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茶道

瑜伽茶道

“瑜伽茶道”依據中國傳統茶道,參照中國禪茶道、佛茶道、台灣“無我茶道”,結合瑜伽的理念與精神,編創而成,現已得到瑜伽聯合會認證,並獲得國家智慧財產權保護,正在全球推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瑜伽茶道
  • 特點:瑜伽和茶道相結合
  • 精神內涵:回歸、感恩、寧靜、通達
起源,融合,內涵,回歸,感恩,寧靜,通達,原則,用具,用茶,場地,規則,技法,提示,

起源

瑜伽起源於印度,茶道起源於中國。瑜伽和茶道相結合,這是兩種相近的古老的東老的東方文化的融合。中國傳統茶道的和諧、寧靜、超脫與瑜伽的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瑜伽的回歸、感恩、寧靜、通達,以及祛除煩惱、善待一切事物的理念也與中國茶道有相通之處。
瑜伽茶道瑜伽茶道

融合

瑜伽與茶道
1、茶道養生與瑜伽體位健身
自古以來,中國茶道非常注重其養生功能。陸羽《茶經》在論及茶的功用時,也強調了提神、養身的功效,如《茶經&S226;六之飲》中雲“欲醒睡意,則令其飲茶”;《茶經;七之事》中廣引華陀《食論》、壺居士《食忌》、陶弘景《雜錄》等醫書和道書中說到的茶有“益氣力”、“身輕”、“換骨”乃至“可成仙”等功效。錢椿《制茶新譜&S226;茶效》,則引《本草拾遺》,說到茶有“止渴、助消化、去痰、除睡意、利尿、明目、增思考力” 等功效。而中國禪門高僧大德,總結出茶有“三德”——提神制眠、幫助消化、消解淫慾。這些都表明,飲茶養生、養身是聯繫在一起的。
與此相應,瑜伽也恰恰也很注重身體的修煉,古典瑜伽依據野生動物的形體動作創立的瑜伽體位,同樣也是為了鍛鍊體格、舒經活血、調理腺體,以增強自身的免疫力與抵抗力,得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2、瑜伽精神與茶道精神
至於吸收儒家的“和敬”,道家茶道中的“清靜”,中國禪宗的“寂滅”,融合而為“和敬清寂”,和,即和諧雅逸,通過溝通思想情趣,共同創造和諧氣氛;敬即互相敬重,奉茶以禮,增進彼此友誼;清,即丟棄塵勞煩惱,安逸寧靜,清雅自在;寂,即寂然默照,通過靜中苦思冥想,深入定境,達到超然於物我的高尚境界。這就是中國茶道的精神,也是日本茶道的精髓。這些精神,同樣也體現在瑜伽的精神之中。
瑜伽的精神,我們也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和諧、奉愛、寧靜、超脫。這四個方面,既體現在《薄伽梵歌》中倡導的奉愛瑜伽之中,也體現在《瑜伽經》的八支瑜伽中。
(1)和諧,即相當於茶道精神之“和”。瑜伽行者對修習場所的選擇上,力求貼近和諧寧謐的大自然,避免物慾與功利的侵擾,甚至主張遠離塵囂,遁入野外或封閉之環境修習。《瑜伽經》則從“內外潔淨、滿足、對身體及感官的控制、學習經典、對神順服”等精進行為,營造一種內外和諧的環境,作為更高修習的基礎。
(2)奉愛,即相當茶道精神之“敬”,《薄伽梵歌》中所說的“棄絕”,就是斷除功利性的活動動機,轉化對生活環境與目標的認識,營造一個全然奉愛於人格梵的新的生活理念,從而化解私慾與功利,以一顆包容博大的情懷面對人和事,本著這種精神,必然是無私而平和的,必然與人為敬、與人為善的。而《瑜伽經》則倡導“非暴力”,認為“只要確定非暴力,敵意便會消除”,這同樣是肯定了尊敬、善待別人的重要意義。
