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渡鄉

瓦渡鄉

保山市轄鄉。保山市主要牧區。1958年為瓦渡公社,1988年改鄉。位於市區東,距市區36公里。面積234平方千米,人口24397人(2017年),有彝、白、苗等6種少數民族。轄瓦渡、埡口、安和、浪壩、平林子、三坪、荒田、打平、土官、平場子10個行政村。主產水稻包穀等。水草豐富,牧業歷史悠久,牧業收入占農業總收入的30.4%。有黨參天麻等珍貴藥材和麂子獐子蘭花杜鵑等珍稀動植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瓦渡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中國西南
  • 面積:234平方千米 
  • 人口:24397人(2017年) 
鄉情概況,自然環境,自然資源,歷史沿革,基礎建設,經濟發展,特色產業,教育狀況,民族風情,苗舞,燈會,名勝古蹟,

鄉情概況

瓦渡鄉是雲南省保山隆陽區的鄉鎮之一,位於隆陽區以東38公里,東與永平縣隔瀾滄江相望,南接丙麻鄉,西依河圖、漢莊鎮,北鄰水寨、金雞鄉,南北長22千米,東西寬約20千米,全鄉國土面積234平方千米。該鄉轄10個村委會,109個自然村,149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4397人(2017年),2006年末,大小春糧食總產量8751噸,農村經濟總收入4610萬元,人均占有糧食364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1304元,主要經濟產業有烤菸泡核桃畜牧、林業、蠶桑等。

自然環境

瓦渡鄉境內地勢北高南低,森林資源較為豐富,森林覆蓋率達45.5%,該鄉山高坡陡,地勢起伏較大,最低海拔1140米,最高海拔2701米,具有熱、溫、涼典型高山立體氣候的明顯特徵。年平均氣溫16℃左右,年降雨量900—1040毫米,無霜期為235天。由於地處怒山山脈末端,地理條件相對惡劣,具有明顯的喀斯特地貌特徵,水源奇缺,自然資源貧乏,基礎設施建設薄弱,人民生產生活條件較差。

自然資源

瓦渡鄉地勢北高南低,東高於西,地形複雜。有閻王山、多羅拐、籬笆扎山、馬家圍子、大山、鷹窩岩、班固山、豹子嶺等山嶺。遍布火成岩,瓦渡壩南北有大量的石灰石林立,狀如“石林”勝景,引人注目。平場子村委會的林子窩、清水溝一帶有品質優良的花崗石資源,儲量約40萬立方米。

歷史沿革

瓦渡鄉以鄉政府駐地瓦渡而得名,相距市區38千米。瓦渡因地勢低洼,東有瀾滄江,舊時,是保山至永平縣的必經之地。明清時曾在此設渡口,得名“窪渡”,後演變為瓦渡。明時為東里,清時為保山縣三鋪伙頭地。民國10年(1921)屬十一區滄南鄉。民國末期屬八區滄蓮鄉。1950年屬八區,為瓦渡、浪壩兩個行政村;1952年為瓦渡鄉。1958年設瓦渡公社,1962年分為瓦渡、安和、埡口、浪壩、小水井、打坪6個小公社。1966年並為瓦渡、安和兩個公社。1971年又合併為瓦渡公社,轄瓦渡、荒田、平林子、土官、岩子腳、浪橋、清水溝、平場子、上浪壩、打坪、阿貫山、丁香寨、阿馬山、安和、埡口、楮皮、白草坡、大地、下寨共19個大隊,160個生產隊,128個自然村,20個林牧場等企業,有3140戶,19767人。之後於1984年設瓦渡區,下設埡口、安和、浪壩、三坪、土官、荒田、瓦渡、平場子、打坪9個小鄉。1988年撤區建鄉,轄埡口、安和、浪壩、三坪、平林子、土官、荒田、瓦渡、平場子、打坪10個行政村至2000年。2000年共有109個自然村,164個農業合作社,5537戶,總人口23319人。有苗族白族彝族傈僳族阿昌族滿族共103人,占全區總人口的4.4‰,打坪行政村境內的榆木箐自然村居住著濮滿族的後裔。
截至2017年,常住人口24397。

基礎建設

瓦渡鄉針對實際情況,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力度,大力改善新建鄉、村公路,全面促進了瓦渡鄉經濟、社會的發展,並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

經濟發展

瓦渡鄉2007年可實現總產值7325萬元,增加1660萬元,增幅29.31%。可完成農村經濟總收入5854萬元,增加1244萬元,增幅26.98%。農民人均純收入1641元,增337元,增幅25.84%。全年可實現第一產業產值5425萬元,占74.06%;第二產業988萬元,占13.48%;第三產業912萬元,占12.45%。
瓦渡鄉瓦渡鄉

