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藍軟腐病

甘藍軟腐病

甘藍軟腐病是由胡蘿蔔軟腐歐文氏菌胡蘿蔔致病變種引起的、發生在甘藍的病害。主要為害葉部,初在外葉或葉球基部出現水澤狀斑,植株外層包葉中午萎蔫,早晚恢復。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出現腐爛現象,腐爛範圍漸漸擴大,腐爛部位如稀泥一般,腐爛部位有惡臭氣味。

甘藍軟腐病多發生在結球後期,初期外葉中午萎蔫,嚴重時莖基部開始腐爛,葉球外露,散發出惡臭味,使甘藍嚴重減產,失去食用價值,甚至絕收。特別是夏秋高溫季節,發生更為嚴重。

甘藍軟腐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病田避免連作,播種前進行種子處理,加強栽培管理等。發病後還可以採取藥劑防治,初發病期每7—10天噴藥1次,發病盛期每隔5—7天噴藥1次,連續噴2—3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甘藍軟腐病
  • 別名:爛菜、壞菜
  • 病原:胡蘿蔔軟腐歐文氏菌胡蘿蔔致病變種
  • 為害作物:甘藍
  • 為害部位:葉部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分級標準,

病原特徵

甘藍軟腐病的病原為胡蘿蔔軟腐歐文氏菌胡蘿蔔致病變種(學名:Erwinia carotovora pv. carotovora),屬薄壁菌門、歐文氏菌屬 真菌。菌體短桿狀,具2—8根周生鞭毛,大小(0.5—10)微米×(2.2—3.0)微米,無莢膜,不產生芽孢,革蘭氏陰性。不耐乾旱和日曬,在室內乾燥2分鐘或在培養基上曝曬10分鐘即會死亡;致死溫度50℃,10分鐘。在土壤中未腐爛寄主組織中可存活較長時間。但當寄主腐爛後,單獨只能存活兩個星期左右。

為害症狀

植株苗期較抗病,一般在蓮座中後期有個別植株開始發病,發病盛期常在植株生長中期至採收前後。最常見的症狀是在菜株外圍葉片上。葉柄基部與根莖交界處先發病,初呈水漬狀,後逐漸變灰褐色腐爛,並伴有臭味;初發病的葉片在中午前後的陽光下有萎蔫現象,但在早晚或陰雨天尚可恢復,過後2—3天則不能恢復而貼地腐爛,或使葉球暴露。嚴重發病的病株,病菌還向莖髓部蔓延,造成整株腐爛。另一種常見的症狀是病菌先從菜心基部侵入引起發病,而植株外部則發育正常,從菜心開始漸向外腐爛發病,最後再使外部葉片葉柄腐爛。
甘藍軟腐病的最大特點是病部有灰黃色黏液溢出,腐爛後發出惡臭。

侵染循環

病菌隨帶菌的病殘體、土壤、未腐熟的農家肥越冬,成為重要的初侵染菌源。通過雨水、灌溉水、肥料、土壤、昆蟲等多種途徑傳播,由傷口或自然裂口侵入,不斷發生再侵染。

流行規律

高溫多雨有利於甘藍軟腐病發生。高壟栽培不易積水,土壤中氧氣充足,有利於根系和葉柄基部愈傷組織形成,可減少病菌侵染。生產上重茬嚴重、地勢低洼、土壤黏重、蹲苗過度、氮肥施用過多、植株徒長、旺長、栽培密度過大、田間鬱閉通透性差、經常大水漫灌或長期乾旱突遇大雨、葉面結露時間較長、地下害蟲多等發病較重。

防治方法

  1. 病田避免連作,最好能與非十字花科蔬菜或豆類、麥類等作物進行2—3年的輪作。栽培季節結束後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精細翻耕整地,暴曬土壤,促進病殘體分解。雨後及時排水,增施有機肥,及時追肥。發現病株後及時拔除,病穴撒石灰消毒。
  2. 種子處理。播種前,可用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或72%農用硫酸鏈霉可溶性粉劑按種子重量的0.3%拌種。
  3. 發病前期,可採用862%氧化亞銅可濕性粉劑2000—2500倍液,或77%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45%代森銨水劑400—600倍液,或12%松酯酸銅乳油600—800倍液,或25%絡氨銅水劑400—600倍液,兌水均勻噴霧,視病情間隔7—10天噴一次。重點噴灑病株基部及地表,使藥液流入菜心效果為好。發病初期,可採用20%葉枯唑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20%噻菌銅懸浮劑1000—1500倍液,或50%氯溴異氰尿酸可溶性粉劑1500—2000倍液,或60%琥·乙膦鋁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或40%琥·鋁甲霜靈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47%春·氧氯化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兌水均勻噴霧,視病情間隔7—10天噴一次。重點噴灑病株基部及地表,使藥液流入菜心效果為好。
  4. 田間較多株發病時,應注意加強防治,可採用下列殺菌劑進行防治20%噻唑鋅懸浮劑600—800倍液,或88%水合黴素可溶性粉劑1500—2000倍液,或72%農用硫酸鏈黴素可溶性粉劑2000—4000倍液,兌水噴霧,視病情間隔5—7天噴一次。

分級標準

甘藍軟腐病病情分級標準:0級,無病斑;1級,病斑面積占整個面積的5%以下;2級,病斑面積占整個面積的6—10%;3級,病斑面積占整個面積的11—20%;4級,病斑面積占整個面積的21—50%;5級,病斑面積占整個面積的50%以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