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城市規劃

生態城市規劃

生態城市規劃是圍繞區域生態的平衡,實現自然生態、經濟和社會等系統的有機統一,從而加強城市整體性和系統性的城市設計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態城市
  • 外文名:Ecological city
  • 特點:和諧性、高效性、持續性、整體性
  • 規劃內容:城市生命,生態建築、產業等
  • 原理:生態學
  • 目的:保護人類自身生存環境
規劃原則,整體原則,綜合平衡原則,區域協調原則,生態高效原則,規劃程式,主要內容,城市生命支持系統,空間發展戰略規劃,生態產業規劃,生態人居環境規劃,注意事項,科學編制生態城市規劃,精心做好生態城市設計,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基礎,

規劃原則

整體原則

城市複合生態系統的各個子系統之間的關係,不是分散的、孤立的,而是相互疊加、相互影響的。因此,在生態城市規劃中,需要加強城市的整體性和系統性。

綜合平衡原則

生態城市最重要的目標是達到區域生態的平衡,實現自然生態、經濟和社會等系統的有機統一。生態平衡是指區域自然和社會要素之間處於相對的動態穩定狀態,包括區域內資源能源利用的平衡,生物種群的多樣性和穩定性,自然生態過程的順暢,社會各階層和種族之間的和諧等。

區域協調原則

生態平衡應保證整體乃至局部生態單元內相對平衡發展,杜絕區域內總量平衡但局部失衡的現象,在規劃方法上,生態城市應採取複合區域和城市生態位的規劃方法。

生態高效原則

生態城市是城市發展的高級階段,因而相對於傳統工業城市而言具有更高的效率。生態效率不僅僅具有節能的含義,同時也包含平衡的含義。生態高效只有在自然、社會、經濟平衡的情況下才能實現.在生態城市規劃中,應提出促進社會與經濟平衡發展的政策建議(例如產業鏈、發展循環經濟等),編制社區規劃、社會規劃。

規劃程式

美國華盛頓大學Steiner曾於20世紀60年代末提出資源管理生態規劃的程式包括七個步驟,即:①確定規劃目標②資源數據清單和分析③區域適宜度分析④方案選擇⑤規劃方案實施⑥規劃執行⑦方案評價。生態城市規劃不僅限於土地利用和資源管理,而應根據城市社會、經濟、自然等方面的信息,從巨觀、綜合的角度,研究區域或城市的生態建設,或在城市複合生態系統中社會、經濟、自然的廣泛調查基礎上,結合專家諮詢意見,套用城市生態學、系統分析和城市規劃原理相結合的方法而進行。在生態城市規劃的實際操作過程中,各個城市根據自己的情況不同,可能在規劃程式上有差別。但主要的操作程式相同,就是首先了解城市的目前狀況,然後根據生態城市建設的目標進行各專項規劃。

主要內容

生態城市規劃要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運用生態經濟和循環經濟理論,統籌區域經濟、社會和環境、資源的關係,以人為本,通過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和循環經濟,改善生態環境,培育生態文化,重視生態人居,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城市生命支持系統

城市生態系統的生存與發展取決於其生命支持系統的活力,包括區域生態基礎設施(光、熱、水、氣候、土壤、生物等)的承載力、生態服務功能的強弱、物質代謝鏈的閉合與滯竭程度,以及景觀生態的時、空、量等的整合性,重點在於以下方面:
1、水資源利用規劃
市區:開發各種節水技術節約用水;雨污水分流,建設儲蓄雨水的施路面採用不含鋅的材料,下水道口採取隔油措施等,並通過濕地等進行自然淨化,郊區:保護農田灌溉水;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禽畜牧場污染,在飲用水源地退耕還林;集中居民用地以更有效地建設、利用水處理設施。
2、土地利用規劃
合理的土地利用規劃是維護城市生態系統平衡、保持其健康發展的保證。城市建設用地的擴張是造成地球生態能力損失的重要原因之一。這種生態能力的損失不僅僅體現在直接的土地生物生產量上,更為嚴重的是由此引發的連鎖反應。由於土壤活性喪失導致的生態系統物質循環阻斷,不僅使得世界上大多數城市垃圾圍城,更嚴重的是某些物質無法回歸自然本位,造成地球環境的總體災變。城市生態系統的有機整體性要求各個子系統必須相互協調,任何局部的失調都有可能造成整個系統崩潰。科學合理的土地利用規劃是生態城市規劃的重要組成。
3、能源規劃
節約能源,建築物充分利用陽光,開發密封性能好的材料,使用節能電器等;開發永續能源和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制氣。能源利用的最終方式是電和氫氣,使污染達到最小。
4、交通規劃
發展電車和氫氣車,使用電力或清潔燃料;市中心和居民區限制燃油汽車通行,保留特種車輛的緊急通道。通過集中城市化、提高貨運費用、發展耐用物品來減少交通需求;提高交通用地的利用效率;發展船運和鐵路運輸等。
5、生態綠地系統規劃 打破城郊界限,擴大城市生態系統的範圍,努力增加綠化量,提高城市綠地率、覆蓋率和人均綠地面積,調控好公共綠地均勻度,充分考慮綠地系統規劃對城市生態環境和綠地遊憩的影響;通過合理布局綠地以減少汽車尾氣、煙塵等環境污染;考慮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為生物棲境和遷移通道預留空間。

