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坑

生坑

文物術語。指的是青銅器、銅器以及古錢幣出土未久,呈現新鮮銹色謂之“生坑”。又或指雖然出土已久,但銹色未遭損壞,一如現坑時模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坑
  • 性質:文物術語
  • 含義:出土未久呈現新鮮銹色
  • 對象:金屬器
生坑與熟坑,因物而定,

生坑與熟坑

埋在地下的金屬器表面由於種種化學反應引起的質變、自然地、一層層地產生鏽蝕,形成器表或綠、或紅、或藍、或紫的銹色。
這種銹色堅實,有一種自然的多變感。
而“熟坑”指的是一些收藏家為了求得青銅器更加美觀和防止被腐蝕的器物再生鏽變質,將“生坑”銅器洗淨,用合理的化學方法除去銅銹,並塗以蠟,其表層光亮耀眼,底層依然可以保持豐富的色澤。
博物館裡絕大部分的展品都經過這樣處理,既美觀又無後顧之憂。

因物而定

但有人不主張每件青銅器都成為“熟坑”,因為出上的青銅器已經歷數千年的考驗,表層相對穩定,呈現出一種古樸多變的美感,而且便於識別真偽。
其實這後者的想法是不正確的。一件青銅器要保持“生坑”狀態,還是改變成“熟坑”,是因物而定的,絕不是一味強調“生坑”或“熟坑”。應該說,當你獲得一件出土青銅器時,首先要洗淨表面或內壁的污塵,然後看它鏽蝕的程度是否厲害,或已出現粉狀銹,或因為鏽蝕已經影響它的觀賞性,那么必須經專業機構或修復專家診治,這種“熟坑”青銅器完全優於“生坑”狀態。
再比如說一件被鏽蝕的青銅器,如一味要保持所謂的“生坑”面貌,也有可能會埋沒了它更具藝術價值或歷史價值的部分,如傳世的一些有長篇銘文的西周重器,就是經去銹整修後才發現它的真正價值的;同樣,如果你不對商周青銅器表面作去銹處理,是欣賞不清楚甚至無法欣賞到其花紋的美妙程度的。如果一件精美的瓷器或玉器,一尊觀賞價值極高的佛像,你也不作土銹處理,不作表面保護,那還有什麼觀賞和收藏意義呢?道理是一樣的。
的確有這樣的人,走進上海博物館青銅器館參觀時,會邊看邊說:大概都是仿製品。這一點都不奇怪,因為他們不懂得“生坑”處理後變“熟坑”會這樣漂亮如新。所以從北京故宮到上海博物館,從日本泉屋到美國大都會,展出的傳世青銅器都經過精心的表面處理,真正體現那誘人的青銅之美。如果你有一天會熱衷於青銅器的收藏,千萬不要以“生坑”還是“熟坑”來評定器物的優劣,而要以最大程度地恢復青銅器的本來面貌,真正體現青銅藝術的魅力為原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