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學基礎(第二版)(鞠美庭、邵超峰、李智著圖書)

環境學基礎(第二版)(鞠美庭、邵超峰、李智著圖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環境學基礎(第二版)》是2010年8月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鞠美庭、邵超峰、李智。

基本介紹

  • 書名:環境學基礎(第二版)
  • 作者鞠美庭、邵超峰、李智
  • 頁數:307頁
  • 定價:38元
  • 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8月
  • 裝幀:平
  • 開本:16
內容簡介,前言,目錄,

內容簡介

本教材共分12章,包括緒論、全球環境問題、資源與環境、人口與環境、生態系統與生態保護、大氣環境保護、水環境保護、土壤環境保護、固體廢物處置及管理、物理污染及其防治、生態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理論與實踐。 為了提高教材的使用效果,在每章正文前編有“導讀”,每章後附有思考題;為了配合雙語教學的需要,在各章中都插入了一些概念和基本知識的英文解釋。本教材配有內容完整、圖文聲並用的多媒體教學課件。 本書可作為高等學校環境類專業的教材,也可作為非環境類專業素質教育課程的教學用書;可作為一般讀者了解和學習環境科學基本知識的選擇讀物,也可作為各級決策、管理和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用書。

前言

環境學基礎這門課程在南開大學開設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79~1993),課程的名稱為“環境保護概論”,課程教學特點是以環境問題為導向,側重於環保基礎知識、微觀方面的環境污染成因分析及污染後治理技術介紹。第二階段(1994~2000),課程的名稱為“環境學”,這段時間的教學貫穿了可持續發展理念,開始將生態環境問題納入到課程教學中來,同時授課中也開始涉及對人口、資源、能源與環境的關係討論。第三階段(2001至今),課程的名稱改為“環境學基礎”,這段時間課程教學的目標定位:將巨觀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中觀的區域環境規劃管理和微觀的生態保護污染防治技術密切結合起來;從巨觀上說,本課程要使學生掌握正確的世界觀自然觀、地球觀,要使學生認識到環境對人類有著不可取代的價值,人類要存在、要發展,就必須協調好社會、經濟與環境的關係;從中觀上說,要使學生掌握區域規劃和環境管理的基本原則和思路,尤其對區域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集成的管理技術思路要有較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微觀上說,本課程要使學生學習和了解保護環境的各種技術,如生態修復技術、清潔生產技術等。
多年來,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高度重視本門專業入門課的教學改革,堅持將針對性、系統性、實用性和前瞻性統一起來,努力實現“起點高、容量大、內容新”的教學宗旨;特別注重將精細化教育模式與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相結合,切實拓展課程教學在目標引導、資源支持、管理協調和授業解惑等方面的作用和影響。該課程近十年來先後被評為南開大學的優秀課程、觀摩課程、精品課程和示範精品課程,2005年被評為天津市精品課程,2009年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我們結合近幾年教育部對本科教學規範的改革導向以及南開大學的教學實踐,完成了本教材的編寫。本教材是由鞠美庭、邵超峰、李智(四川大學)和劉偉(成都信息工程學院)等在第一版的基礎上修編而成,參加修編工作的還有趙天心、任希珍、吳曉波、劉樂、王雁南、李倩、李洪遠、池勇志(天津城市建設學院)等。全書由鞠美庭、邵超峰統稿(上述人員中未註明單位者單位均為南開大學)。

