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耶羅娃,M·

瑪耶羅娃,M·

捷克女作家。出身於布拉格附近一個窮苦的工人家庭。3歲喪父,隨母移居工業城市克臘德諾。國小畢業後去布達佩斯親戚家當女僕,靠自學和上夜校獲得知識。曾參加社會主義青年組織的活動,支援克臘德諾礦工的罷工運動。她是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最早的黨員之一,畢生從事新聞工作,當過《紅色權利報》、《共產黨人》等報的記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瑪耶羅娃,M·
  • 國籍:捷克
  • 職業:捷克女作家 
  • 代表作品:《汽笛》
正文,

正文

捷克女作家。出身於布拉格附近一個窮苦的工人家庭。3歲喪父,隨母移居工業城市克臘德諾。國小畢業後去布達佩斯親戚家當女僕,靠自學和上夜校獲得知識。曾參加社會主義青年組織的活動,支援克臘德諾礦工的罷工運動。她是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最早的黨員之一,畢生從事新聞工作,當過《紅色權利報》、《共產黨人》等報的記者。
瑪耶羅娃的創作從一開始就給捷克文學帶來了新的主題──資本主義工業化高潮時期工業無產階級的生活和鬥爭。早期作品主要反映工人家庭的悲慘處境和婦女的痛苦與不幸。雖然在刻劃人物和暴露現實方面還不夠廣泛和深刻,但同當時流行的以感傷主義和自然主義手法描寫工人生活的作家相比較,她是站在無產階級立場上來反映工人階級的生活狀況的。
瑪耶羅娃在藝術上較成熟的作品,是長篇小說《共和國廣場》(1914),書中描寫一個青年追求革命,從沙皇俄國逃亡到巴黎,誤入無政府主義團體,歷盡艱苦,最後被捕入獄。這部小說反映了1905年俄國革命失敗後工人運動面臨的危機,指明無政府主義的危害性。長篇小說《汽笛》(1935)是瑪耶羅娃的代表作,小說通過一個工人家庭祖孫三代的遭遇,寫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克臘德諾礦工和冶金工人的鬥爭。長篇小說《礦工之歌》(1938)反映一對礦工夫婦顛沛流離以至淪為乞丐的悲慘命運,在人物和情節的描寫上與《汽笛》稍有銜接。
除小說外,瑪耶羅娃還寫過許多報告文學和兒童文學作品,前者如《美國印象記》(1920)、《革命後的一天》(1925);後者如《羅賓松卡》、《心懷不滿的小兔子》等。她在1953年訪問中國,回國後出版了報告文學集《歌唱的中國》(195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