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境偏愛

生境偏愛

生境又稱“棲息地”。生境偏愛是具有一定環境特徵的植物或動物對某些特定的生活居住地的喜愛。是由生物環境、習慣和非生物因子綜合形成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境偏愛
  • 外文名:Habitat preference
  • 領域:生態學、遺傳學
  • 又稱:居住地偏愛
概念,簡介,意義,棲息地,生境的選擇,

概念

生境(habitat)一詞是由美國Grinnell(1917)首先提出,其定義是生物出現的環境空間範圍,一般指生物居住的地方,或是生物生活的生態地理環境。Ables等(1980)認為野生動物的生境是指能為特定種的野生動物提供生活必需條件的空間單位;Baily(1984)則更強調了其周圍相關的生物群落,認為“生境是與野生動物共同生活的所有物種的群落”[1]。habitat與英文中的niche(生態位,生物在多維生態環境空間的位置)、site(指森林生境或立地條件)的意義有所區別。但近年來有人將生境結構與生態位的概念等同。“habitat”一詞也有不同的翻譯,如棲息地(動物學)、生長地(植物學)、生活環境、生態環境等,我們認為採用生境一詞較為合適。
野生動物總是以特定的方式生活於某一生境之中,同時動物的各種行為、種群動態群落結構都與其生境分不開,所以生境也可以說是指生物個體、種群或群落的組成成分能在其中完成生命過程的空間。一個特定物種的生境是指被該物種或種群所占有的資源(如食物、隱蔽物、水)、環境條件(溫度、雨量、捕食及競爭者等)和使這個物種能夠存活和繁殖的空間。

簡介

生活於不同棲息地的動、植物類群,都有特殊的適應能力。棲息地範圍因種類而異,可大可小。例如某些寄生蟲的棲息地就是宿主的內臟器官; 一個小池塘可構成多種門類動物和植物的棲息地。棲息地擴大可使有關動物的分布區擴展,棲息地條件的惡化可導致有關動物的分布區縮小甚至滅絕
生境即生態環境的簡稱。偏愛就是特殊喜愛。生物生活的空間和其中全部生態因子的總和。人們既可以談到某一個體或群體的具體生境,也可以泛泛討論某個分類階元(種、屬、科、目、綱、門)的生境。生態因子包括光照、溫度、水分、空氣、無機鹽類等非生物因子和食物、天敵等生物因子。生境一詞多用於類稱,概括地指某一類群的生物經常生活的區域類型,並不注重區域的具體地理位置;但也可以用於特稱,具體指某一個體、種群或群落的生活場所,強調現實生態環境。一般描述植物的生境常著眼於環境的非生物因子(如氣候、土壤條件等),描述動物的生境則多側重於植被類型。
生物與生境的關係是長期進化的結果。生物有適應生境的一面,又有改造生境的一面。有些動物在正常情況下便可以有多種生境,例如,候鳥隨季節變化而往返於繁殖地和越冬地兩種生境。某一生境的生物還可以占領新的生境,如植物種子傳播到各種新的生境後,一旦條件適宜便有可能繁衍並定居下來;一些動物在當地自然條件惡化時,也可被迫遷到新的生活場所。在同種生物適應不同生境的過程中,可能分化出具有不同生態特性的生態型生態宗,進而還可能演化出新物種。
生境一詞不同於環境,它強調決定生物分布的生態因子。歐洲學術界還流行“生態小區”一詞,該詞常被認為與生境同義。但有些學者建議用生態小區一詞專指某一群落的具體生活場所,而以生境一詞泛指物種生活的區域類型。由生境一詞還派生出“小生境”一詞,該詞常在進一步描述某一生境的細部時使用,但大小只是相對而言。另外,小生境也常指個別生物周圍很小的那個範圍,如一棵樹周圍的那一小部分土地和空間就是它的小生境。
生境一詞也不同於生態位,但兩概念容易混淆。因為常有人把生態位作為生境的同義詞使用。實際上,生態位更強調物種在群落內的功能作用。美國E.P.奧德姆曾將生境比作生物的“住址”,而將生態位比作生物的“職業”。R.H.惠特克則指出,生境指物種能夠生存的環境範圍,側重於生物分布;而生態位則指物種在群落中的作用,側重於生物功能。

