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基礎設施

生態基礎設施的概念最早見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與生物圈計畫”(MAB)的研究。1984年,在MAB針對全球14個城市的城市生態系統研究報告中提出了生態城市規劃五項原則,其中生態基礎設施表示自然景觀和腹地對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態基礎設施
  • 外文名: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 簡稱:EI
  • 主要內容:廊道、綠道和遺產廊道的概念
定義,發展由來,主要內容,

定義

生態基礎設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簡稱EI)是維護生命土地的安全和健康的關鍵性空間格局,是城市和居民獲得持續的自然服務(生態服務)的基本保障,是城市擴張和土地開發利用不可觸犯的剛性限制。

發展由來

生態基礎設施的概念最早見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與生物圈計畫”(MAB)的研究。1984年,在MAB針對全球14個城市的城市生態系統研究報告中提出了生態城市規劃五項原則,其中生態基礎設施表示自然景觀和腹地對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相隔不久,Mander和Selm等人從生物保護出發,用此概念標識棲息地網路的設計,強調核心區、廊道等部分作為生態網路(Ecological Network)在提供生物生境以及生產能資源等方面的作用(Mander,1988;Selm,1988)。此後,生態基礎設施及生態網路的思想在歐洲得到了較多的套用(Jongman,1995;Fleuury and Brown,1997;van Lier,1998;Hein,2002;Heijligers,2001)。Beatly(2000)則用此概念泛指城市建成區域相對應的自然區域。
相對於作為自然系統基礎結構的生態基礎設施概念,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的另一層含義是“生態化”的人工基礎設施。認識到各個人工基礎設施對自然系統的改變和破壞,如交通設施被認為是導致景觀破碎化、棲息地喪失的主要原因(Forman,1995;Serrano and Sanz,et al,2002),人們開始對人工基礎設施採取生態化的設計和改造,來維護自然過程和促進生態功能的恢復,並將此類人工基礎設施也稱為“生態化的”基礎設施,或者“綠色”基礎設施(“綠色”即強調生態化)。北美及歐洲的許多城市都在開展實施“綠色”基礎設施計畫。如紐約生態基礎設施研究(New York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Study ,NYEIS),涉及氣候、能量、水文、健康以及政策和成本效益等方面。加拿大卡爾加里1996年在Elbow Valley建立用於水體淨化和污染處理的實驗性人工濕地,並在其Nature as In frastructure的報告中強調了生態基礎設施在生態及教育方面的巨大意義。

主要內容

(1)廊道、綠道和遺產廊道的概念
景觀生態學裡的廊道指的是不同於周圍景觀機制的線狀或帶狀景觀元素(Forman ,1986)。它是生態基礎設施的重要結構要素生態廊道主要由植被、水體等生態性結構要素構成。而綠道、遺產廊道等概念的出現為廊道設計注入了新的活力。景觀生態學中關於廊道的原理包括廊道的連續性、數目、構成、寬度與景觀過程的關係等(俞孔堅李迪華,1998)。這些都對廊道的規劃與設計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廊道的寬度與結構
廊道的寬度和構成是規劃和保證其有效性的關鍵。寬度和構成的設定應該從其功能入手,如生物保護、防洪、防止農業營養物質流失以及文化遺產保護和遊憩等。鑒於廊道的功能日益趨向綜合,譬如上述的綠道和遺產廊道,這些功能都會發生交叉。不同氣候帶對廊道寬度和構成的要求也會不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