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翠樓街道

環翠樓街道

環翠樓街道位於山東省威海市市區中部,因轄區內有名勝環翠樓得名。東瀕威海 環翠樓 灣,北至昆明路與鯨園街道辦事處相接,西至奈古山與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接壤,南至塔山與竹島街道辦事處相鄰。面積4.3平方公里,轄18個居民社區,人口5萬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環翠樓街道
  • 地理位置:山東省威海市市區中部
  • 面積:4.3平方千米
  • 人口:5.6萬人
簡介,歷史沿革,所轄村居,景點,

簡介

環翠樓街道位於威海市區中心。面積4.3平方千米,人口5.6萬人。轄東北村、西北村、海城、紅光、勝利、南山、石河、大橋、塔山、西門外、杏花村、前進、塔山中路、布穀夼、同德路、大眾路、峰泉、鴻武18個居委會。辦事處駐和平路43號。周圍有塔山、奈古山、古陌嶺、棉花山環繞,形成依山臨海的地理環境。環翠樓公園坐落於古老的威海衛西城牆上,始建於明朝弘治二年,置於翠峰碧海環繞之中。
環翠樓環翠樓

歷史沿革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四月,明政府將文登縣辛汪都三里東北近海處劃出,設威海衛。永樂元年(1403年),魏國公徐祖輝徵調文登縣、寧海州數萬人築威海衛城。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十三日,英國強租威海衛,衛城以內仍歸中國,由文登縣管轄。1930年10月,國民政府收回威海衛,屬威海衛行政區第一自治區。1940年8月,威海衛行政辦事處成立,屬城市區。1945年9月,屬威海衛市城市區。1954年分屬第四、第五、第六居民社區。1956年9月,分屬城裡和大橋兩個街道。1958年8月至1960年7月,先後屬城廂街道、城廂公社。1960年8月,屬市區公社,成立環翠樓分社、大橋分社。1966年,兩個分社分別改稱為環翠樓街道、大橋街道,仍屬市區公社。1980年7月,屬市區街道。1982年11月,組建為環翠樓辦事處,1984年3月,轄區調整始成現狀。
威海的恥辱史威海的恥辱史
環翠樓環翠樓

所轄村居

碼頭居委會,位於市區東北部,以地近碼頭得名;東山居委會,位於市區東北部,以東山路得名;建設居委會,位於市區北部,以建設街得名;鯨園居委會,位於市區北部,以鯨園命名;北倉居委會,位於市區北部,以明代在此設過糧倉得名;北溝居委會,位於市區北部,以北溝街命名;北門外居委會,位於市區西北部,以地處原衛城北門之外得名;光明居委會,位於市區北部,以光明街命名;長征居委會,位於市區西北部,以長征路命名;昆明居委會,位於市區中部,以昆明路命名;東北村居委會,位於市區中部,以地處原衛城東北隅得名;西北村居委會,位於市區中部,以地處原衛城西北隅得名;西門外居委會,位於市區西部,以地處原衛城西門之外得名;城裡居委會,位於市區中部,以地處原衛城之內得名;西南村居委會,位於市區中部,以地處原衛城西南隅得名;勝利居委會,位於市區中部,以勝利巷命名;紅光居委會,位於市區中部,以紅光巷命名;南山居委會,位於市區南部,以地處南山得名;大橋居委會,位於市區南部,以地處南大橋兩側得名;竹島居委會,位於市區南部,以地近南、北竹島得名;塔山居委會,位於市區南部,以地處塔山東麓得名。

景點

環翠樓坐落於奈古山東麓,始建於明弘治二年(1489年),是威海衛指揮僉事王愷為紀念巡察海道副使趙鶴齡整頓威海衛海防一事而捐俸修築。時因樓台建在威海衛城西北角,東臨碧波浩淼的大海,四周掩映於青山綠樹間,兼滄海山川之勝、水光山色之美,遂以“環翠”名之。明代的環翠樓畫棟雕梁,金碧輝煌,飛檐斗拱,八窗洞達。後因年久失修逐漸倒塌。清順治年間,威海衛守備於有光重建。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傾圮。乾隆元年(1736年)復建。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生員王浩重修。1931年7月,威海衛管理公署將頹廢的環翠樓改建,磚牆瓦頂,樓頂由12根水泥方柱凌空托起,樓長、寬皆11.27米,高7.01米。樓上中堂供奉清代北洋水師將領丁汝昌、鄧世昌等牌位和肖像,牆上嵌有專員徐祖善撰寫的《重修環翠樓記》石刻。樓上柱聯為:“萬年砥柱劉公島,一帶長城環翠樓”。樓下置三面遊廊,樓面向東,下接72級台階。於樓前增建兩座涼亭,亭呈六角形,鋼骨水泥圓柱挺立,亭蓋六角上翹,亭內水泥鋪地,白石台座。上亭偏南,叫“望月亭”,內豎《威海衛甲午海軍蹉跌記》石碑,三五之夜在此賞月,別有情致;下亭居路當中,叫“觀海亭”,可極目東海“萬里晴光一鏡明”。亭東北有一圓形荷花池,池內種植蓮藕,池畔植垂柳。後又添置鳥房、座椅,並遍植花木。1944年12月,環翠樓被日偽軍焚毀,“望月亭”“觀海亭”後亦破損不堪。
威海豐富的旅遊資源威海豐富的旅遊資源
1976年,修復“望月亭”、“觀海亭”。1977年重新修建環翠樓,1980年全部竣工。重建的環翠樓系由亭、台、樓、廊組成的古典式建築群,建築面積800平方米。主樓3層,高16.8米。樓頂為桔紅色琉璃瓦覆蓋,歇山式卷棚屋檐飛起,富有民族風格。三樓懸匾上的“環翠樓”三個金字為書法家舒同手書。主樓底層是軒敞雅潔的大廳。二樓向前伸出一大陽台,在此可鳥瞰威海全城和威海灣及劉公島;二樓後廊懸匾上有出自著名書法家黃苗子之手的“翠閣凌空”四個金字,前廊左右兩端各築一角樓對稱,與四週遊廊相連。三樓無實壁,前後皆有敞亮的門窗,南北則是雕花鏤空的全花窗。1986年9月,在公園東門前廣場上塑清代北洋水師致遠艦管帶鄧世昌銅像,像高4.2米,立在6米高的石砌船頭上,以弘揚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
明清以來,官紳、文人常登樓賞景賦詩。在環翠樓上觀海上日出和雪景尤為遊人稱道。“山樓初旭”和“奈古雪霽”均為威海八景之一,歷來吟詠詩作很多。每當朝暾躍出浩瀚的大海,彩霞染紅海天,或大雪初霽,奈古山被皚皚白雪所覆蓋,瑰麗壯觀的景象給“一水灣環山四圍,仿佛桃源人住處”和“環山擁叢翠,碧海臨玉樓”的威海衛增添許多奇異的光彩。如今登樓遠眺,海空一碧,山水名勝,街市美景盡收眼底。夜晚的環翠樓被燈光披上一層神秘、美麗的外衣,翠綠的古松,朱紅的樓閣,仿佛在燈光中飄逸遊動,如夢如幻,有如美麗的仙境世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