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棠苑

甘棠苑

甘棠苑,位於河南省三門峽陝州風景區內原陝州古城的北大街,是由民營企業家吳啟民先生投巨資修建的。該苑於1999年動工,到2001年4月竣工對外開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甘棠苑
  • 地理位置:河南省三門峽陝州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13000餘平方米
  • 著名景點:鐘鼓樓,清風亭等
  • 別名:召公祠
甘棠苑簡介,甘棠苑景點,鐘鼓樓,清風亭,甘棠會賢,荷花池,甘棠文化,召公,甘棠文獻,地圖信息,

甘棠苑簡介

甘棠苑,位於河南省三門峽陝州風景區內原陝州古城的北大街,是由民營企業家吳啟民先生投巨資修建的。該苑於1999年動工,到2001年4月竣工對外開放。占地18畝,建築面積13000餘平方米。是一處在原遺址上修建集人文景觀與園林藝術為一體的旅遊景點。如今甘棠苑與鐘鼓樓巧妙地連為一體,秉承古祠遺風,亭台樓閣、幽徑曲水、怪石修竹、浮雕名匾錯落有致,美不勝收。
甘棠苑也稱召公祠,是在原召公祠的遺址上修建的,西周初期,武王去世,年幼的成王即位,由周成王的兩個叔叔周公、召公分陝而治,輔佐朝政,“周公營洛,召公主陝”。召公姓姬名奭(shi),西周初期的著名政治家,三公之一。由於召公體恤民情,廣施惠政,深得百姓愛戴。後來,百姓自動捐資修建召公祠,院內栽種甘棠樹,以示對召公的紀念。故陝縣也稱甘棠縣舊治。歷代詩人也動情賦詩讚頌,韓雄詩曰:“春橋楊柳應齊葉,古縣甘棠也作花。”
“甘棠苑”這幅匾額是由原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提名,滿清皇族愛新覺羅.傅佐題寫的。著名書法家茹桂先生題寫對聯:“倡廉風年年珠圓玉潤,順民意時時月朗氣清”及東映壁上的“廉風垂範”四個大字,左邊是著名畫家范曾題寫的“甘棠遺愛及召公畫像”。在苑內有一塊湖石近似於古代建築物的影壁,這塊巨石重25噸,是經過湖水長期沖刷自然形成的。仔細望去,其形狀似象非象,似龍非龍。陽光直射上去,朦朧中它便似祥雲繚繞,雲龍騰空,“大象無形”的玄機便油然而生。河南省書協副主席張高山欣然提筆“大象無形”。大象是吉祥的象徵,它寓意中華民族國泰民安,政通人和。巨石底座上“聖址千秋”說明聖人召公當年曾在這裡居住,同時也希望甘棠苑能成為紀念召公,弘揚召公精神的聖址。讓召公精神流芳千古,遺愛千秋。

甘棠苑景點

鐘鼓樓

鐘鼓樓鐘鼓樓
鐘鼓樓,又稱譙(qiao)樓,始建於唐,跨街而建,氣勢恢弘。樓下用大青磚砌起的拱門系原來的北城門,據記載原拱洞下方立有十九根木柱,代表河陝汝道的十九個郡縣。每根木柱上都掛有一個木籠,裡邊裝有官靴和官帽,素有清官留靴贓官留帽一說。它是古城百姓對歷代官員是否清廉的褒貶評論。樓上有吉祥大鼓,系古代“晨鐘暮鼓”敲擊之用。關於這面鼓還有一個故事:在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金將婁宿率軍攻打陝州,石壕尉李彥仙率眾奮起抗敵,誓與古城共存亡。他的妻子登上城樓擊鼓助陣鼓舞士氣,多次擊敗敵人的圍攻。終因敵眾我寡,彈盡糧絕,於建炎四年,陝州城被金兵攻破。李彥仙身中數劍,恥於被俘,出北城門投河自盡,年僅36歲。這面鼓就是仿造原陝州城鼓樓上的大鼓,為紀念李彥仙而製作的。與之相對應的還有一口大鐘,是用青銅製成的。它有一個奇特的功效,能夠定向傳音,聲音餘震長達四分鐘之久。關於這口鐘也有一個故事:在盛唐時期,武則天駕臨東都洛陽,每天都能聽到悅耳動聽的鐘聲,使她產生了好奇之心。於是就命大臣去尋找鐘聲來自何處,大臣奉命率眾翻山越嶺跋涉數日,終於找到陝州的鐘樓。稟報武則天后,她下旨將鐘運到洛陽,當運鐘隊伍行至陝州邊境時,突然狂風大作,暴雨傾盆,車馬難以前行,大鐘好像被磁鐵吸住一般,難以挪動。大臣只好如實稟報聖上,武則天聽後感到十分吃驚,只說了四個字“天意難違”,隨即下令將鐘運回原處。大鐘停運的地方被人們稱之為“磁鐘”,一直沿襲至今,就是現在的湖濱區磁鐘鄉。鐘鼓樓的正面是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親筆題寫的“鐘鼓樓”和范曾先生題寫的“雲浮千秋”;背面是范曾題寫的“江山萬古”,兩邊是由著名作家賈平凹書寫的楹聯:“世長勢短莫以勢欺世,人多仁少須以仁擇人”。 當代書畫大師啟功、范曾、鐘明善愛新覺羅·溥佐茹桂等名家的丹青墨寶均是甘棠苑、鐘鼓樓點睛收藏之作。

