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主義

生存主義(或存在主義)以克爾凱郭爾尼采的著作為起點,儘管“生存主義”這個詞是由法國哲學家馬塞爾在一次大戰末才引入的。那時,生存主義在歐洲大陸成為了一個主要的哲學運動。對於作為理性時代特徵的近代理性主義的反感促成了它。這種理性主義聲稱理性主義的反感促成了它。這種理性主義聲稱理性是我們最高的能力,它能夠解決任何問題。它認定宇宙是一個能在演繹概念系統內得到理解的具有一致性和可理喻性的系統。這種理性主義在黑格爾的絕對理性中達到高峰。生存主義則認為,這種對於理性的信念本身就是非理性的,並拒絕所有純粹抽象的思想。與抽象化相反,生存主義主張哲學應該與個人的生活和經驗以及他們所處的歷史情形打交道。它在本質和生存之間做出嚴格區分。理性主義哲學強調作為事物的抽象共同本性的本質。與之相反,生存主義則認為生存先於本質,並從個體的和特殊的生存那裡開始其哲學工作。這樣一個學說正是其名字的來源。生存主義以對個體性和具體性的關注為特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存主義
  • 別名:存在主義
  • 起點:以克爾凱郭爾尼采的著作為起點
  • 分類:區分了兩種生存或存在
分類,解釋,

分類

生存主義進一步區分了兩種生存或存在。一種是缺乏自由意志的世中之物的存在;另一種是被海德格爾稱之為“緣在”(Dasein)的人類存在,以反思自身和自由選擇為特點。相信人類存在者的自由是生存主義最基本的主張;它認為選擇的自由是人類本性的中心事實。生存主義將人類自由作為它哲學分析的基本主題。與自由相關,意向性、情緒、世界的荒謬性以及人類對於焦慮、恐懼和死亡的體驗成為生存主義的經常話題。對於生存主義的主要闡發者包括雅斯貝爾斯、馬塞爾、海德格爾、薩特、龐蒂和加繆。這些作家們提供了不同的生存主義視野。他們甚至被分成了基督教的生存主義者(雅斯貝爾斯和馬塞爾)和無神論的生存主義者(上述的其他幾位)。生存主義在歐洲的文學和其他藝術形式中有重要影響。有時,生存主義被稱為“生存的哲學”。

解釋

生存主義強調在任何情況下最大化個人或群體的生存機率,持這種論調的人被稱為生存主義者。在外人看來,生存主義者的思維方式和行為很像殺人亡命的逃犯或迫害妄想症患者,但實際上有很大不同。生存主義者通常心地善良、家世清白。生存主義所構想的災害和脅迫,比如核戰爭、地震和海嘯,其實都是客觀存在的,雖然發生的機率很低。
生存主義者不相信也決不依賴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但也不會妨害他人。生存主義為了提高個人或群體在發生災難時的生存機率,通常會犧牲生存主義者本人日常生活的質量和辦事效率,而不會影響其他個人或群體的的日常生活以及發生災難時的生存機率,所以生存主義者對社會是無害的。不過,由於生存主義者通常學識淵博、體格健壯、意志堅定,某些人會認為這是一種不容易控制的力量而反感。
在現代,由於科學技術的發達,大量野外生存器械小型化、普及化,生存主義變得更加容易操作,對日常生活的質量的影響也更小了。通常生存主義者會在住處精心準備可以供家人獨立生存的設施,視出行地點攜帶一定規模的求生裝備、適量的食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