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里改編舊址

瑤里改編舊址

瑤里改編舊址位於江西省景德鎮市浮梁縣瑤里鎮瑤里村,占地面積1544平方米,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於此舉行瑤里改編。

瑤里改編舊址包括宏毅祠、敬義堂、程家祠堂3處歷史遺存。瑤里改編是陳毅領導南方游擊隊改編成新四軍的重要歷史事件,舊址是研究新四軍歷史的重要實例,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2013年3月5日,瑤里改編舊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瑤里改編舊址
  • 地理位置:江西省景德鎮市浮梁縣瑤里鎮瑤里村
  • 所處時代: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
  • 占地面積:1544 m
  •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開放時間:07:00—17:00(宏毅祠);全天(敬義堂);08:00—17:30(程家祠堂)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編號:7-1771-5-164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主要建築,程家祠堂,敬義堂,宏毅祠,歷史文化,相關人物,相關詩文,歷史事件,活動建設,文物保護,旅遊信息,地理位置,開放時間,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留在中央蘇區和其他蘇區的紅軍與游擊隊,開始了三年游擊戰爭,先後建立了多個游擊區。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由於國民黨的“清剿”,分布在皖浙贛邊區的各游擊隊被迫離開原游擊區,轉移到休寧與婺源交界的鄣公山。皖浙贛省委擴大會議成立了贛東北、皖贛、上皖浙、下皖浙和開(化)婺(源)休(寧)等5個特委,建立了以鄣公山為中心的游擊根據地。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蓄意製造了震驚世界的盧溝橋事變,悍然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共產黨通電全國,號召中國人民團結一致,築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同年8月13日,日軍進攻上海,蔣介石被迫調走“清剿”南方紅軍游擊隊的主力部隊,分散在皖浙贛邊區各地的游擊隊開始向根據地中心區域鄣公山集結。同年9月22日,國民黨以發表《中共中央公布國共合作宣言》的形式,宣告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形成。同年9月29日,項英、陳毅以中共蘇區中央分局名義發表《告南方游擊隊公開信》,在南昌設立南方紅軍游擊隊接洽處,召集紅軍游擊隊下山。與此同時,皖贛特委也派人赴南昌尋找上級領導。陳毅以中共中央代表身份兩次來到靠近鄣公山的景德鎮瑤里,居住在“敬義堂”,領導紅軍改編。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月,中共中央東南分局指示:紅軍游擊隊改編時機已經成熟,應儘快下山改編。從便於擴軍訓練、交通給養,能儘快開赴抗日前線考慮,陳毅經與國民黨地方當局商洽,決定把靠近鄣公山的瑤里作為新四軍改編地。紅軍游擊隊350餘人從舍會山開到瑤里,駐紮在瑤河西岸的吳家祠堂、敬義堂、宏仁寺等處,準備接受改編。同年2月初,陳毅再次來到皖贛邊區,抵達瑤里指導紅軍游擊隊的改編與整訓。他在瑤里召開各級幹部會議,傳達黨中央關於國共合作抗日的方針和關於南方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的決定,宣布江西抗日義勇軍第二支隊正式編入新四軍序列。同年2月8日,各界民眾抗日動員大會在瑤里程氏宗祠舉行,一千餘人與會。陳毅發表慷慨激昂的演講,全面分析國內政治形勢。時任國民黨軍26師政治部主任的陳毅胞兄陳孟熙也受邀參加大會,兄弟二人用自身生動的事例說明“家人不和外人欺”,國共兩黨要殊途同歸共同抗日,槍口一致對外的道理,號召每一個不甘當亡國奴的中國人,投身拯救祖國的戰鬥中。同年2月10日,集中在瑤里參加改編的全體紅軍戰士,以及當地許多民眾,在程氏宗祠召開抗戰誓師大會。附近民眾蜂擁而至,殺豬慰問,為子弟兵餞行。
1978年,瑤里鎮人民政府對宏毅祠進行修繕和維護。
2000年,瑤里鎮人民政府對瑤里改編舊址進行搶救性維修。
2015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對瑤里改編舊址進行維修。
2019年11月28日,瑤里改編舊址文物消防工程竣工。

建築格局

瑤里改編舊址包括宏毅祠、敬義堂、程家祠堂3處歷史遺存,占地面積1544平方米。

主要建築

程家祠堂

程家祠堂,又稱各界民眾抗日動員大會舊址,始建於明朝,背依獅山,面臨瑤河,正對瑤嶺。宗祠體量較大,是一棟帶庭院的三進硬山式磚木石混結構建築,兩側有封火山牆。整個祠堂組群完整,由上、中、下三堂組成主軸線,並設有書塾、廚房、花廳等附屬建築。進深50米,面闊12米,占地865平方米。正門為四柱三間的磚雕牌樓,鑲嵌著眾多磚雕、石雕,其中“喜鵲登枝”“鶴鹿爭春”“丹鳳朝陽”“鯉魚跳龍門”等頗具特色。下堂戲台為活動式台板,號稱“萬年台”,上部有藻井,木構架飾彩繪精美。下中堂之間天井兩側單開間的迴廊上層為包廂式閣樓,供人們看戲。

