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系統耗散結構理論

生態系統耗散結構理論,是指普利高津等提出:一個遠離平衡態的非線性的開放系統(不管是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乃至社會的、經濟的系統)通過不斷地與外界交換物質和能量,使系統內部某個參量的變化達到一定的閾值時,通過漲落,系統可能發生突變(即非平衡相變),由原來的混沌無序狀態轉變為一種在時間上、空間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狀態。這種在遠離平衡的非線性區形成的新的穩定的巨觀有序結構,由於需要不斷與外界交換物質或能量才能維持,因此稱為“耗散結構”。

一個典型的耗散結構的形成與維持至少需要具備三個基本條件:一是系統必須是開放系統,孤立系統和封閉系統都不可能產生耗散結構;二是系統必須處於遠離平衡的非線性區,在平衡區或平衡區附近都不可能從一種有序走向另一更為高級的有序;三是系統中必須有某些非線性動力學過程,如正、負反饋機制等,正是這種非線性相互作用使得系統內各要素之間產生協同動作和相干效應,從而使得系統從雜亂無章變為井然有序。生態系統是開放系統,處於遠離平衡的非線性區,是一個處於非平衡態的自組織系統,同時具有非線性的動力學過程。因此生態系統是一個具有耗散結構功能的系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