(3)寧靜,相當於茶道精神之“靜”,是瑜伽修行的重要原則。瑜伽的寧靜是由靜坐來實現的,《瑜伽經》將靜坐分調身、調息、攝心三部分,作為瑜伽八支中的三支,並指出調身“姿勢必須穩固舒適,控制不安”;“掌握了姿勢以後,便要控制呼吸,控制吸氣和呼氣便是調息”;攝心便是“精神脫離了知覺,而知覺亦不與感官混合起來,注意力便與自己合一,於是達至對感官的最高控制”。對感官的最高控制,是心地真正寧靜的開始。
(4)超脫,即超然解脫,這在瑜伽中是通過冥想——即靜中起觀來實現的。相當於茶道精神的“寂”。《瑜伽經》將這種冥想作為達到禪定解脫的手段,由此可以達至“無種子”的無為境界,與佛門所說的“寂靜涅盤”相通。
由上可知,茶道與瑜伽,在精神境界方面的理想與追求是相通的,儘管方式手段有別,但所要達到的精神境界基本一致。
3、茶道之“道”與瑜伽“天人合一”
茶道中所修之“道”,綜合了儒家平和之道、道家虛無之道、佛禪悟之道,是一種由寧靜到大悟之“道”,是一種靠身心體驗與心靈感悟達到的一種崇高境界。有人將此歸納為“養生、怡情、修性、證道”,而所證之“道”,照中國人自己的說法,便是“天人合一”,這個天人合一,指即心即道、物我合一,好比是儒家“中庸”,道家的“無為而無不為”,佛門的“事理無礙、事事無礙”。
而瑜伽哲學,也恰好以“天人合一”為最高理想境界,《瑜伽經》稱這一境界是“由不斷的學習達至與上天合一,三摩地是由注意力與神合一而產生”。儘管這所說的“天”與上述“天人合一“的“天”在概念與理體所指上皆有差別,但在其中所包含的天與人、宇宙大我與個體小我的關係問題上,二者有著基本一致看法與主張,比如二者都認為:天為體、為真,人為相、為幻,破幻證真,人便能了達、回歸宇宙本體,獲得永恆與常樂。
4、“茶禪一味”與瑜伽行
“茶禪一味”將禪與茶統一了起來;而禪與瑜伽,又密不可分。這是茶道與瑜伽又一間接的關聯。
茶與禪與的相通之道,在於二者皆立足於主體感受,非深味而不可。茶與禪同樣追求著精神境界的提純和升華。吃茶也是一種嚴格的禪修工夫,是“借假修真”的助緣與方式之一。品茶是參禪的前奏,參禪是品茶的目的,二位一體,水乳交融,所以自古以來,中國禪門就有“茶禪一體”、“茶禪一位”。後來統以“茶禪一味”來表述這種理念。這裡的茶之味已不僅是茶之本味——甘醇或苦澀,茶道之中,茶之本味已不重要,重要是安心於一種境界或一種捨棄。而這種境界或捨棄維繫的寧靜的心境,也就是禪之味。
瑜伽行法,將禪定與解脫直接聯繫在一起。禪定,即是靜中思慮,定中起觀。《瑜伽經》是析禪定為“凝神”、“入定”、“三摩地”三個層面,“凝神是將意識放在一物之上,入定是周流不斷的知覺,三摩地是只有冥想的對象存在,對自身的知覺消失”。這種禪定,與禪宗之參禪還是有區別的,參禪強調的於當下一念中覺悟自性本體,而瑜伽禪定是直接進入定境中思慮真諦,由此而至與天相應、證知宇宙本體。但二者也有相同點,這就是破除妄執,打破常規的思維定式,於靈光獨耀之中,而悟達宇宙本體的真理。
由此而知,茶道、禪修、瑜伽行,也正可謂是“三位一體”了。

內涵

瑜伽茶道四大精神內涵:回歸、感恩、寧靜、通達。
瑜伽茶道瑜伽茶道

回歸

1、回歸:回歸自然、回歸純樸、回歸當下、回歸本善。將人世間一切煩惱、恩怨、功利、塵勞,暫且丟在回歸的路邊,專心融入此時此地此景此情之中,將茶道現場當作你溫馨的家園、當作你心靈的寧靜港灣。