敬義堂

敬義堂,又稱陳毅舊居,建於清嘉慶年間,是當地登仕郎吳容光家的書齋。建築系二重堂式磚木結構瓦房,占地面積150平方米。建築風格樸素大方,裝飾精美雅致,園中種植有一棵桂花樹,寓意家中如有中舉的世子,比喻蟾宮折桂,鼓勵子孫讀書入仕,功成名就。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至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陳毅在瑤里指導新四軍改編工作時曾居住在此。他曾與胞兄陳孟熙同住一室,暢談國共合作抗日。現為瑤里改編舊址革命歷史陳列館。
瑤里改編舊址
敬義堂

宏毅祠

宏毅祠,吳家祠堂的庭屋,建於清朝,坐東朝西,為一棟三進兩天井建築,寬敞高大,矗立於高台之上,總面積529平方米,進深為60米,寬20米,高10米。正門前有八級台階,凹入式門廊,三開間。前端為板壁,古樸素雅,兩側五花山牆,頂覆青灰瓦。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底至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初皖浙贛紅軍游擊隊下山,曾駐紮此地,接受陳毅同志指導改編為新四軍。中共皖浙贛特委在此設立招兵處。
瑤里改編舊址
宏毅祠

歷史文化

相關人物

主詞條:陳毅
陳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男,名世俊,字仲弘,四川樂至人,中國共產黨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軍事家。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長,上海市人民政府首任市長。

相關詩文

當代·王子江《新四軍瑤里改編舊址》
改編故事未封存,晾在青山曬在雲。
百歲悠悠楓柳樹,枝伸西岸找紅軍。

歷史事件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月底,在陳毅的部署安排下,紅軍游擊隊350餘人從舍會山開到瑤里,駐紮在瑤河西岸的吳家祠堂、敬義堂、宏仁寺等處,準備接受改編。當時已近年關,當地老百姓把準備過春節用的鞭炮拿出來燃放,熱烈歡迎工農子弟兵進駐瑤里。也正趕上這時候,陳毅的胞兄陳孟熙(國民黨川軍上校)從景德鎮趕到瑤里。兄弟倆久別重逢,在何家旮的敬義堂樓上,同住一室,共敘家常,暢談國共合作抗日大事,一直聊至深夜。
第二天,在瑤里吳家祠堂召開的歡迎大會上,陳毅兄弟倆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陳孟熙站在祠堂的戲台上說:“我和陳毅,一個是國民黨,一個是共產黨,過去打了許多年仗,現在日本鬼子打我們,是因為我們家裡不和。‘家人不和外人欺’,因此,兄弟之間要團結,國共兩黨要殊途同歸共同抗日,槍口一致對外。”
陳毅對著祠堂戲台旁寫著的“禮義廉恥”四字又講開了:“這是2700年前齊國的管仲給齊桓公建議的第一句話,‘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今天讀‘禮義廉恥’,這個‘禮’,就是國共兩黨要以兄弟禮待,不計前嫌,拋開積怨,共同抗日;這個‘義’,就是我中華民族之大義;這個‘廉’,就是心地坦蕩問心無私;這個‘恥’,就是國共兩黨,共赴國難,共同抗日,共雪國恥!”
戰士們紛紛舉起手中的槍和梭鏢長矛,民眾的掌聲一浪高過一浪。陳毅與胞兄陳孟熙握手言和,相擁相抱,這也成為抗戰史上國共合作的一段佳話。

活動建設

2022年7月4日,為學習傳承偉大革命精神,探尋共產黨人初心使命,南昌工程學院人文與藝術學院“二十正當前”紅色走讀團隊前往瑤里改編舊址開展實地紅色走讀活動。

文物保護

2000年,瑤里改編舊址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3月5日,瑤里改編舊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瑤里改編舊址位於江西省景德鎮市浮梁縣瑤里鎮瑤里村。
宏毅祠
瑤里景區-陳毅故居
瑤里景區-程氏宗祠

開放時間

07:00—17:00(宏毅祠)
全天(敬義堂)
08:00—17:30(程家祠堂)

交通信息

浮梁縣內乘坐公交浮梁—瑤里,至瑤里古鎮站下車,再步行240米,可到達宏毅祠;浮梁縣內乘坐公交浮梁—瑤里,至瑤里古鎮站下車,再步行160米,可到達敬義堂;浮梁縣內乘坐公交浮梁—瑤里,至瑤里古鎮站下車,再步行360米,可到達程家祠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