空間發展戰略規劃

良好的空間發展戰略規劃是生態城市規劃的基礎內容。現代城市中有很多城市出現交通、大氣污染、功能團混亂等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城市規劃時就沒有良好的空間發展布局規劃,許多城市出現了攤大餅現象。生態城市建設中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從戰略高度認識到空間布局規劃的重要性。

生態產業規劃

生態產業通過2個或2個以上的生產體系之間的系統耦合,使物質、能量能多級利用、高效產出,資源、環境能系統開發、持續利用。生態產業注重改變生產工藝,合理選擇生產模式。循環生產模式能使生產過程中向環境排放的物質減少到最低程度,實現資源、能源的綜合利用。
生態產業規劃通過生態產業將區域國土規劃、城鄉建設規劃、生態環境規劃和社會經濟規劃融為一體,促進城鄉結合、工農結合、環境保護和經濟建設結合;為企業提供具體產品和工藝的生態評價、生態設計、生態工程與生態管理的方法。

生態人居環境規劃

城市的表現形式是社區的格局、形態,人作為複合生態系統的主體,其日常活動對城市生態系統的好壞起著重要作用。因此,生態城市規劃中強調社區建設,創造和諧、優美的人居環境。
1、生態建築(Ecological building)開發各種節水、節能生態建築技術,建築設計中開發利用太陽能,採用自然通風,使用無污染材料,增加居住環境的健康性和舒適性;減少建築對自然環境的不利影響,廣泛利用屋頂、牆面、廣場等立體植被,增加城市氧氣產生量;區內廣場、道路採用生態化的“綠色道路”,如用帶孔隙的地磚鋪地,孔隙內種植綠革,增加地面透水性,降低地表徑流。
2、生態景觀(Ecological landscape)強調歷史文化的延續,突出多樣性的人文景觀。充分發掘利用當地的自然、文化潛力(生物的和非生物的因素),以滿足居民的生活需要;建設健康和多樣化的人類生活環境。景觀與城市的生態設計反映了人類的一個新的夢想,一種新的美學觀和價值觀:人與自然的真正的合作與友愛的關係。
3、生態社區(Ecological community) 社區作為生態城市管理體系主體構成最重要的部分,在生態城市規劃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生態社區規劃時要充分考慮到社區的發展和環境的承載能力,衡量指標多為人均綠地面積、人均公共設施率等。

注意事項

科學編制生態城市規劃

城市規劃是城市建設的總綱,科學編制生態城市規劃,是建設生態城市的前提和基礎。
生態城市規劃的內容主要包括經濟總量的提高和生態經濟的發展、城市人口的分布、自然生態環境的改善和環境質量的提高等。編制生態城市規劃,首先要建立一套由經濟、社會和環境三方面要素構成的生態城市規劃指標體系。
經濟發展指標要突出速度、結構、效益三個重點,建立起符合經濟發展內在規律、各產業比例合理、資源高效利用的生態經濟系統,加快能流、物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動。主要包括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年人均財政收入、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單位GDP能耗和水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應當實施清潔生產的企業通過清潔生產審核的比例、規模化企業(年產品銷售收入大於500萬元的工業企業)通過ISO14000認證的比例、資源(特別是水資源)利用科學合理等。社會發展指標要突出以人為本,以改善人居環境為中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人口素質和生活質量,使城市載體功能與城市發展相適應。主要包括人口自然增長率、城市人口密度、城市生命線系統(包括交通、供水、供電、供氣、供熱系統)完好率,消防、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地震等自然災害、防洪抗旱、交通安全、工業事故(包括化學品泄漏)、反恐與治安、重大氣象災害等應急救援系統,燃氣普及率、高等教育入學率、恩格爾係數、基尼係數、環境保護宣傳教育普及率、市民對生態環境的滿意率等。
生態環境發展指標要突出環境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性開發並重,建設城鄉一體化的生態良好的循環系統,從而不斷提高環境質量,促進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主要包括城市人均公共綠地、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空氣和水環境質量、噪聲環境質量、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醫療廢棄物處置率、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無重大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件、外來物種對生態環境未造成明顯影響等。注重提高人居環境質量。在編制城市生態規劃的過程中,要依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按照上述指標體系科學規劃城市的經濟和生態活動,合理確定城市經濟功能和生態功能、生態資源配置規模和布局,使各項城市活動按照生態城市的要求進行。同時,應優先考慮增強生態功能,保護原生態的自然生態綠地,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精心做好生態城市設計

