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鄉話

瓦鄉話

“瓦鄉話”亦稱“鄉話”,自稱“果雄”。是漢藏語系-漢語族下一門聲調語言。是湘西,張家界,懷化一代的一種語言,分布於沅陵、瀘溪、辰溪、古丈、永順、大庸、漵浦七縣的毗鄰地區。保留很多上古,中古漢語特點,也保留部分少數民族底層,與蔡家話有不少同源詞,是一種佶屈聱牙的土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瓦鄉話
  • 外文名:guo xiong za
  • 歸屬:漢藏語系-漢語族
  • 分布地區:沅陵、瀘溪、辰溪、古丈等
  • 面積:約6000平方公里
瓦鄉話簡介,瓦鄉人簡介,

瓦鄉話簡介

瓦鄉話(中國語言地圖集中稱為鄉話)是湖南省分布在沅陵西南以及漵浦、辰溪、瀘溪、古丈、永順、張家界等地與沅陵交界地區的瓦鄉人所使用的一種被漢語西南官話吉永片、湘方言辰漵片和苗語湘西方言所包圍的土話,分布面積約6000平方公里。與西南官話和湘語的區別很大,語法上的倒裝現象頗多。對於瓦鄉話的歸屬問題至今還沒有一個定論。
瀘溪縣志》對這一“鄉談謎語”作如下描述:“ 五方之風土不齊,言語亦異。同一楚語,而郡之音異於邑,邑之音異於鄉。沅瀘相隔不遠,其鄉談謎語,語曲聱牙,令人不可曉,瀘人亦有能言之者。茲不聱載。瀘音濁而促,不審字義,不辨平仄,或因古語或本土音,轉而之為謬,失其本意,其所從來久矣。”
民國19年修承浩主編的《沅陵縣誌》記錄了鄉話在沅陵的分布、特點、來源以及鄉話的內部差異等情況:“ 城區吐音發字,四聲皆得其正,與官話純近,惟尾聲稍帶兒音。縣東近桃源各地,聲輕滑,多舌上音。縣西南近辰溪各地,聲重濁,多喉音。縣南如舒、楊、荔三溪,縣西如石崗界、棋坪、蘆坪,縣北如深溪口、瀑木堡一帶各有一種鄉話,聱牙詰屈,不知其所自,大約當時土人所遺傳至於今者也。故謂官話為客話,以其系客居者所說之話也。” “鄉話之中亦有分別,大低發音清濁之差耳。俗謂舒、楊、荔三溪之話為鄉話生長其地者。操其土音,反以說官話為難。塾師之授蒙,除本文讀官音外,其講說皆用鄉話訓釋。此種鄉話,自成一種名詞,無意義可尋。”
在這些史料中,前人不可能用現代語言學的科學方法研究,他們採用漢字記音的方法記錄了鄉話的一些常用辭彙。如乾隆間《辰州府志》:“ 口乎祖父曰阿譜,呼祖母曰阿么,呼母曰阿娘,呼哭曰業,呼吸菸曰貨煙。”民國19年修本《沅陵縣誌》等也記載了一批基本辭彙,如:呼吃曰柔,呼乾曰空,呼狗曰塊,呼大曰雷,呼問曰埋,呼魚曰溜,呼田曰勒⋯⋯等等。

