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溪

琴溪,長江支流青戈江的支流。位於縣境東部。原頭為汀、漕二溪,在琴高山合流後稱琴溪,流向西北,經赤灘注入青弋江,全長42.5公里。總流域面積250平方公里(含汀溪、漕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琴溪
  • 所屬水系:長江支流青戈江的支流
  • 地理位置:安徽省涇縣
  • 發源地:安徽省涇縣
  • 主要支流:汀溪、漕溪
  • 河長:42.5公里
  • 河流面積:250平方公里
  • 河口:涇縣赤灘
幹流概況,主要支流,琴溪,琴魚傳說,琴魚茶,

幹流概況

琴溪,位於安徽省涇縣境東部。原頭為汀、漕二溪,在琴高山合流後稱琴溪,流向西北,經赤灘注入青弋江,全長42.5公里。總流域面積250平方公里(含汀溪、漕溪)。

主要支流

汀溪,位於縣境東北部,源出唐山坑,西北流經寧國縣板橋,大河口折回,經汀溪、愛民、蔡村、琴溪諸鄉,於琴溪橋與漕溪匯流為琴溪河。汀溪河37公里。
漕溪,位於縣境東南部,源出蘇紅鄉羊皮坑,向北流經蘇紅、漕溪、古壩、潘村、琴溪等鄉與汀溪水匯入琴溪河,全長約25公里。
愛民河,別名張北坑河。位縣境東部愛民鄉境內。源出楊尖嶺、金牌嶺、檀皮澇等。在宋村入汀溪,全長約14公里。
小康河,位於縣境東北部蔡村鄉境內。源出洋桃嶺北麓,向西流至蔡村壩入汀溪,全長約12公里。
感坑河,位於縣境東南部蘇紅鄉境內。源出小桃嶺坑,向北流在前塌村匯漕溪,全長約5公里。

琴溪

【注音】:qín xī
【釋義】:1.水名。在安徽省涇縣東北,傳說琴高於溪中投藥滓化為魚而著名。

琴魚傳說

琴溪盛產的琴魚,“龍鰭果腹,長不盈寸”別具鮮味,古為“貢品”。至今本地人於盛產季節仍按傳統技法精製上市。此魚長寸許,龍首鷺目,口出龍鬚。置數尾琴魚乾放入玻璃杯中,隨著沸水沖泡,杯中升起一團綠霧,待綠霧過後,清澈的茶湯中,琴魚可死而復生,個個搖尾游弋,爭相戲水,情趣無窮。一飲滿口幽香,清泉潤喉
話說很久很久以前,琴溪不遠處有一條河,河邊有一個村莊,村裡有一戶人家,因父母早亡只有兄弟二人相依為命。這年哥哥十八,弟弟十五,正是長身體的時候,本來家裡就是上年接不到下年,不巧這年天又大旱,眼瞅著又是夏末秋收,可是田裡的水稻早已乾枯,那田裡裂開足有一尺多深,別說收割了稻穀,就是稻草也沒有了。哥哥看看家裡僅剩的一點稻穀,想想弟弟還小,不如自己出去謀生,這樣家裡的糧食弟弟還能吃些日子。於是這天晚上哥哥對弟弟說了自己的打算,弟弟哭著不答應,但哥哥心意已決,弟弟只好勉強答應,不過弟弟要哥哥早些回來。 第二天一早哥哥就和弟弟告別上路了。
沒想到這裡大旱三年,哥哥走後弟弟天天盼著哥哥回來,可是第二年哥哥沒回來,第三年還是沒回來。第三年村上的人差不多都出去逃荒了,弟弟只好也和別人走了。
很多年過去了,忽然有一天一位僧人騎一匹白馬朝村莊走來,只見他身穿青灰長袍,頭戴一頂青帽,原來是哥哥回來了。不知道這么多年他在外經歷了怎樣的苦難,回來時已是出家之人。他舉首遙望卻看不清家鄉的模樣,更看不見弟弟的蹤影。原來因為村上人都出去逃荒,他的家鄉已長滿荊棘,看不見村莊的房屋了。哥哥想找個過路人打聽一下,於是他下馬站在路旁等人走過。
太陽漸漸西下,除了蕭瑟的秋風沒有一個人從這經過。哥哥忽然覺得有些飢餓,他從身上的袋子拿出幾個棗子,吃完隨手把棗核丟在路旁。可是他萬萬沒想到,就在他前方有一隻飢餓的老虎,這老虎正看著他的白馬饞涎欲滴。這老虎正準備向白馬奔來,猛然看見白馬右邊一隻大獅子正匍匐在那呢。原來這獅子也早已發現了白馬,正準備上前飽餐一頓,抬頭卻看見自己正對面一隻大象。這獅子雖兇猛,但它第一次看見大象這樣的龐然大物不敢貿然行動。於是就出現了這樣奇怪的對峙。哥哥此時還蒙在鼓裡,一陣風過,哥哥的帽子吹落在地,在拾起帽子的一剎那,他發現了這可怕的情形,哥哥一害怕,帽子又掉落在地。
就這樣白馬、老虎、獅子和大象一直對峙著,最後化為幾座山,這就是現在涇縣附近的白馬山、獅子山以及象山。不信,你從蕪湖到屯溪乘車從青弋江經過時仔細觀察,你會發現一座形似獅子的山正臥在青弋江對面。說起這獅子山,當地人都叫它獅子包,這座山神奇之處就在於它是在一片平地突兀而起,這山全是岩石,形似一隻前腳匍匐在地的猛獅,它正閉目養神呢!獅子山的對面就是象山,這象山形似體壯肚圓的大象,拖著一條長長的象尾正悠閒著呢!再往前行進就會看見一座山,這山也很奇怪,它也是單獨成山,而不是和別的山連在一起,山脊從遠處看過去恰似老虎的脊背,山前正是一條河流,虎頭正對河灘,就像一隻猛虎正在河邊喝水。
這個故事已經流傳了很多年了,現在如果你去,很多老年人還會講起這個美麗的傳說。
琴溪昔有琴高廟、森翠樓、翠海山莊、接官亭等古建築,歷經兵災僅存遺址。