在編制生態城市規劃的基礎上,要精心做好生態城市設計,以真正實現城市的生態化目標,並體現不同城市獨有的城市生態環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風格特色和吸引力。其基本設計有城市景觀設計、城市產業設計和城市住區設計三個方面。
城市景觀設計的目標是建立在由建築、園林等為主的人文景觀和各類自然生態景觀構成的城市自然生態系統。建築景觀設計的重點是在平面規劃的基礎上做好空間天際輪廓線的規劃設計,特別是沿主要街道建築景觀設計,要在做好高層超高層建築景觀設計的同時,適當布置低層的生態建築。園林設計的重點是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兩岸林帶以及城市公園、城市廣場的景觀設計,融生態環境、城市文化、歷史傳統與現代理念及現代生活要求於一體,提高生態效益、景觀效應和共享性。各類自然生態景觀的設計重在完善基礎設施,完善生態功能,提高其生態效益、景觀效應和共享性。
城市產業應當是代表生態文明潮流和先進生產力發展方向的生態產業,是能夠形成強大示範效應的龍頭產業。要在全面客觀地分析城市產業現狀的基礎上,立足於全國乃至全球市場和生態化、現代化的發展要求,高起點、高標準、科學設計城市產業。要以生態化的示範產業園區為平台,建設以高科技產業為主導、以循環經濟為特色的生態型工業體系,同時努力發展旅遊、教育、醫療、物流、文化、信息、房地產等產業。要建立生態產品開發、設計、孵化中心,逐步實施現有產業的調整和改造,實現產業的生態轉型,提高生態經濟在GDP中的比重。要努力推行ISO19000環境質量體系認證、環境標誌產品認證、清潔生產審核和創建綠色企業等,建立企業環境行為、環境信用評價體系,將企業的環境信用納入企業社會信用體系之中,通過多種媒體向社會公示。
要用生態建築原理對居住區進行科學的規劃設計,形成生態建築與完善的基礎設施構成的生活環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內的社會生態系統。居住區設計要堅持以下原則:一是合理布局。綜合考慮城市的地理特徵和水、氣、地質等條件及長遠發展要求,選擇城市居住區的最佳區位和發展規模。二是節能低耗無污染。即在建築材料的使用上堅持環境保護原則,避免由於建築材料的原因造成光污染、化學污染、放射性污染等。要充分考慮建築物的朝向、間距等,以解決住宅採光、室內通風等衛生問題。三是套用生態技術處理生活排泄物、生活垃圾。四是通過增加居住區綠地,推廣屋頂綠化、垂直綠化、湖河溪流水體的坡岸綠化等,大幅度提高居住區綠化覆蓋率。居住區內必須設定集中公共綠地。居住區公共綠地必須大於人均1.5m2。五是增加居住區文化體育設施。

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基礎

城市的形成源於我們的祖先“逐水草而居”的生存準則。因而,絕大多數城市特別是南方城市大多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態基礎。生態城市建設必須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基礎。所謂充分利用,一是保護,二是提升。充分利用的基礎首先在於保護。因為原生態的環境是任何人工生態都不可比擬的,必須採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其次是提升。提升是在保護的基礎上提高和完善,通過工程技術措施維持和提高其生態效益以及共享性。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基礎建設生態城市,是生態學原理在城市建設中的具體實踐。從實踐經驗看,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基礎,才能建成真正意義上的生態城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