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棠鎮(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下轄鎮)

甘棠鎮(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下轄鎮)

甘棠鎮,隸屬於安徽省黃山市,位於皖南黃山區的中部,南距黃山20公里、西距九華山40公里。S103、S218、S322和合銅黃高速公路穿境而過,為“兩山一湖”交通中轉站,系黃山區的政治、經濟、文化、旅遊接待中心。

甘棠鎮總面積95.27平方千米,下轄9個村、5個社區,常住人口52160人(2017)。

甘棠鎮氣候濕潤、四季分明,有利於林、茶、桑、果和農作物的生長。甘棠鎮主要風景有鐘山寺、黃山區民間博物館、六角樓、程氏宗祠、十里山景區、肖黃山景區等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甘棠鎮
  • 別名:太平、甘棠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安徽省黃山市
  • 下轄地區:莊裡、民主等9個村5個社區
  • 政府駐地:黃山區平湖西路
  • 電話區號:0559
  • 郵政區碼:245700
  • 地理位置: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的中部
  • 面積:95.27平方千米 
  • 人口:52160人(2017) 
  • 氣候條件: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 機場:黃山機場
  • 車牌代碼:皖J-2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地形地貌,氣候,自然資源,水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人口民族,經濟概況,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文化事業,教育事業,醫療衛生,交通,風景名勝,著名人物,

建制沿革

唐天寶四年(745),置太平縣,鎮境從此屬太平縣、黃山市(縣級)、黃山區。
清宣統二年(1910),實行地方自治,全縣設11個自治區,其中有甘棠區和五里塔區。
民國8年(1919),按明制設9鄉,甘棠仍稱東鄉。
民國17年,恢復自治制,甘棠區為全縣5個自治區之一。
民國20年8月,實行編戶保甲制,甘棠自治區改稱甘棠保甲區,區下設保,保下設甲。
民國23年,甘棠區下設聯保,聯保下設保。
民國28年,甘棠區下設鄉、鎮。撤聯保,存保、甲,甘棠始為鎮。
1949年4月28日,境內解放。5月始,甘棠鎮和民主鄉屬仙源區。
1950年2月,撤銷鄉鎮,全縣設5區,實行區村制,現鎮境大部屬甘棠區。
1952年8月,重設鄉鎮,實行區鄉制。
1956年3月,撤區並鄉,甘棠為全縣15個鄉鎮之一。
1958年10月,全縣設4個人民公社(俗稱“大公社”),現鎮境全屬甘棠人民公社。
1961年6月,全縣分設16個人民公社,其中有甘棠人民公社。
1963年6月,全縣設有8區32公社,其中甘棠區轄甘棠人民公社、莊裡人民公社(於1965年12月更名“大橋人民公社”)、龍山人民公社(於1964年更名“弦瑞人民公社”)。
1965年12月,撤銷區建制,甘棠由公社恢復為鎮建制。
1983年3月,改人民公社為鄉(鎮)政府,改生產大隊為村民委員會。改生產隊為村民小組。同年12月,撤銷太平縣,設立黃山市(縣級),現鎮境屬黃山市(縣級)。
1987年,甘棠鎮、大橋鄉、弦瑞鄉屬黃山市(縣級)太平區(於1988年3月5日改為“太平辦事處”,1992年撤銷)。
1988年3月,黃山市(縣級)改為黃山區,現鎮境屬黃山區。
1992年3月,撤銷大橋鄉和弦瑞鄉。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宋至清,現鎮境大部分屬東鄉,麟瑞塘(今弦瑞一帶)明、清屬桂城鄉西隅圖,十字畈南部屬望仙鄉。
民國31年(1942),甘棠鎮轄霧峰保(今馬家一帶)、碧岩保(今立新一帶)、里仁保(今鳳凰一帶)、祥符保(今梨園賓館一帶)、湖深保(今民主一帶)、興村保、臧里保(今莊裡)、劉村保、玉成保(今玉河一帶)、趕坦保共10保87甲。
民國33年,改轄里仁、碧岩、趕坦、玉成、興村、湖深6保53甲。
1949年12月,廢除保甲制,建立村級政權,“保”、“甲”分別改稱“村”、“閭”。
1961年,甘棠人民公社轄甘棠,彬倉(今立新)、興村、莊裡、新輔、烏羊、張家埂、鳳凰、民主、馬家、十字畈、大橋12個生產大隊。1963年6月,甘棠人民公社轄民主、大橋、十字畈、張家埂、甘棠、鳳凰、彬倉、馬家8個生產大隊和1個副業大隊(即居民大隊);莊裡人民公社轄莊裡、烏羊、劉村、興村4個生產大隊;玉河生產大隊和弦瑞生產大隊屬龍山人民公社。
1965年12月,甘棠鎮轄甘棠、立新、鳳凰3個生產大隊和1個居民大隊(居民大隊於1978年10月分為老街和新城2個居民大隊,並於1984年分別更名為“老街居民委員會”和“新城居民委員會”)。
1992年3月,撤銷大橋鄉和弦瑞鄉時,大橋鄉的莊裡、十字畈、大橋、劉村、民主、興村、張家埂、烏羊8個村和弦瑞鄉的玉河、馬家、弦瑞3個村劃歸甘棠鎮。1994年,設定黃山區城關街道辦事處(後更名“黃山區新城街道辦事處”,下設城南、城北、城西3個居民委員會),為區政府派出機構,隸屬甘棠鎮人民政府管理。
1996年,新城街道辦事處單設,直屬區政府。
2006年,甘棠鎮轄12個村、2個社區,93個村(居)民小組,134個自然村。