感恩

2、感恩:思水之源、茶之本,念茶會之友情禮遇,感天地恩如父母恩、感眾生恩如同胞情,以感恩的情懷來擴展自己的心量,以至能包容一切、善待一切、無私奉獻、平等博愛

寧靜

3、寧靜:品茶洗心、淨心靜坐,不問何方葉、哪方水,放下雜念,放下推想,不帶功利企求,不假分別計較,以一顆靜若處子的平常心來喝茶,於品茶中漸入悠然澄明的心境。

通達

4、通達:寧靜安詳之中,化解了習氣、偏見、狹隘與固執,沉重的包袱放下了,超然的見地升起了,靈光獨耀之中,會有豁然開朗的覺知,會有茅塞頓開的啟悟,會有潛藏心底的本能智慧被激發。靜靜地享受吧,靜靜地感悟吧,超然的境界會一層高於一層閃現,直至通達無礙、自在超脫。

原則

這裡說的是瑜伽茶道和流程編排原則。大致有如下方面:
1、瑜伽茶藝目標定位,是促進人與人的交流、人與境的和諧、身與心的融合、情與操的升華。
2、品茶環境既要突出瑜伽修習場地的特色,也要適當具備茶藝的相關氛圍與裝飾。總的要求是清雅、溫馨、安靜、空氣流暢。
3、將瑜伽茶道的精神內涵巧妙地寓於瑜伽體位中;間或插入靜坐與冥想,將茶藝與修心養性結合起來。
4、注重奉茶者與受茶者的靈活互動以及換位,做到人人參與、主客互換,人人奉茶、人人品茶。

用具

(1)茶具:若干套,套數等於茶會所有人數除以六,如二十四人,則四套(實際參與人數為24 4=28人),則應具備五套。每套茶具中包括:茶池、茶壺公道杯、茶盞八隻、聞香杯八隻、濾網(含濾網架)、茶匙、奉茶盤一隻(可放八隻茶盞)、茶帕。另各配煮水器具一組或小巧暖水瓶一隻。
瑜伽茶道瑜伽茶道
(2)茶席若干,與茶具數量同,高度以主泡者席地坐用適宜高度為準。
(3)茶托:若干,長方型,木、竹、陶製均可,大小以擺放兩個茶杯為宜,數量與所有參與茶會的人數相等。
(4)其他用具:瑜伽墊,數量與茶會人數相同,條件不具備此項可免;軟坐墊,高兩寸、邊長四五十公分的方形軟墊,數量與茶會人數同;悠揚清雅的瑜伽音樂或茶樂。

用茶

茶類不限,以綠茶為佳,以鐵觀音為最,以雲南普洱茶特色

場地

(1)場地可以在瑜伽會堂(館)內或茶室,也可以在室外環境優雅處。
(2)場地布局總分茶席、客位兩部分,茶席在前端,將茶席一字排列;客席在主席對面,以中線分左右兩邊,中間留出寬兩米左右的通道,左右客席各以瑜伽墊橫向連線一字排列,如人數眾多,可增加行數。瑜伽墊中央放置軟坐墊。
(3)客席人員於瑜伽墊中央軟墊就座,左右人員相對。
(4)每個客席人員面前緊靠瑜伽邊沿放置茶托一隻。
(5)毎個坐位有明顯的數字編號標誌

規則

(1)與會人員分瑜伽習練者(會員)與特約客人兩類,前者須身著瑜伽寬鬆大方之練功裝。
(2)人員分瑜伽會員與特約客人兩組,客人在先、瑜伽會員在後,按入場先後,依序入座,不分男女老少,也不分身份地位,一律平等按序入座。
(3)茶席主泡的產生,從會場瑜伽會員中產生,按他們的座位號順序,依次上場。
(4)主持人一名,立於茶席中間。

