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屬(Glycyrrhiza L.)分類系統與實驗生物學研究

基本介紹

  • 書名:甘草屬(Glycyrrhiza L.)分類系統與實驗生物學研究
  • 作者:李學禹 陸嘉惠 主編
  • 頁數:404頁
  • 定價:78 元
書籍信息,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書籍信息

作者:
李學禹 陸嘉惠 主編
定價:
78 元
頁數:
404頁
ISBN:
978-7-309-10982-5/Q.89
字數:
485千字
開本:
16 開
裝幀:
精裝
出版日期:
2015年1月

內容簡介

本專著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國家科技部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局的大力支持。項目組團隊成員勤懇敬業,實事求是,精益求精,共同努力,從傳統分類學研究到細胞染色體核型分析,從等位酶(allozyme)蛋白質層面的研究到分子生物學層次的RAPD分析,從種群(population)的生態學研究到化學成分分析,從資源分布狀況的調查到人工栽培技術模式的建立和優良品種選育等多方面,對甘草屬植物開展了系統、綜合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研究的時間跨度較長,隨著學科的迅速發展,國際學術信息的頻繁交流,研究方法也不斷完善。二十多年前我們在植物分類鑑定過程中,對植物形態學種(mophospecies)及模式(typns)概念較強,更多地考慮標本的形態性狀差異。隨著對居群(population)、多型性(polytypism)、多樣性(diversity)和植物生物學種(plant biological species)認識的深化,同時採用了等位基因酶(allelozyme)與RAPD分子生物學分析,揭示生態環境的影響普遍存在的環境飾變(enviromental modification)與種間種質滲入(introgression)而出現複雜的變異式樣(pattern variation)。通過甘草屬植物種質資源圃近三十年栽培分類學實驗、觀測與研究,對原命名的新分類群的種(species),在“甘草屬(Glycyrrhiza L.)的訂正”一文中進行了調整。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分類學研究
甘草屬(Glycyrrhiza L.)的訂正
參考文獻
第二章 形態學研究
甘草屬植物葉表皮特徵及其系統學意義
粗毛甘草及其近緣種葉片形態結構的比較研究
新疆甘草屬植物花粉形態研究
參考文獻
第三章 細胞學研究
中國甘草屬植物的細胞染色體核型分析
新疆烏拉爾甘草居群染色體核型分析
參考文獻
第四章 分子標記分析
甘草屬(Glycyrrhiza L.)過氧化物酶同工酶和酯酶同工酶的分析
套用酯酶同工酶對甘草屬長莢果系不同種親緣關係的研究
甘草屬與其近緣屬植物的同工酶研究
脹果甘草複合體的等位酶分析
新疆烏拉爾甘草居群的遺傳多樣性
中國甘草屬植物幼苗發育與等位酶研究
國產甘草屬植物的RAPD分析及其分類學意義
參考文獻
第五章 傳粉生物學研究
兩種藥用甘草開花、傳粉特性及繁育系統的研究
新疆甘草屬的種間雜交
參考文獻
第六章 生態環境與群落結構
中國甘草屬植物的形態變異與生態環境的關係
中國北部地區藥用甘草的生態學特性及群落分類
新疆甘草屬植物的生態分布及其經濟利用
脹果甘草原生境土壤鹽分特徵分析
參考文獻
第七章 甘草屬植物分布區中心及其起源問題的探討
甘草屬植物地理分布、分布區中心及其起源
參考文獻
第八章 甘草屬植物化學成分
甘草屬植物黃酮類化合物成分
不同齡期栽培光果甘草總黃酮和甘草酸的組織化學定位及消長規律研究
甘草化學成分提取溶劑與測定的研究
參考文獻
第九章 甘草資源分析
我國藥用甘草產地及原植物的研究
甘草資源的利用與保護
甘草種植業與科學利用和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第十章 甘草栽培技術、組織培養及優良品種選育
甘草人工栽培技術
光果甘草新品種組織培養及快繁技術研究
光果甘草植株再生體系的建立及多倍體誘導
野生優質甘草的選育
參考文獻
編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