區劃詳情

截至2014年,甘棠鎮轄9個村、5個社區,包括莊裡村民主村玉河村鳳凰村弦瑞村大橋村張家埂村十字畈村興村村芙蓉社區龍北社區龍西社區平東社區甘棠社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甘棠鎮位於黃山區中部,東經118°00′~118°10′,北緯30°14′~30°22′之間。鎮境東連仙源鎮,南接耿城鎮和焦村鎮,西毗太平湖鎮,北鄰龍門鄉。甘棠鎮政府駐地平湖西路,距屯溪120公里,距黃山20公里,距太平湖20公里,距九華山40公里,距合肥市254公里。甘棠鎮境南北寬約5.8公里,東西長約18公里,總面積95.27平方千米。
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甘棠鎮

地質

甘棠鎮位於黃山區中部,地層區劃屬揚子江地層江南地層分區,為第四紀沉積岩層。根據沉積岩自晚元古代至新時代第四紀地質時代的地層劃分,其中:志留紀廣泛分布於鎮境內,以各色頁岩為主,夾細砂岩、粉層岩,富產筆石,也含腕足類化石。白堊紀分布於甘棠至張家埂沿河兩側,形成河谷II~Ⅲ級階地,為亞粘土、砂、礫石層。境內位於太平岩體上,為花崗閃長岩組成,形成較早。

地形地貌

甘棠鎮地貌由中山、低山、丘陵及山間盆谷組合,屬皖南山區的山間盆谷區。地勢呈東高西低,北東、東南地勢較高,西南、西地勢較低,西北為高山。山峰由花崗閃長岩構成,經長期侵蝕,覆蓋層較厚,山頭多呈渾圓狀,坡度在15°左右,也有不少超過15°的低山陡坡地形。山間盆谷帶如太平(甘棠)盆地中分布低崗,多在海拔200米以下。沿盆地水系兩側,發育I~II級河谷階地及沿河灘地都由第四紀衝擊物組成。
甘棠鎮(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下轄鎮)

氣候

甘棠鎮地處安徽省皖南山區,氣候特點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氣候溫和,日照適中。春季氣溫回暖不穩定,雨水多,光照少:夏季降水集中,易產生洪澇,後期高溫易旱;秋季降溫顯著,常有夾秋旱,白天氣溫高,早晚涼;冬季乾而冷,但凍害少,屬於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自然資源