目錄

1緒論1
11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2
111地球環境的形成與演化2
112地球生命的誕生和演化3
113人類環境及其功能特性3
12環境科學的產生和發展7
121環境問題的產生和發展7
122環境科學的產生和發展8
13環境科學研究的對象和內容10
131環境科學研究的對象和任務11
132環境科學研究的內容及其分科11
思考題13
2全球環境問題14
21全球氣候變化15
211氣候變化15
212氣候變化的危害16
213減緩氣候變化的行動18
22臭氧層破壞20
221臭氧層20
222臭氧層破壞21
223臭氧層破壞的危害22
224臭氧層保護行動23
23生物多樣性損失25
231生物多樣性的概念及意義25
232生物多樣性現狀26
233生物多樣性保護28
24酸雨29
241酸雨的形成及危害29
242酸雨分布32
243酸雨的控制33
25荒漠化34
251荒漠化及其成因34
252荒漠化的現狀35
253荒漠化防治36
26持久性有機污染物37
261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特性和危害37
262我國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污染現狀40
263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防治行動41
思考題41
3資源與環境42
31自然資源概述43
311自然資源的內涵及特徵43
312人類社會與自然資源的關係44
313自然資源分類46
32自然資源的價值47
321自然資源價值的構成47
322自然資源價值的實現48
323認識自然資源價值的意義49
33中國的資源開發與利用49
331中國資源的國際地位49
332中國主要資源開發利用的現狀50
333中國資源環境問題的形勢與思考61
思考題63
4人口與環境64
41世界人口增長現狀及趨勢65
411世界人口增長現狀65
412世界人口增長特點68
413世界人口預測71
42人口增長對環境的影響74
421人口增長對水資源的影響74
422人口增長對土地資源的影響75
423人口增長對能源的影響75
424人口增長對森林、草原的影響76
425人口增長對氣候變化的影響76
426人口增長對環境的污染77
427環境人口容量77
43我國人口現狀與控制79
431我國人口現狀及其特點79
432解決我國人口問題的主要對策81
思考題83
5生態系統與生態保護84
51生態系統概述85
511生態系統的基本概念85
512生態系統的組成和結構86
513生態系統的功能93
52生態保護的基本原理101
521生態學一般規律101
522生態平衡與生態破壞103
53人工生態系統108
531生態系統分類108
532城市生態系統112
533農業生態系統116
思考題119
6大氣環境保護120
61大氣層結構與氣象要素121
611大氣的組成121
612大氣層結構121
613影響大氣污染的氣象因素123
62大氣污染及污染源124
621大氣污染124
622大氣污染源125
623大氣污染物126
624大氣污染的危害127
63我國大氣污染現狀128
631我國大氣污染概況128
632我國大氣污染特點129
633我國大氣污染防治成效及問題129
64大氣污染控制措施133
641最佳化產業結構和產業布局133
64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133
643開發和利用清潔能源134
644積極推進工業污染控制137
645加強巨觀調控改善大氣環境質量137
646採取綜合措施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工作138
647加強大氣污染排放標準研究及監測能力建設138
65大氣環境規劃139
651大氣環境規劃技術思路139
652大氣環境現狀分析139
653大氣環境規劃目標和指標體系140
654大氣環境功能區劃140
655大氣環境容量測算141
656大氣污染物總量控制144
思考題147
7水環境保護148
71水質及水環境質量指標149
711水質指標149
712水質標準151
72水污染及水體自淨153
721水污染與污染源153
722水污染的危害158
723水體自淨159
73水體污染物的遷移和轉化160
731無機污染物在水體中的遷移轉化160
732有機污染物在水體中的遷移轉化161
733石油類物質在水體中的遷移轉化162
734氮、磷化合物在水體中的轉化163
74我國水污染現狀164
741淡水環境現狀164
742海洋環境現狀166
743我國水污染防治成效及問題168
75水體污染防治途徑171
751提高水資源利用率171
752發展城市污水資源化172
753控制面源污染173
754工業水污染防治173
755開展流域性水污染防治174
756因地制宜發展污水處理技術175
76水環境規劃175
761水環境規劃技術思路176
762水環境現狀分析176
763水環境功能區劃與水污染控制單元176
764水環境容量測算178
765水污染物總量控制178
思考題179
8土壤環境保護180
81土壤污染與污染源181
811土壤污染與土壤自淨181
812土壤環境污染與污染源187
813土壤污染的危害188
82重金屬在土壤中遷移轉化的一般規律189
821重金屬在土壤中的遷移189
822重金屬在土壤植物體系中的生物效應191
823汞在土壤中的遷移轉化192
83化學農藥在土壤中的遷移轉化193
831農藥在土壤中的遷移轉化193
832農藥在土壤中的殘留197
84土壤污染的防治198
841控制污染源198
842增加土壤的環境承載力200
843有機耕作201
844解決土壤污染問題的幾點建議202
85土壤侵蝕及控制203
851水土流失204
852沙漠化204
853土壤鹽漬化205
思考題206
9固體廢物處置與管理207
91固體廢物的來源及危害208
911固體廢物的來源與分類208
912固體廢物的產生現狀210
913固體廢物的環境問題213
92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與綜合利用214
921固體廢物的控制措施214
922固體廢物的處理處置技術216
923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217
93固體廢物管理221
931國外固體廢物的管理221
932危險廢物越境轉移的控制223
933我國固體廢物的管理225
思考題228
10物理性污染與防治229
101噪聲污染與防治230
1011噪聲源及其度量230
1012噪聲的危害與控制232
102電磁性污染及其控制236
1021電磁性污染與污染源236
1022電磁污染防治238
103放射性污染與防治240
1031放射性污染與污染源240
1032放射性污染防治243
104光熱污染及其防治246
1041光污染及其防治246
1042熱污染及其防治248
思考題251
11生態城市建設252
111生態城市思想的歷史發展253
1111中國生態聚居思想的發展253
1112西方國家生態城市思想的發展254
112生態城市概述255
1121生態城市的內涵255
1122生態城市的特徵257
1123生態城市的建設內容257
1124生態城市建設的模式259
113生態城市建設的目標261
1131社會生態目標261
1132經濟生態目標261
1133自然生態目標262
114生態城市規劃263
1141生態城市規劃的原則264
1142生態城市規劃的程式265
1143生態城市規劃的主要內容265
1144生態城市規劃的指標體系267
115中國生態城市建設概況271
1151中國生態城市發展狀況271
1152中國生態城市建設現狀271
1153中國生態城市建設的前景展望273
思考題274
12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實踐275
121可持續發展的由來及內涵276
1211可持續發展的由來276
1212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及內涵279
1213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280
1214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內容281
122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論282
123可持續發展實踐283
1231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模式283
1232可持續發展的實踐途徑284
1233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295
1234我國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297
124可持續發展的支撐體系建設300
1241可持續發展的管理體系300
1242可持續發展的法制體系300
1243可持續發展的科技系統301
1244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系統301
1245可持續發展的公眾參與301
思考題301參考文獻302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