清風亭

甘棠苑東有一碑亭名曰“清風亭”,取自明代詩人李元伯“在昔召公去,國人愛棠樹。如今樹以空,時復吹清風。”的詩句。亭下豎著一塊高2米寬1米的巨型石碑,鐫刻著吳啟民先生撰寫的《甘棠苑記》,記述了他建苑的初衷。碑文精煉,寓意深刻,文筆流暢,使人反覆吟誦,不覺乏味,倍感情真意長,盪氣迴腸。蒼勁有力的鐫刻,更為其增光添彩。當夕陽西下,站在碑亭腳下,似有縷縷清風拂面而來,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甘棠苑

甘棠會賢

“甘棠會賢”是甘棠苑一處著名的文化景點,其場景再現了數千年前召伯在甘棠樹下勤政辦公的故事,前邊兩塊豎起的石柱上鐫刻的是清末著名政治家梁啓超先生七歲時應對父親的一位客人出的上聯“東籬采客陶潛菊”梁啓超不假思索對曰“南國人懷召伯棠”由此可知召公風範在梁啓超幼小的心靈上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影響他的一生。高台上兩棵甘棠樹是按照原來的情景,從甘山公園移植而來的。它春季開花,秋季結果,花開的時候呈米白色,清香淡雅,果實似櫻桃,呈褐色,相傳當年召公就在甘樹下搭起茅草棚,親政聽訟,扶植農桑,他坐在石椅上與百姓促談,摘吃棠梨果子充飢解渴充飢,並稱讚它說“酸甜可口,而且可以解渴止乏”。百姓傳送一首歌謠盛讚召公恩德,後被載入《詩經》,其詩為“蔽芾﹙bi fei﹚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ba﹚,蔽芾甘棠,勿剪勿敗,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說﹙shui﹚”。它的意思是說我們對小而茂盛的甘棠樹,不要去剪它,伐它,折斷它,因為當年召公在這裡居住過,休息過,教化過子民,這是按照著名書法范曾先生所書而鐫刻的。
甘棠苑

荷花池

苑中有荷花池,到了夏季,池裡蓮花怒放,碩大的綠葉鋪滿水面,猶如一幅詩情畫卷,吸引著眾多遊人的觀賞。荷花池中還有一荷花女的塑像,關於她還流傳一個美麗的故事:陝塬有一女子名叫荷花女,心靈手巧,做的鞋美觀結實穿著舒服。她被惡少看中,想占其為妾,荷花女就跑到甘棠樹下找召公告狀被救,為感召公恩德,荷花女做鞋相贈。因鞋中有荷花香精,穿著不出腳汗,召公加倍付錢,並約定常為其做鞋。從此此鞋流行於世,人們稱之為“召公鞋”。荷花女看人做鞋,若是貪官,給錢再多也拒之門外,若是清官廉吏,分文不收。此風世代相傳,在陝任職的官員,走時清官留靴,百姓贈召公鞋,貪官污吏留下烏紗,百姓將其掛於鐘鼓樓下,以示公允。
甘棠苑