水資源

甘棠鎮地處黃山暴雨中心區,年降雨量較多,且有婆溪河,水資源豐富。年平均降水為1600毫米,年平均徑流量為1000毫米,地表產水年平均量約16億立方米。年人均徑流量為1.14萬立方米,是全國的4倍,全省的近8倍;畝均徑流為1.19萬立方米,是全國的8倍多,全省的10倍多。
甘棠鎮地下水資源屬山區類型,多為岩溶裂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地下水的補貼,主要以大氣降水為主,以泉或滲流的方式排入河道形成河川基流,豐富的地下水形成民眾鑿井汲水的習慣。

植物資源

甘棠鎮植物資源共有維管束植物136科410屬658種,占全省植物科的72%、屬的41%、種的20.6%。有保存較為完好的青岡櫟、苦櫧、紫楠、攆本、馬銀花等常綠闊葉林,還有罕見的天竺桂林。屬國家和省級保護植物有刺楸、櫸樹、三尖杉、天竺桂、長序榆、粗榧、短穗竹、休寧矮竹等9種。還有保護性植物香榧、銀杏桂花、樟樹、皂角、術棉等幾十種。境內名貴藥材有靈芝、黃蓮、杜仲、茯苓、黃花、人參、金銀花、黃精、白朮黨參等幾十種。
三尖杉三尖杉

動物資源

甘棠鎮分布有陸棲脊椎動物19目39科68種,其中兩棲類2目5科8種,爬行類3目8科15種,獸類6目13科23種,鳥類8目13科22種。屬國家一級保護的動物有雲豹、黑麂、白頸長尾雉3種;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大鯢、短尾猴、蘇門羚、穿山甲、豺、靈貓、鳶、長耳鶚、祁蛇、四不像等11種;屬安徽省保護動物有貉、杜鵑、黑枕黃鸝、紅嘴相思鳥、棘胸蛙、烏梢蛇、尖吻蝮、果子狸、獼猴等18種。

人口民族

2010年,甘棠鎮的常住人口為24417人。
民國以前皆為漢族。建國後由於移民、工作調動及婚姻等原因,開始有少數民族遷入。1982年有少數民族21人,其中回族16人、壯族5人,占全鎮總人口的0.20%;1990年有少數民族50人,其中回族35人、壯族9人、滿族5人、畲族1人,占總人口的0.29%;2000年有少數民族11人,都是回族,占總人口約0.06%。
總人口52160人(2017)。

經濟概況

綜述

2007-2011年,全鎮經濟總收入由2007年的6.4億元增長到2011年的18億元,增長2.8倍;財政收入由4510.8萬元增長到1.48億元,增長3.3倍;農民人均純收入由4750元增長到9500元,增長2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60億元,比五年前10.6億元增長5.7倍。
2012年,全鎮完成經濟總收入21億元,增長15%;完成財政收入1.8億元,比上年增加3200萬元,增長21.6%;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2.5億元,占全年任務數的102%;實現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9.2億元,占全年任務數的11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1530元,增長16.4%。
2013年,全鎮完成農村經濟總收入24億元,增長15 %;招商引資突破20億元達22.8億元,增長18.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4.6億元,增長16.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80元,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1.25萬元,增長11.3%。
到2013年底,全鎮一、二、三產業結構比為5.26:53.66:41.08。

第一產業

2012年,甘棠鎮除了建有大棚蔬菜基地、花卉苗木基地、優質肉豬養殖基地和毛竹示範園,還新建玫瑰花基地50畝,全鎮共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社13個。
甘棠鎮(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下轄鎮)
2013年,莊裡村投入95萬元實施100畝蠶桑基地土地租賃、平整以及200畝高山蔬菜基地基礎設施建設,並開發殼寡糖大米、茶葉、水果、蔬菜等綠色產品。弦瑞村新建80畝山藥、100畝香芋特色蔬菜基地和50畝鋼架大棚蔬菜基地,組建了宜福隆蔬菜專業合作社。全鎮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到15個,家庭農場1個。