琴魚茶

琴魚產於涇縣琴溪河中,相傳歷史上的趙國隱士琴高,曾在這小溪河畔的獅子山修仙煉丹,常將丹渣倒于山下溪水中,不知丹渣是吸了天地之靈氣,還是納了日月之精華,丹渣竟幻化成一條條小魚。據說午夜子時,小魚遊動的潺潺溪水中不時溢出陣陣的琴聲,悠揚悅耳,這可能是琴魚在彈琴作樂吧。一日,琴高“修煉道成,控鯉上升”。人們為了紀念他,便將山下石台叫“琴高台”;水 溪取名“琴溪”;溪中小魚則稱為“琴魚”。
琴魚棲生在涇縣琴溪一帶,形狀十分奇特,琴魚長不過寸,口生龍鬚,“龍目鷺首”、“槎頭禿尾”,“重唇四腮”,鰭窄尾曲。它的味道十分鮮美,有解毒養生之效,早在唐代就被列為貢品。
琴魚雖是魚類,卻很少作為菜餚烹製,而是以飲茶精品著名。每年清明前後,琴溪橋兩岸的村民,便用竹簍、篾籃在琴溪灘頭張捕。琴魚捕獲後,被放入鹽開水中,並佐以茴香、茶葉、食糖,然後將魚熗熟,再用炭火烘乾,精製成琴魚乾收藏起來。平時或逢年過節可用來沏茶,作為杯中佳茗,招待上門客人。
陽春三月,琴魚以動聽的琴聲迎來了越來越多山外人,如今的古鎮琴溪遊客如雲,人們紛紛爭相購買這種罕見的沏茶奇品——琴魚,琴魚成為了當地獨特的旅遊商品。琴溪鎮也因琴魚而聞名遐邇,老百姓也因捕撈經營琴魚創造經濟效益,過上了好日子。
魚茶即將魚作“葉”沏成的茶。有人會問,把魚來泡,那肯定是
魚湯而不是茶汁。當然並不是什麼魚都可以泡茶,而是一種被稱作“
琴魚”的才能夠經特製成為茶,所以魚茶就是“琴魚茶”。
在安徽涇縣有一山溪衝擊而成的深澗,叫琴溪。這溪澗獨產一種
小魚,當地人取名為琴魚。琴魚長不過寸,寬嘴,龍鬚,眼如菜籽,
細尾,鱗呈銀色。北宋詩人梅堯臣有詩《琴魚》一首:大魚人騎上天
去,留得小魚來按觴;吾物吾鄉不須念,大官常饌有差別。
歐陽修在《和梅公議琴魚》中對琴魚更是讚不絕口:溪鱗佳味自
可愛,何必重名備好奇。
可見琴魚雖鮮為人知,卻早有佳言傳世。
琴魚捕撈及製作成茶的工藝很特別。每年農曆三月三前後,捕魚
人用特製的三角密網,從深澗中將琴魚捕撈出來。趁著鮮活,馬上放
入一種特製的沸水中,這水是放入了鹽、糖、桂皮和茶葉等調味品、
香料熬制而成的湯汁。一俟魚熟透馬上再撈出來,放入篾匾上晾曬去
濕,再用木炭文火烘乾,製成青黑色的魚乾,這魚乾便就是琴魚茶的
茶葉了。這種魚乾茶葉放在特製的錫罐里,可長期保存不易變型、走
味,也更顯得珍貴。
值得一提的是,魚茶絕無腥膩味,這是制茶的香料湯汁把魚的腥
膩味衝掉或壓住了。魚茶沖泡時,不久魚乾便“死而復生”般地頭朝
上、尾朝下齊齊整整地排列開來,如在戲水,頗具觀賞性。所以,品
賞魚茶是既過茶福又飽眼福。
由於琴魚產量極為有限,所以能品到魚茶的人確實不多。過去,
琴魚作為一種“貢品”,只有皇帝和其左右的人能享用,於是,魚茶
便蒙上了一種神秘的色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