意義

指生物群體所占據地段的特定環境,即全部生態因素的總和。生境不同,生物群落的種類組成、結構特點、物質和能量流動特徵等方面都不同,如在水熱條件優越的暖濕生境中,生物群落種類組成豐富,結構複雜,生產力高,生物循環活躍;而在乾旱和寒冷生境中生物群落特點則與上述相反。此外,生境不同,生物種類適應性也不同,如鹽鹼土生境適宜生長抗鹽鹼的植物,沙地則對沙生植物適宜。
由於各地光、熱、水、土、地貌等特點不同,生態條件具強烈的地理分異,為豐富多樣的生物群落提供了各種不同的生境。在許多高大山地中,生境分異尤其顯著,致使山區生物種類十分豐富。生境範圍可大可小。高山生境可根據海拔、地貌特點、坡度、坡向、土層厚度、基岩類型等特徵進行不同等級的生境類型劃分,生境類型每低一級在生態條件上具有更強的限定性,所涉及空間範圍也更狹小。對生境特點的分析及其相應不同生物類型或群落適宜性的評價,對合理的農林牧生產布局、土地生態規劃及設計等具有重要意義。

棲息地

具有一定環境特徵的生物生活或居住地。如變形蟲(Amoebaproteus)的生境為清水池搪或水流緩慢藻類較多的淺水處;延齡草(Trillium tschonoskii)的生境是落葉林內的陰濕處。動物和靈長生命體的生境是地球及其外圍空間。《載敬堂集·江南靖士聯稿·題首個全國愛鳥周活動》:“鐘鳴生境,願今民似昔民更創廣極思維,更創廣宇文明。”
生境也可為整個群落占據的地方,如梭梭(Haloxylon cmmodendron)荒漠群落的生境是中亞荒漠地區的沙漠或戈壁;蘆葦Phragmites communis)沼澤群落的生境是在世界各地潮濕的沼澤中。

生境的選擇

生境選擇是指某一動物或種群為了某一生存目的(如覓食、遷移、繁殖或逃避敵害等),在可達的生境之間尋找一項最適宜生境的過程。也就是說野生動物通過對生境中生境要素與生境結構作出反應,以確定它們的適宜生境。與生境選擇相關的另外兩個概念是生境偏愛性與生境利用。生境偏愛性是指某一動物個體或種群對某一生境的選擇程度超過其他類型的生境,並不考慮這種生境是否在其活動範圍記憶體在或者能否達到該生境。生境利用是指某一動物個體或種群占據某一生境。可以通過比較分析動物對某種生境的利用程度與其利用性來確定動物對生境的選擇性。在野生動物的生活史中,有的物種在生活史的不同階段選擇顯著不同的生境,異質生境是滿足其存活及繁殖必須具備的條件。
決定野生動物生境選擇的因素是複雜的,受生態系統中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的影響,包括生境本身的特性、動物的特性、食物的可利用性、捕食和競爭等因素,任何引起動物各種活動、行為、生理和心理等改變以及引起生境變化的因素均影響野生動物的生境選擇,而且各種因素對不同動物或同種動物的不同生長發育階段或生理周期均具有不同的影響。野生動物的生境選擇既反映了該物種的進化歷史、當前的環境條件及與其他動物的相互關係,同時也取決於種群的生存力。從基本理論上來說,野生動物生境選擇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進化歷史或遺傳性,這種選擇性受遺傳物質的控制;
(2)種間競爭,認為生境選擇是動物為避免或緩衝競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對環境的適應形式;
(3)印痕性行為,當前缺少直接的證據;
(4)學習,認為生境選擇是通過學習建立起來的,成體的生境選擇經驗是在與幼體的聯繫中傳給幼體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