門民居,園區從工業廠房向周邊的居民靠近,2005年緊貼“田子坊”的“志成坊”改名“二井巷”,以歷史文脈開拓了“田子坊石庫門文化創意工程的改造之路。到2011年10月,已經搬出的居民217戶,開設了各類文化創意設計、畫廊、攝影棚等297家,創造就業3516人。
利用現有建築不僅創建了文化產業發展的平台,還保護了歷史文化遺產。工業老廠房,老倉庫運用新的設計和模式改造,為歷史的留存注入時尚的元素,使舊廠房成為現代城市的新景象,也促進了文化創意產業鏈的形成,是城市歷史與未來承接的良好典範。
1、它為社會提供了就業崗位,而大部分的崗位就業是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人員。幫助政府緩解了就業難。
2、盤活了舊工廠,使舊廠房、舊倉庫、舊弄堂和舊民宅的價值得到提升,提高了黃浦區的綜合競爭力。最終是廠方得租金、政府得稅收、勞動者得就業、創意產業得發展、居民得實惠、環境得改善、區域品位得提升。
3、居民生活得到改善。企業入駐。不拆房、住新房;用舊房、搞文化;老鄰居、新企業;情相近、共富裕。創新改舊,開闢另類文化產業之路。
(二)以創新理念,豐富品牌內涵
體制機制的創新最為重要、最為關鍵。為適應對外開放的需要,田子坊建立了精幹高效的辦事機構,實行“小政府、大社會”的管理模式,科學地構築起與市場經濟相適應,與國際慣例相接軌,與一般園區相區別的管理機制。在工作職能上,堅持與創意園區地特徵相適應,以招商引資、環境建設為中心,強化服務功能,提升服務水準,使管理職能具有法制性、規範性、國際性。而創新則是園區內發展的動力源。
田子坊在探索成長階段,堅持“三個有利於”為標準,發揚率先創業、率先開放、率先改革、率先發展精神,大膽闖,大膽試,大膽乾,勇於探索,敢為人先,在全國、全市創出了許多個第一:田子坊創辦了全國第一家自籌經費的創意產業園區;辦起了上海第一個由中外創意人士混合入駐的創意園區;實施了全市第一個利用舊廠房發展創意產業的途徑;創立了全市第一個城市建設開發與歷史建築保護結合示範區域;成立了全國第一個由創意企業自發的智慧財產權保護聯盟:第一個提出“創意產業”概念,並進行了一系列理論研究。創新則興,守舊則衰。思想解放再解放,觀念創新再創新,經濟發展再發展,這是田子坊最顯著的特點、最成功的“秘訣”。
當田子坊快速進入轉型發展時期,園區規模也開始不斷擴大,文化產業不斷壯大。如何對園區和文化產業加強引導和管理,成為影響田子坊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為此,由區發改委牽頭,從統籌、管理和協調的角度,提出了“1+3”的管理模式,“1”指田子坊工作聯席會議,“3”指田子坊管理委員會、田子坊發展促進會和永業田子坊物業管理公司。
田子坊工作聯席會議由區長任總召集人,常務副區長任常務召集人,其他副區長任召集人,區政府有關部門和單位組成聯席會。聯席會議的職責主要包括討論決定田子坊的發展規劃、管理制度、改造保護、產業發展和公共安全等重大事項,明確各成員單位的任務和職責,並對田子坊管理委員會、田子坊發展促進會、永業田子坊物業管理公司在工作推進中需要協調的事項加以協調。聯席會議確立例會制度、重要情況報告制度和督察制度。
田子坊管理委員會,由區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和單位人員組成,職責是落實文化創意產業、加強公共管理、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在共建共享中不斷拓展功能,擴大品牌效應。田子坊發展促進會是由政府、社區、入駐者和原住居民代表組成,在黨的領導下,由政府推動、田子坊內相關利益者組成的共建共享共治的自律性組織,接受政府委託,履行專項管理、服務和協調的職能。永業田子坊物業管理公司是由永業集團負責組建,其職責是加強建築物的修繕管理、改革公房租賃管理,著力提升管理能級、公共設施配套和社會資源整合等。田子坊的發展迎來了一個全新的階段,結合城區“軟改造”的新路和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的春風,田子坊注定成為上海城市新名片。
(三)以歷史建築,延伸品牌文脈
隨著文化產業的發展,田子坊也在走向成熟。濃郁的藝術和時尚氛圍正從田子坊的老廠房蔓延到附近的石庫門民居,一種保護歷史風貌,改善生活環境和發展文化產業和諧共存的新模式也由此萌生。創意地產的核心理念與操作是傳承歷史,營造未來,它與經營城市的核心內容是如何發掘、運用城市的歷史文化資源,在有限的城市土地資源中營造無限的創意價值。