瓦鄉人簡介

瓦鄉人,自稱“果雄翁”。人口約40萬人。其居民按來源分為民籍、客籍、苗籍、章籍和土籍,他們使用的語言分別被稱為客話(即西南官話)、小客鄉話(即瓦鄉話)、苗語、章語以及土話。鄉話地區的人普遍認為自己是一個獨立的民族,有人乾脆稱作“瓦鄉族”,但更多的是稱作“瓦鄉人”,吳局長常常用“鄉巴佬”作自稱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鄉話區人民的民族歸屬問題引起了爭議。很自然地聯繫到鄉話的語言歸屬問題。80年代初,有人提出鄉話是少數民族語言。中國社會科學院王輔世先生在他1956年湖南瀘溪縣紅土溪實地調查的基礎上,作了初步研究,於1982年在《言研究》第一期發表了《湖南瀘溪瓦鄉話語音》一文,認為瓦鄉話是漢語的一種方言。在這篇文章中,王輔世先生主要從語音上加以論證,列舉了中古漢語九個聲母和十三個韻母在鄉話里的複雜讀音,指出中古聲、韻類與鄉話讀音一對多的特點,並且就“中古重唇音讀輕唇”“審書母字讀塞擦音”、“來母字讀塞擦音”等問題進行了兮析。還注意到,因為受客家話的影響,瓦鄉話有一部分中古全濁言母讀作送氣清音。在聲調方面,指出瓦鄉話和中古漢語聲調的較為嚴整的對應關係。全篇共舉560多個例字。這篇文章雖然只從語音的角度論析,但從論證的方法和引證的材料等方面看,結論是科孛而且有力的。
1983年12月,湖南師範大學的鮑厚星、伍雲姬兩位先生為繪製湖南省方言地圖準備資料,到沅陵一帶調查了該地的鄉話,記錄的方言點是沅陵麻溪鋪,調查了鄉話的語音,常用辭彙和一些語法例句.得到的結論與王輔世先生的一致:沅陵鄉話“實際是漢語的一種方言”。之後,將調查材料整理成《沅陵鄉話記略》。在這篇文章里,介紹了鄉話在沅陵縣的分布情況、麻溪鋪鄉話的聲韻調系統。並列舉了一些常用辭彙和冗個語法例句,客觀地反映了沅陵麻溪鋪鄉話的基本面貌。
這兩篇文章發表後,曾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吉首大學學報》(哲社版)1984年第一期發表了署名為(瓦鄉人)張永家、侯自佳的《關於“瓦鄉人”的調查報告》,該文認為瓦鄉話是一種少數民族語言,認為瓦鄉話中和漢語相同的詞不過是借詞而已。就此,王輔世先生再次於《中國語文》發表《再論湖南瀘溪瓦鄉話是漢語方言》。文章列舉了許多與國語相同的或相近的瓦鄉話基本辭彙,認為它們絕不能被看作是漢語借詞,同時,列舉並說明了儘管瓦鄉話語音與中古音對應關係複雜,但仍有規律可循。文章還列舉了十個瓦鄉話仍在使用的古漢語例詞。最後對主張瓦鄉話是一種少數民族語言的張、侯二同志提出的單音節詞進行分析。證明它們絕大多數是漢語詞。這篇文章從語音和辭彙的角度,再次論證了瓦鄉話是漢語方言。
鮑厚星先生在1991年第二屆雙語雙方言研討會上的論文《沅陵鄉話和沅陵客話》,也再次說明沅陵鄉話和瀘溪瓦鄉話屬於同一種漢語方言,並將這種方言統稱為“鄉話”。
20世紀80年代中期,有位學者將1424個“非漢語”辭彙與瓦鄉人住地周圍的少數民族語言及廣西、貴州等地苗瑤語進行對比後,認為鄉話屬於漢藏語系苗瑤語族的苗語,是苗語的一種方言。結論的根據是:鄉話與湖南花垣縣吉佛鄉苗語有“對應關係”的有368個詞,占總數1424個詞的25.8%,與貴州凱里苗語、廣西全州瑤語標敏土語、湖南龍山靛坊土家語有“對應關係”的詞分別占8.91%、8。8.77%、3。3.08%。我們認為,僅就此作為根據得出的結論是不科學的,而且是輕率的。