甘棠文化

召公

召公,姓姬名奭,是周初王室的重要輔佐大臣,燕國的奠基者,因其采邑地在召(今陝西省岐山縣西南),故稱召公。召公官居太保,與周公旦太公望共列為“三公”,為西周的建立和鞏固做出了重要貢獻,而其勤政愛民的思想,更是為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成為孔子“仁”的思想的重要來源。可以說,召公的功績和影響並不遜於周公,然而由於歷史的原因,召公的光芒卻長時間被遮蓋,不為人們所知。
甘棠苑
一、召公其人
關於召公身世,千百年來聚訟紛紛,一說為周王室支族,一說為文王庶子、周公旦之兄。經過今人專家學者的考證,召公為文王庶子之說已成為學界共識。召公曆經文、武、成、康四朝,是歷史上有名的長壽長者,《今本竹書紀年》記載他死於康公二十四年,生年則不詳。
召公奭被稱為召公,始於文王遷國都於豐之後。《詩·周南召南譜》:“文王受命,作邑於豐,乃分岐邦周召之地為周公旦、召公奭之采地,施先公之教於所職之國。”岐邦周召之地為周人宗廟之所在,即使是在遷都之後,其作為周朝宗教、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地位始終沒改變。將聖都舊地交與周、召二人治理,召公地位可見一斑。
遷都之後不久,召公奉文王之命,帶侍衛百人,巡行江漢南國。此行的目的,一為遵照文王的睦鄰友邦政策,開展外交活動,布文王教化,宣文王德政,二為結交盟國,組織反商同盟。召公展現出了其傑出的外交才能,非常出色的完成了此次任務。此行不僅擴大了周在南國的影響,加強了周同南國各諸侯之間友好合作關係,更是使商周鬥爭戰略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為後來武王滅商創造了條件。
文王病逝,武王承續,“召公、畢公之徒左右王,師修文王緒業”,召公擔負起輔佐武王的重任,與周公一起協助武王完成統一大業。在這一過程中,召公充分顯示了其優秀的軍事才能,在滅商及開拓疆土的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詩經·召旻》最後一節歌頌了召公英勇作戰的軍事業績:“昔先王受命,如有召公,日辟國百里,今也日蹙國百里。予乎哀哉!維今之人,不尚有舊。”
殷滅周立,大行分封,召公被封於燕,其子克到燕地就封,召公則一直留在王都輔佐王室。西周建立後,召公屢次上書,告誡武王不要被勝利沖昏頭腦。據《尚書·旅·獒》載,西方旅國向武王進獻獒,召公得知此事後,做《尚書·旅·獒》篇,勸武王“明王慎德”,不寶遠方珍物,要重用賢能之士以保國安民。
滅商大業既成不久,武王染病去世,年幼的成王即位,由周公和召公輔佐。為了新建立的國家的穩定和統一,周召二人分陝而治,“自陝以西,召公主之,自陝以東,周公主之”。由於周初複雜的形勢,周公採取攝政的舉措,不料引起了管、蔡“三監”叛亂,而召公亦“不說周公”,於是周公作《君奭》以表明心跡,召公疑慮釋然,從國家利益出發,堅決支持配合周公的舉措,“召公為保,周公為師,東伐淮夷,踐淹、遷其君薄姑”,兩人“內彌父兄,外撫諸侯”,使周人度過了“若涉淵水”的局面。
管蔡之亂平定後,周人開始營建洛邑召公參與了此次規劃、設計、建設的全過程。《尚書·洛誥》載召公“先周公相宅”,即勘測地形,然後進行占卜,“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於洛,卜宅”,並且動員了大量的殷遺民,開始了艱難的營建工作,“太保乃以庶殷攻於洛汭,越五日甲寅,位成”。洛邑的營建,對周王朝具有重大的政治經濟意義,而召公左祖右社、前朝後市的規劃設計思想也為後世都城的建設提供了借鑑藍本。
成王以後,召公的地位愈益見重,《史記·周本紀》云:“成王將崩,懼太子釗之不任,乃命召公、畢公諸侯相太子釗而立。成王既崩,二公率諸侯以太子釗見於先王廟,申告以文王、武王之所以為王業之不易,毋在節儉,無多欲,以篤信臨之,作《顧命》。太子釗遂立,是為康王。”太子即位是在召公的主持下進行,可見召公此時地位之高。
召公不僅政績突出,政治地位顯赫,由於勤政愛民,更是深得百姓愛戴。《史記·燕召公世家》載:“召公之治西方,深得兆民和。召公巡行鄉邑,有棠樹,決獄政於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召公卒,而民思召公之政,懷棠樹不敢伐,哥詠之,作《甘棠》之詩。”詩曰: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公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敗,召公所憩。
甘棠苑
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公所說。
甘棠也因此成為勤政愛民、施行德政的代表。
二、召公治國思想
周公因其講究“德政”的治國思想而被後人尤其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推崇備至,但周公思想的核心如非天命、德政、史鑑思想,卻是由召公首先提出的。
召公在末迷信思想特別濃厚的社會環境下首先提出了“天命靡常”、“天不可信”,認為應該“時我”、“惟人”。“時我”即依靠自己,“惟人”即相信和依靠老百姓,就是統治者應該以民心作為制定政策、實施政治的出發點,不要違背人民的意志,“我民罔尤違”。與“非天命”思想相關的是敬德保民思想。召公認為人事之要在於敬德保民,夏殷兩代滅亡的原因就在於“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召公強調對老百姓要以教化為先,勿濫用刑罰,還要求統治者有良好的政治素質,認為只有王和各級官吏清廉勤政,才能達到“祈天永命”的目的。而召公也正是這一治國思想最堅決的執行者,其甘棠樹下理政、不勞百姓而勞一身的事例被後世永久傳唱。
召公還最早提出了取鑒於亡國的殷鑑思想,時刻警惕殷亡歷史的重演。《在尚書·召誥》中,召公從正反兩方面總結了夏殷兩朝的得失成敗,提出了“我不可不鑒於有夏,亦不可不鑒於有殷”的著名論斷。
三、召公的影響
作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召公南征江漢,經營周的南國;輔佐武王,討滅殷紂;與周公協作,平定三監叛亂;分陝而治,保土安邦;營建洛邑;扶康王即位,不僅為周王朝的大一統立下了汗馬功勞,更是穩住了周初複雜而不安定的政局,促成了周朝“成康之治”繁榮局面的形成,為周朝數百年的基業奠定了基礎。
召公敬德保民的治國思想不僅影響了周公,更是受到儒家孔子及其後學的推崇,對儒家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而召公勤政愛民、清廉仁愛的執政方式,更是深得民心而被百姓銘記,長久的流傳於後世,甘棠也因召公之故成為人們讚美的對象。直到今天,全國仍有許多以召公、甘棠命名的村、鎮、河、湖;文人騷客吟詠甘棠、召公的名文更是不勝枚舉。可以說,召公思想深深的烙進了中國人的頭腦之中,他是後人為官執政的榜樣,也是百姓心中永遠的理想。