實踐再次證明,在田子坊這片具有濃郁歷史感的土地上,她給創意人士帶來了新的靈感,新的思索,新的感悟。她讓眾多知名或非知名的藝術家、設計師、自由職業者在這裡,享受著融文化藝術與商業經濟於一體的生活方式。
田子坊里的石庫門原名志成坊,是上海老居民自發將自家的石庫門出讓給“文化創意企業”入駐,居民拿了一部分租金外出租房。如此創舉也使居民的住房條件得到了改善。個體的居民積極參與田子坊的品牌建設,如此模式,讓居民得到了實惠,歷史建築得到了保護,歷史文脈得到了延續,同時,“田子坊”的品牌也得到了提升,創意產業又得到了發展。
(四)以多元文化,擴大品牌影響
田子坊進駐的不僅有陳逸飛、爾冬強、王劼音、王家俊等知名藝術家,還有新加坡陶藝家鄭褘、美國陶藝家吉米、法國設計家卡洛琳、南斯拉夫攝影家龍·費伯、丹麥的沈翠娜等一大批“老外”藝術家,這為田子坊逐步走向國際化奠定了基礎。
田子坊創業階段招商時就規定,外籍、海歸派人士租金優先。其目的也就是在於多國家、多文化、多風格的國際多元化文化產業集聚。將田子坊做成一家一風格,一鋪一特色,一景一精彩。目前“田子坊”的品牌有:
“逸飛”環境藝術設計;爾東強的“漢源文化”;圍巾設計“桑瀾”;服裝設計品牌“一慧”;香港工藝設計“盈稼坊”;鄭褘的“樂天陶社”;澳大利亞諮詢公司“SUZAARZ”;澳大利亞郵人公司廣告平面設計“我是免費的”;
丹麥家居軟裝潢設計“JOOI”;美國室內設計“maxK”;美國裝潢設計“麟研部”;美國環境設計“SURV”;日本環境設計“角王設計”;日本和服設計“衣曼佗羅”;德國首飾設計“禧樂色”。
多國的文化,增添了田子坊建築更多樣的色彩。多國的人才,給田子坊帶來國際上最新的經營模式。多國企業的集聚擴大了田子坊品牌的宣傳,使之形成了一個歷史和現代、人與環境、形態與功能、經濟與社會、多元文化共處、和諧發展的文化產業集聚區。
(五)以強化服務,樹立品牌意識
服務也是一種良好的投資和發展環境。田子坊自創業以來,確立服務是第一投資環境的理念,不斷增強服務意識,倡導感情式服務,努力實施親商、安商、富商工程。創辦初期,明確提出“政策不足服務補、硬體不足軟體補”,倡導“人人都是投資環境、個個代表開放形象”,“寓招商於服務之中”;以後又進一步提出“誠信服務、規範行政、降本增效”;並逐步形成了“三個服務體系”(入駐企業工商辦證的一條龍服務、創意工房裝修過程中的全方位服務、入駐企業後勤經常性的服務)。還創辦了“馬上辦”辦公室,實行“首問負責制、兩問終結制”。推行個性化、契約式服務,量身定做服務內容,實行“零障礙、低成本、高效率”,“讓所有入駐者感到一切都方便,使創意園區成為最低生產、交易成本的區域之一”。有了良好的服務和優質的品牌,就能創造出一種魅力。有了這種魅力,招商就有擋不住的誘惑,就能象強磁石一樣吸引中外創意人士紛至沓來。
(六)以產權保護,夯實品牌基礎
為加強文化產業園區智慧財產權的保護,2009年,由田子坊園區內的23家文化企業共同發起的“田子坊智慧財產權保護聯盟”正式掛牌成立。由創意企業自發推出的智慧財產權保護聯盟在上海乃至全國尚屬首次,它是田子坊為打造品牌建設推出的一個新舉措。
上海市知識產權局局長陳志興在成立儀式講話中指出,“田子坊智慧財產權保護聯盟”的成立,為上海創意產業的智慧財產權保護開拓了一條新路,是開展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的一項新舉措,它將成為智慧財產權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將成為上海創意產業發展的一個新亮點。
田子坊“智慧財產權聯盟”的成立,意味著智慧財產權保護不再是政府單方面的職責,企業自身也行動起來,勇於擔當智慧財產權保護的重責。引導越來越多的企業從“圖省事,靠仿造”的盲區中走出來,從而形成法律與自律同步,打假與拒假聯手的一種良性循環。
田子坊智慧財產權保護聯盟,下一步將在區知識產權局等有關部門的支持和指導下,吸引更多的創意企業參加到這個行業自律組織中來,切實解決集聚區內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問題,並把它作為一個品牌來打造,著手探索建立健全政府管理之外的智慧財產權保護自律機制、發現機制、協調機制、評估機制和快速處置機制,努力構建黃浦區智慧財產權保護高地,積極推動黃浦新一輪文化創意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