第二產業

2012年,全鎮完成工業投資2.7億元,較上年增長39%;實現工業入庫稅金1900萬元,增長26%,其中納稅100萬元以上6家;全鎮銷售收入2000萬元以上規模工業企業達7家,其中2012年新增3家;全年引進工業項目2個,新增產值超億元企業1家。
2013年,納稅5萬元以上企業實現工業產值6.16億元,入庫稅金1500萬元,其中納稅100萬元以上7家。全鎮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家,新引進工業項目2個。

第三產業

2012年,全鎮旅遊綜合收入1.08億元,同比增長28.2%;旅遊商品銷售1320萬元,同比增長22.8%;景區接待遊客17.2萬人次,同比增長31.2%;全鎮星級以上酒店6家,接待床位2000餘張,全年接待遊客26.8萬人次,同比增長8.2%;星級以上農家樂7家,接待遊客32.3萬人次,同比增長16.3%。
甘棠鎮(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下轄鎮)
2013年,全鎮旅遊綜合收入12.1億元,同比增長12%;旅遊商品銷售2069萬元,同比增長57%;景點接待遊客21.5萬人次,同比增長59.3%;星級酒店接待遊客25萬人次,同比增長10%;星級農家樂接待遊客38.1萬人次,同比增長18%。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1952年11月設甘棠文化站,1992年,隨著“拆區並鄉”,甘棠、大橋、弦瑞三站合一,有專職幹部2名,房屋226.33平方米,並配有圖書、電視機、收錄機、照相機、手風琴、小提琴、吉它、鑼鼓、桌球桌台、桌球檯和宣傳櫥窗等。2001年始,文化站與廣播電視站合署,更名文化廣播電視站。2006年,該站有5名工作人員。至2006年,甘棠鎮有14家網咖、12家營業性歌舞廳、15家音像店、21家書店、7家文物古玩店。
甘棠鎮(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下轄鎮)
2007-2011年期間,甘棠鎮組建了農民舞獅隊、農民樂隊,成功舉辦了兩屆農民傳統體育運動會和五屆農村文藝調演等活動,實施了興村古村落、部分古民居保護利用工程,挖掘“婆溪河燈”、甘棠傘等地方民俗文化。
2012年,甘棠鎮先後開展了南京“銀齡風采清涼世界游”、莊裡美好鄉村大型文藝匯演、“黃山區中秋月圓美鄉村文藝晚會”、農家樂知識培訓、“祥龍杯”賓館服務技能大賽等活動。2013年,舉辦《畫中莊裡》美術專題作品展、“銀齡風采清涼游”專場推薦等活動,民俗節目"軒風夔鼓"在央視直播。2014年,舉辦了“千年古鎮 首善甘棠”攝影大賽。

教育事業

至2006年,甘棠鎮有幼稚園1所,黃山區甘棠國小等國小9所,黃山區甘棠初級中學、黃山區第一中學、黃山區第二中學等3所中學。至2014年,甘棠鎮境內有區屬一中、二中、旅遊職業學校、國小一所,自辦初級中學一所、國小11所。
甘棠鎮(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下轄鎮)

醫療衛生

2014年,拆除高速公路、省道沿線高架廣告牌15座4000餘平方米,拆除沿線歷史遺留違法建設7處540平方米。完成省道沿線髒亂差整治點442處,種植水源涵養林256畝。全面實施農村清潔工程,新建垃圾房12個、垃圾池100座,配備垃圾電動車、三輪車56輛、垃圾桶560個。全鎮有黃山區中醫醫院、甘棠醫院等2所區醫院,並建有鄉鎮醫院一所。

交通

S103、S218、S322和合銅黃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各村組主要道路76條,總里程約93.73公里。鎮內建有甘棠橋、密岩關橋,配有太平汽車站、城西客運服務站等。
甘棠鎮(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下轄鎮)