甘棠文獻

1.《詩經·召南·甘棠》曰:“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敗,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說。”
2.司馬遷:召公可謂仁矣,甘棠且思之,況其人乎!
3.唐·杜甫:天寒召伯樹,地闊望仙台。★
唐·杜甫:巴山遇中使,雲自陝城來。盜賊還奔突,乘輿恐未回。
天寒召伯樹,地闊望仙台。狼狽風塵里,群臣安在哉。《巴山》不清
.4.唐·駱賓王:陝西開勝壤,召南分沃疇。列樹巢維鵲,平渚下睢鳩。
憩棠疑勿剪,曳葛似攀樛。至今王化美,非獨在隆周。\
5.唐·白居易:金馬門前回劍佩,鐵牛城下擁旌旗。
他時萬一為交代,留取甘棠三兩枝。
唐·白居易:半朽臨風樹,多情立馬人。開元一枝柳,長慶二年春
唐·白居易:三年為刺史,無政在人口。
唯向城郡中,賦詩十餘首。
慚非甘棠詠,豈有思人不。
6.王安石(北宋):《召伯
召伯方為尊,材亦聖人亞。農時憚煩民,聽訟甘棠下。
嗟今千室長,已恥問耕稼。彈琴高堂上,欲以世為化。
7.宋·范仲淹:願此周召風,達我堯舜知。
宋·范仲淹:上有堯舜主,下有周召臣。琴瑟願更張,使我歌良辰。
宋·范仲淹:我願官商弦,相應聲無間。自然召南風,莫起孤琴嘆。
宋·范仲淹:《送江南運使張傅度支》十郡甘棠歌未歇,一方流馬路初開。啟心知有嘉謨在,足亂雲霓憶帝台。
宋·范仲淹:送陳環秀才游金陵江山不可空,台星照吳中。古來王謝地,今有周召風。
8.明·李元伯:在昔召公去,國人愛甘棠。於今樹已空,時復吹清風。
9. 明·范吉:落葉孤村暮,秋風野寺深。甘棠千載村,蔽芾到如今。
10.清·龔自珍:女牆百雉亂紅酣,遺愛真同召伯甘。
11.清·梁啓超:冬籬采客淘潛菊,南國人懷召伯棠。
12.於佑任:詩歌甘棠美召伯,天遣江山助牧之。
13.郭沫若:雄關如鐵旌旗北,小徑挑糧領袖忙。五里橫排遺荷樹,千秋蔽芾勝甘棠。《賦井崗山》
14.聞一多先生說:“甘棠者,蓋即南國之社木,故召伯舍焉以聽斷其下。

地圖信息

地址: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風景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