鄉話材料一經面世,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關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學者張琨先生在他的《漢語方言中的幾種音韻現象》一文中,在談到“知徹澄母”字和“龜貴跪櫃”字讀音問題時,兩次引用了鮑厚星、伍雲姬先生《沅陵鄉話記略》的材料。一次引用了王輔世先生的《湖南瀘溪瓦鄉話語音》、《再論瀘溪瓦鄉話是漢語方言》的材料。該文旨在通過方言中的一些音韻現象,研討過去人口遷移的歷史,說明人口遷移和方言形成的關係。在文章的結束部分,張琨先生指出:“湘西沅陵瀘溪的(瓦)鄉話在知徹澄母的讀音上和現代閩語方言,浙南江西的吳語方言相似。湘西(瓦)鄉話中保存著知組聲母的特殊讀音並不表示(瓦)鄉話是閩語方言,因為在早期知組聲母讀塞音的方言一定分布很廣,後來知章兩組漸漸的在許多地方合流了,沅陵瀘溪(瓦)鄉話的來源並不一定是現在福建一帶地方。據當地民間傳說(瓦)鄉人有從陝甘遷來的,有從江西遷來的。(瓦鄉話的聲韻調很難和古音或別的漢語方言做規則的比較音韻研究。(瓦)鄉話中方言混合的現象非常明顯,不但有不同的漢語方言的成分,甚至於有漢語和非漢語的糾纏,湘西一帶正是苗族聚居之區。(瓦)鄉話不是官話,沅陵瀘溪城區的方言屬於官話系統。(瓦)鄉話是在官話沒有進展到這個地區之前的土話。”
貴州大學蔣希文先生在1991年全國漢語方言學會第六屆學術研討會上提交的論文《切韻魚虞兩韻在現代方言分讀》中[1ˉ以溫州、南城、沅陵鄉話、泉州作為討論的依據,推求中古魚虞兩韻字在方言裡的演變。他認為魚韻系字在今四個方言的讀音,泉州和沅陵鄉話是一派,分別讀高展唇高元音-w、-iw,他們的早期形式應同為-iw。虞韻系字讀音,溫州和沅陵鄉話為一派,早期讀音應為-iu,都經過了由tɕiu→tɕy→tɕi→tsi→tsɿ的路線,只是鄉話繼續由tsɿ→tseɪ→tsɛi→tsa,文中強調了沅陵鄉話與老湘語(即湘語婁邵片)的關係,與閩語的關係,指出沅陵鄉話是一種“受到另外的一些方言侵蝕比較厲害的一種方言”。
近年,墨爾本大學的伍雲姬先生(2000)對古丈高峰鄉的音韻作了一些深入的探索,指出高峰全濁仄聲送氣與否同調值高低的關係。
楊蔚在湖南師大的碩士論文《沅陵鄉話若干音韻現象的比較研究》,就沅陵鄉話的一些特殊的音韻現象與閩語、吳語、湘語等方言進行了比較,認為沅陵鄉話的一些古老的音韻現象與閏語的白讀系統有些相似,由此推斷沅陵鄉話形成的歷史年代至遲在唐代。1999 年又出版了《沅陵鄉話研究》,就沅陵境內鄉話的分布、分區、特點等進行了介紹,並從語音、辭彙、語法三個方面描繪了沅陵麻溪鋪鄉話的全貌。2O02年、2003年先後發表了《沅陵鄉話、湘南幾種土話的韻母研究》、《沅陵鄉話、湘南土話、粵北土話的韻母演變》、《沅陵鄉話聲母的歷史語音層次》等論文,分別探討了沅陵鄉話聲母、韻母的幾個歷史演變問題。
從近20多年的研究情況看,湘西鄉話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績。但也存在不足和需跟進的地方:
1。對湘西鄉話的總體面目的認識。以往的研究停留在單點方言的調查和研究上,已發表的湘西鄉話的研究成果只涉及到3個點,全面的調查工作還沒有開展。對湘西鄉話在湘西的分布情況、內部關係等問題缺少認識。
2.對湘西鄉話的音韻現象的認識。以往的研究主要是一些描寫性的研究,對湘西鄉話的音韻現象縱深的探索和橫向的比較還不夠,這就難以開展更進一步的定性研究。
3.對鄉話這種層次駁雜的、離散性強的方言研究,在方法論上應有所探索。
4.語法和辭彙的研究需要加強。
我們的立足點是,針對以上第1和第2點的不足,全面展示湘西鄉話的內部關係,並用大量的、翔實的材料作為立論的依據,對湘西鄉話的一些具有特色的音韻現象作一些深人的探討,填補湘西鄉話研究中的一些空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