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經濟

環境經濟

環境經濟是人類環境和社會經濟活動之間存在的各種關係。環境是作用於人類的所有外界影響的總和。環境經濟問題是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的。有社會生產,就有與人與環境之間的物質交換,就產生環境經濟問題。環境經濟問題的實質是生態經濟問題,在經濟建設中,注意使用和保護自然資源,注意生態平衡,是關係到子孫禍福和人類未來的大問題。參見“環境”、“環境問題”、“環境經濟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環境經濟
  • 目的:協調環境和經濟共同發展
  • 特點:保證經濟穩定增長
  • 領域:經濟
定義,表現,實質,相關專業,經濟與環境,發展,學術期刊,版權資訊,期刊簡介,收錄情況,主要欄目,投稿須知,

定義

研究環境經濟問題的目的在於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保證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環境經濟的研究可以為正確制定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規劃和各項經濟政策提供依據。

表現

環境是作用於人類的所有外界影響的總和。環境現象常常是社會現象和自然現象的綜合表現。例如在工農業生產過程中,缺乏必要的防污染設備,就會給生態環境帶來影響,危害人類健康。合理的經濟體制和工業布局,限制了廢物的排放,則可以減少或緩和生態環境的污染。在現代,它關聯到工農業布局、城市建設、人口發展、能源結構和資源利用等多方面,與社會問題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緊密聯繫。環境經濟問題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日益突出,同時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而逐步得到控制。

實質

環境經濟問題的實質是生態經濟問題。它既受經濟規律的制約,也受自然規律的制約。人類的社會生產與周圍的生態環境是不可分割的。人類社會在與周圍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過程中,維持生態平衡,就能促進生產發展,同時保護環境質量,獲得經濟和生態兩方面的效益。反之,就得不到應有的經濟效益,還會造成生態平衡的破壞,影響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在處理環境經濟問題上,必須做到經濟與生態之間的矛盾得到統一。
在必要的經濟條件下,人們能夠依據對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的認識,協調處理各種環境經濟問題。實行計畫經濟的社會主義國家,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能夠有計畫按比例地發展生產,解決好已有的環境經濟問題,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相關專業

經濟與環境

生態現代化:經濟和環境可以雙贏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前人砍樹後人遭殃。這個淺顯道理很多人都知道。
但是,當面臨“是種樹保護環境,還是砍樹發展經濟”的狀況時,你會做何選擇?是按道理辦事,還是按利益辦事?是給子孫留下一片綠色,還是先給自己裝滿錢包?
按照傳統觀念,經濟發展是以資源消耗和環境破壞為代價的。經濟與環境的關係是一種偏利耦合,經濟發展了,環境和生態就會退化。後來學者們部分修正了這種觀念,提出環境影響的倒U形曲線模型,認為當經濟處於低水平時,環境退化很少發生;當經濟高速發展時,環境退化加劇;當經濟達到高水平時,環境退化會逐步減少。大量的分析數據顯示,這種倒U形曲線模型是相對的、有條件的,是部分成立的。環境退化不會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而自動消失。那么,經濟和環境的關係,有沒有第三種選擇?
這種選擇就是實施生態現代化戰略,實現經濟和環境的雙贏。
生態現代化是20世紀80年代德國學者胡伯提出的,已經成為已開發國家環境社會學的主要理論。這種理論主要以歐洲經驗為基礎,描述一種新模式——追求經濟有效、社會公正和環境友好的發展。
廣義生態現代化理論,是歐洲生態現代化理論在世界範圍和現代化意義上的拓展和套用,是生態現代化研究的第三代理論。它認為,現代社會的環境問題絕大多數是人為的。生態現代化,不是簡單地從污染治理入手,而是從改變人的行為模式出發,通過改變經濟和社會發展模式,達到環境與經濟互利雙贏、人與自然互利共生的目的。它的基本要求包括,非物化(輕量化):高效低耗和高品低密;綠色化:無毒無害和清潔健康;生態化:預防創新和循環雙贏;經濟與環境退化脫鉤:經濟發展與物質需求、自然資源消耗、能源消耗、環境污染的增長和生態退化脫鉤;經濟發展與環境進步互利耦合。脫鉤的涵義是:經濟持續增長,而且增長速度超過環境壓力的增長(相對脫鉤);或者經濟成長,而環境壓力穩定或下降(絕對脫鉤)。
20世紀90年代以來,已開發國家經濟持續增長,環境持續改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52%的環境指標已經與經濟成長脫鉤,經濟和環境互利雙贏的局面正在形成。
中國生態現代化是一個長達百年的世紀工程,它將大致經歷4個階段:經濟與污染相對脫鉤、經濟與環境退化絕對脫鉤、經濟與環境互利雙贏、人與自然互利共生。中國生態現代化水平預計在2050年前後進入世界前40名,在21世紀末進入前20名,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前景美好,但任務艱巨。中國處於工業化的快速發展時期,資源和環境壓力較大。而且未來20年(2010~2030),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將逐步完成,人口規模將達到最大值,資源需求和環境壓力有可能達到最大值,中國面臨巨大挑戰。

