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前人

甘前人

甘前人,古人類名,晩更新世人類。“甘前人於 1980年5月發現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柳江縣土博鄉四案村甘前洞,先後採集到人牙化石十七枚,從牙齒的形態構造特點、大小、顏色和石化程度來看,這十七枚人牙至少分屬五個不同個體,其中三枚可能是一個六歲左右的小孩的左上第一臼齒、右下第一臼齒和左上中門齒,其齒冠長度與早期智人階段的丁村人相近,寬度卻比丁村人和現代人都小,門齒呈鏟形,顯示出蒙古人種的特徵。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甘前人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哺乳綱
  • :靈長目
  • :人科
  • :人屬
  • :甘前人
  • 分布區域:廣西柳江縣25公里的土博鄉四案村甘前山的東北角
簡介,地質特徵,堆積物,發現化石,形態特徵,年代推定,鈾系測年,

簡介

”(引自黃現璠著《壯族通史》)
甘前人牙化石甘前人牙化石

地質特徵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江縣土博鄉四案村的甘前山東北角,距四案村東南約700米。甘前山是石灰岩山,走向為北西-南東,有幾個山峰相連。山的東側有一孤峰。這一帶屬於柳江河流以西的峰叢地形。甘前洞東距著名的“柳江人”化石地點約30kin。溶洞發育於泥盆系薄層灰岩,為串珠珠式水平洞,海拔標高約395m,高於鄰近坪地約8m。洞口北向,洞口寬約10米,高2.5米,深165米。入內為寬大的洞廳,後洞穴沿一幾乎被石筍、石鐘乳堵塞的狹窄通道向東南方向發育,約10m 後洞道再度開闊。進洞口東南向是一較寬闊的橢圓形大廳,後折向西南約50米,洞室變窄變矮,往裡各廳室均需爬行;而且洞內潮濕,常年滴水,石鐘乳,石筍及其連合體常填滿洞室,使洞室變窄。

堆積物

甘前洞內堆積物主要為黃色微紅的粘土,質細,富粘結性,水份多時,粘性更強,乾後龜裂,厚約3米。堆積層岩性變化不大,基本上不易分出明顯層次。

發現化石

1981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中國科學院在柳江縣土博公社四案村東南的甘前洞考察時,從地層中採得人牙化石5枚,並獲當地民眾以往從該洞挖得的人牙化石4枚。1997年黃啟善等人在該洞調查時,又發現8枚人牙化石。同時,專家們在甘前洞還發掘出土了大量哺乳動物化石,多為單個牙齒,計有華南豪豬、猩猩、中國熊、大熊貓巴氏亞種、巨貘、中國犀、劍齒象等22種 ,均為華南晚更新世“大熊貓一劍齒象”動物群的常見成員:洞內未發現石製品和其他史前人類生活的遺蹟。

形態特徵

兩次發現出土的17枚人牙化石中,有4枚可能屬於6歲左右的兒童牙齒,計有上內側門齒、上第一臼齒、下臼齒、左第二乳臼齒,並在上第一臼齒的齒頸處發現齲洞,這是發現古人類患齲病的最早記録。另外,還有20多歲、50多歲等人牙化石。經過有關專家對牙齒化石進行測量並與猿人長陽人、現代中國人比較,發現這些人牙化石具有一定的原始性,在分類上無疑地可歸屬於晩期智人。

年代推定

基於人牙化石的尺寸和形態特徵,李有恆等人認為,土博人類化石“在分類上無疑地可歸屬晚期智人”。 此觀點為人類學界廣泛認同,國內外多位學者均將其歸於晚期智人之列。黃啟善等人 亦認為他們新發現的土博人牙化石在時代上屬更新世晚期,可能與柳江人的時代相當。
沈冠軍等人於1998年4月考察了甘前洞,他們注意到,該地點含化石堆積為一表層鈣板封蓋,遂取樣(LTG一1)攜回試測。該樣 Th/ U年齡為93±4 ka,代表人牙化石的最小年齡。這一數值大大超出了原有估計,倘能證實,將是我國現代人類早期出現的首批年代學證據。其後,沈冠軍等人又於1999年4月和2000年8月二度考察甘前洞,覆核樣品的層位意義,探尋新的樣品。經過對樣品的分析和深入研究後認為,由於甘前洞含化石堆積的年代被推至100 ka以上,似不能完全排除其人類化石被重訂為早期智人的可能。

鈾系測年

沈冠軍等人於2001年發表的論文《廣西柳江土博Ⅱ甘前洞的鈾系年代》中公布了晚期智人化石地點廣西壯族自治區柳江博甘前洞新生碳酸鹽岩和骨化石樣的鈾系測年結果。該地點表層鈣板在約94Ka前開始形成,含化石粘土堆積疊壓的鈣板年代為約20ka,人牙化石應位於二者之間。二個動物化石樣的二種鈾系法年代範圍為85-139ka,表明該地點與含化石堆積與表層鈣板間無地層倒序現象,支持人牙化石大於100ka的結論。同時公布了鄰近的柳江晚期智人化石地點和柳州白蓮洞人類遺址鈾系測年的結果與本文一致。結論是即使甘前洞人類化石實際上應歸於早期智人,樣品分析結果也表明早在約100 ka前,居住在中國南方的人類種群已出現了明顯的現代特徵。在現代人類起源方面,中國不應是遠離中心、滯後和被取代的地區。晚期智人在我國南方出現的年代,很可能比原認為的早得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