技法

(1)主持人介紹與會員嘉賓與茶會規則;
(2)播放瑜伽音樂;會員集體隨音樂做瑜伽體位(初級)拜日一至三遍;主泡則備水泡茶
(3)每個茶席各泡茶一壺,分於八個香杯中,並分別以茶盞蓋之(使茶盞在上、香杯在下),一杯自留,其餘放置奉茶盤內。
(4)茶席人員同步,雙手捧托盤、起到茶席前,排成一行,同時完成如下程式:
① “增延脊柱伸展(前屈)式”:雙腳並立,仿“前屈式”將奉茶盤放置腳前方;
②致禮:起身直立、雙手同合於胸前,躬身向客席所有人員行禮;
③專注(樹式):直身,雙手自胸前向左右平展、同時掌心向上結智慧印,雙腿仿“樹式”、眼光聚焦專注於正前方一點,雙手自兩側向上在頭頂、變智慧手印為合掌,保持數秒;
④供天(新月式):雙腳並立、雙手回到胸前,彎腰再仿“前屈式”,雙手指尖觸地,同時一隻腳後撤,仿“新月(奔馬)式”;然後雙手取一杯茶一邊上下翻轉(香杯在上、茶盞在下)一邊平端至胸,後頭、頸後仰,雙手端杯垂直向上,保持五秒左右;
⑤敬地(前屈式):保持“奔馬式”,雙手端杯向前、向下,上身隨之前傾,放杯於地,雙手分開掌心朝前、結智慧印中指觸地,保持五秒。
⑥奉人:收腳並立,雙手端茶、起身直立,將茶端至胸前,再向前平伸劃半圓示眾。(主持人端茶盤前來將所有茶杯接走,置於台前適當位置)。
⑦奉客(行茶):再彎腰雙手平端奉茶盤平胸,直身靜立片刻,開始行茶。行茶規則:主泡分別從兩側客席左右兩頭按序奉茶,不可亂序或有缺漏;行茶時心裡不要有任何雜念,只一心觀照茶盤,調勻呼吸和步伐,慢步經行;行步時,雙腳平行,腳步平起、平移、平落,每一步都輕快而平實的,充滿著尊貴祥和與平靜,如此緩走向客人。走到客席面前時緩緩置身、並足彎腰(仿前屈式),將奉茶盤擺於客席托盤前,端起其中一杯置於客席前托盤上,並將雙手掌心向上結智慧印示意客人請茶(客人以合掌回敬)。奉茶後端起茶盤緩緩起身、直立、轉向,再依次走向其他客席,如前奉茶。
瑜伽茶道瑜伽茶道
⑧回席品茗:奉茶完畢,以上述同樣行茶步法回到茶席,與客人同品第一杯茶。第一茶品茗規則:首先是提取聞香杯,嗅香並輔以瑜伽深呼吸(完全呼吸)一至三次;然後端茶品之。
(5)第二杯茶:主持人宣布第二杯茶開始,並宣布輪換客席號,請該號人員帶上自己的茶盞(聞香杯留下),走向茶席;茶席人員也帶上茶盞,走身迎上前,雙方互行躬身禮,互換歸向席位。
第二杯茶直接用公道杯,以茶盤墊上茶帕、端公道杯行茶,行茶奉茶規則同上。
(6)第三杯茶及後續茶:流程及規則同“第二杯茶”。至最後一人奉茶完畢止。
(7)默坐觀想(十至十五分鐘),瑜伽冥想音樂配合。
(8)謝茶:主持人引導客人雙手合掌,齊聲念誦“噢呣——”,反覆三次止。
(9)茶會結束。

提示

(1)客席人員除接茶、品茶之外,均宜放鬆黙坐、感受場內的溫馨與寧靜。
(2)茶會規則純熟後,亦無須主持人,一切均以默契及音樂引導進行。
(3)茶會結束後,若眾人意猶未盡,可輔加座談交流,或加做集體體位(拜日),或瑜伽技藝表演切磋。
(4)以上流程只是通用概要之約定,根據參與者人數、身份的不同,可在上述流程基礎上加以變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