特色產業

一、核桃:瓦渡核桃個大、皮薄、肉多,肉質鮮、脆,在保山頗負盛名,產品遠銷外地,是每年中秋贈送客人的佳品。瓦渡鄉核桃種植歷史悠久,境內最古老的泡核桃種植有300多年,最大的單株占地0.8畝。2006年至2007年我鄉新植核桃2390畝,全鄉累計核桃面積達56605畝,人均2.3畝,戶均10.3畝。實現核桃產量45萬公斤,比上年的39萬公斤增加6萬公斤,增15.38%,產值1245萬元,比上年的890萬元增加355萬元,增28.51%。
瓦渡鄉瓦渡鄉
二、蠶桑全鄉有桑園4264.85畝。2007年共養2917.75張,實現產值181萬元,比去年增84萬元,增86.59%。
三、茶葉茶葉是瓦渡主要經濟作物之一,已有到90餘年的栽培歷史,全鄉各村寨均有種植。瓦渡以烤青茶尤為出名,除供給本地外,遠銷省內外。
四、雞樅瓦渡鄉雞樅肉質鮮內,香濃可口,在市場上頗有名氣,供不應求,尤以青色雞棕價格最高,達到100元/市斤。瓦渡雞樅主要分布在瓦渡鄉土官、三坪及瀾滄江一帶。
五、大麥酒:瓦渡冬季農業主要種植大麥、小麥和豆類等,其中,大麥種植面積最廣,在全鄉各村都有種植,瓦渡幾乎每村每寨都有以大麥為原料個體釀酒戶釀製大麥酒。到2000年,瓦渡鄉瓦崗寨食品廠生產的優質小菩甑酒——瓦崗泉,以其傳統的工藝精心釀製,獨特的味道深受消費者的喜愛,遠銷外縣市。

教育狀況

瓦渡鄉有初級中學1所,18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226人,教職工39人,其中專任教師36人,學歷合格率100%;有村級完小10所,單小3所,一師一校4所,72個教學班,在校小學生2461人,教職工128人,其中專任教師121人,專任教師中免考專業合格2人,教師合格率93.4%;有1所私立幼稚園,16個教學班,在園幼兒534人,教師24人;有1所鄉成人文化技術學校。全鄉國小學齡人口入學率100%,輟學率為0;國中學齡人口毛入學率88.7%,上學年輟學2人,輟學率為0.2%。
瓦渡鄉瓦渡鄉

民族風情

苗舞

瓦渡浪壩村的大地村民小組居住著一支苗族群落,共14戶66人,每逢節假日,他們都以不同的舞蹈來表賀喜之意,其舞蹈形式有群舞、集體舞到雙人或單人舞、三跺腳、葫蘆絲等。蘆笙演奏與舞蹈的形式可分為笙伴舞、笙領舞與笙自舞等。笙伴舞及吹笙者不舞或在場中小舞,周圍男女民眾、層層環繞舞蹈。笙領舞及吹笙者在前頭邊吹邊舞,男女群體隨隊伍繞圈踏聲舞蹈,笙者舞指小集體、雙個或單人吹笙者用小蘆笙表演,亦吹亦舞、舞蹈動作高雅,體現出了苗族人民的各種生活與文化形態。

燈會

燈會在瓦渡始於清朝中期,轄區內各村寨均有活動,特別是瓦渡、打坪、安和、浪壩、土官等幾個大的村寨最為盛行。每年正月十五晚舉辦燈會,在瓦渡關廟、財神廟、燈棚及街頭和各村寨中,均搭檯布置場所放燈,花樣繁多,琳琅滿目。有七星燈,繡球燈,孔明燈,走馬燈,龍魚燈,荷花燈等,十分吸引觀眾。凡燈會之日期,各村寨熱鬧非凡,鄉村父老聚談,茶三酒四,顯現出民族之古樸風情。時而一年有的村寨在燈會結束之日還宰豬一頭,邀請本村父老會聚就餐,當晚,燈會結束。

名勝古蹟

“老白墳”古墓位於瓦渡鄉平場子寸清水溝東寨寨後山上,墓高3米,寬4米,正中前有兩根石鑿而成的龍柱,前方供台刻有小石象,兩側刻有牛、羊馬等十二屬相,墓左右前方刻有兩石獅護衛。墓碑雕龍刻鳳,刻有銘文。占地15平方米左右。建於明朝天啟年間,嘉慶時重修,民國6年重修石碑,距今已有380多年的歷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