風景名勝

鐘山寺
鐘山寺原名理相庵,位於興村之西鐘山山腰,清康熙年代(1622~1722)建。清鹹豐年間(1851~1861)毀於兵火,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重建,民國28年(1939)修葺。三間兩進式,前進1971年拆建學校,存後進。2004年重建前進,為三間兩層樓,下層中間為大門。2012年新建大殿。
黃山區民間博物館
黃山區民間博物館是一座大型的中國古代藝術品博物館,該館坐落在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甘棠鎮,是黃山區民間藝人丁仍芳、丁輝父子歷經多年收集、整理建成的一個具有較大規模和較高品位的歷史文化展覽園地。原館創建於1999年,占地面積2032平方米,館藏藏品多達萬餘件,固定展出文物3000餘件。
六角樓
六角樓 又名魁星樓,1989年5月公布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103省道與太黟公路交匯處,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崔憲參照赴北京參加修建皇宮的太平藝師畢昌帶回的圖樣建築,八角,名太宇亭。後遭火,明崇禎四年(1631),崔應兆重建為三層六角,俗稱“六角樓”。高23米,琉璃瓦頂,飛檐翹角,依次向上漸高漸收,每層脊六條均飾有麒麟、天狗、鰲魚、天馬等神獸,三層六角均有風鈴,樓頂琉璃蘆高2米。底座用100多塊“黃山紅”石砌築,底面直徑7.92米,占地67.3平方米。
程氏宗祠
程氏宗祠位於興村,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明代建,清鹹豐年間(1951~1861)毀於兵火,清光緒年間重建。三進,前進五鳳樓式建築。中進為祭祀大廳。後進無樓,台基高出2米左右,基前有青石欄桿,樑柱刻有人物故事、動物花草。2014年政府出資修繕。
十里山景區
十里山景區是1996年1月經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的十里山自然保護區的核心部分,大部分山林高度為250~500米,主要山峰有十里山、磨盤尖、霧山和密岩關等。
肖黃山景區
肖黃山景區在莊裡村後,山高100米,面積1平方公里。山脊有金蟾望月、雙龜爭珠、神仙鋸板、美女獻花、神仙房、經卷房、飛度關、鐘鼓石等石景。

著名人物

崔涯,字若濟,號筆山,明代人。幼時穎慧,少年能詩。明嘉靖八年(1529)登進士,擢任監察御史。為官清正廉明,遇事敢言,糾劾不避權貴。世宗誇稱為“真御史”。崔涯學術醇正,尊崇程朱理學。解職歸里後,倡禮儀,振儒學,躬身力行,循教後學,築室桐山,賦詩自娛。著《筆山文集》10卷行世。崔涯葬於今新明鄉境內的木瓜坑。
周怡(1505一1569),字順之,號訥溪,明代人。少時,從學於王畿、鄒守孟。明嘉靖十七年(1538)登進士,一身正氣,為官嚴峻廉潔,嫉惡如仇,論事輒議,言之以誠,先後系獄5年,心跡坦然,常與同獄研討心性之學,賦詩往來。剛毅氣節,為海內所稱頌。隆慶六年,敕建專祠祀之。明天啟二年(1622),追謚恭節。著有《訥溪文集》27卷,書目入《四庫全書》。
崔彪,字從翼,清代人。崔彪出身貧窮,自幼務農。體魄健壯,膂力過人,性情剛烈,好打不平,曾因懲惡鋤奸而傷人命,離家出走。後適逢清廷征戰台灣,遂入軍營,因驍勇善戰,在克復福建沿海諸島、進抵廈門、金門戰鬥中,屢建奇功。清康熙十八年(1679)任金門鎮標左營百總。清康熙三十二年,擢升台灣水師左營左都督。清康熙三十六年奉調京都,授直隸撫標左營右都督管游擊事。崔彪身歷百戰,體無完膚,康熙帝親授榮祿大夫,食俸一品,旋以年老體衰而辭官歸里。
崔默庵,清朝道光年間(1821~1850)名醫。在甘棠街上設中藥店,以醫為業,精醫術,醫名遠揚,在徽、池兩府尤享盛譽。後在甘棠霧山修建青龍庵,以山為居,安度晚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