發展

中國生態現代化可以以生態經濟、生態社會和生態意識為突破口,以輕量化、綠色化、生態化、經濟成長與環境退化脫鉤為主攻方向,從源頭入手解決發展與環境的衝突,努力完成現代化模式的生態轉型,實現環境管理從“應急反應型”向“預防創新型”的戰略轉變。報告建議採用綠色發展道路,控制和降低新增的環境污染;繼續實施污染治理和傳統工業改造工程,清除歷史遺留的環境污染;建立生態補償制度、關鍵崗位環境責任制和關鍵項目環境風險定期評價制度,制定國家資源安全戰略、國家能源安全戰略和國家環境安全戰略,組建國家環境部、國家能源部和國家地區開發署等,協同推進生態現代化。

學術期刊

版權資訊

原:《環境工作通訊》
主管單位:國家環境保護局
主辦單位:中國環境報社
主 編:艾鐵鷹
刊 期:月刊
開 本:16開
創刊時間:2004-01-01
單 價:10.00
定 價:120.00
國內統一刊號:11-5190/F
國際標準刊號:1672-724X

期刊簡介

是國內首家全面、深入探討環境保護和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大型刊物。由國家環境保護總局主管,中國環境報社主辦。以宣傳國家環境保護和經濟建設方面的方針政策為主要內容,深入探討實現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的有效途徑,促進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環境經濟》已成為業內發行量最大的環境保護綜合性刊物。發行範圍面向國內各級政府、人大、政協環保工作主管領導,環保行政主管部門,環境監測、監理站,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及企事業單位;並向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專家、學者以及聯合國駐華代表處、外國駐華使館及駐華商務機構予以贈閱。本雜誌為月刊,國際大16開,全彩印刷,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

收錄情況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CSSCI來源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國知網全文收錄

主要欄目

本刊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全面宣傳循環經濟,探討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推動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投稿須知

1、來稿要求論點明確、數據可靠、邏輯嚴密、文字精煉,每篇論文必須包括題目、作者姓名、作者單位、單位所在地及郵政編碼、摘要和關鍵字、正文、參考文獻和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一般為導師)簡介(包括姓名、性別、職稱、出生年月、所獲學位、目前主要從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在文稿的首頁地腳處註明論文屬何項目、何基金(編號)資助,沒有的不註明。
2、論文摘要儘量寫成報導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結果、結論4方面內容(100字左右),應具有獨立性與自含性,關鍵字選擇貼近文義的規範性單詞或組合詞(3~5個)。
3、文稿篇幅(含圖表)一般不超過5000字,一個版面2500字內。文中量和單位的使用請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最新標準。外文字元必須分清大、小寫,正、斜體,黑、白體,上下角標應區別明顯。
4、文中的圖、表應有自明性。圖片不超過2幅,圖像要清晰,層次要分明。
5、參考文獻的著錄格式採用順序編碼制,請按文中出現的先後順序編號。所引文獻必須是作者直接閱讀參考過的、最主要的、公開出版文獻。未公開發表的、且很有必要引用的,請採用腳註方式標明,參考文獻不少於3條。
6、來稿勿一稿多投。收到稿件之後,5個工作日內審稿,電子郵件回復作者。重點稿件將送同行專家審閱。如果10日內沒有收到擬用稿通知(特別需要者可寄送紙質錄用通知),則請與本部聯繫確認。
7、來稿文責自負。所有作者應對稿件內容和署名無異議,稿件內容不得抄襲或重複發表。對來稿有權作技術性和文字性修改,雜誌一個版面2500字,二個版面5000字左右。作者需要安排版面數,出刊日期,是否加急等情況,請在郵件投稿時作特別說明。
8、請作者自留備份稿,本部不退稿。
9、論文一經發表,贈送當期樣刊1-2冊,需快遞的聯繫本部。
10、請在文稿後面註明稿件聯繫人的姓名、工作單位、詳細聯繫地址、電話(包括手機)、郵編等信息,以便聯繫有關事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