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加利安諾

理查·加利安諾

理查·加利安諾於1950年12月12日出生在法國的坎城,在Piazzolla的引導下,理查掌握了自己的風格,重拾歐洲民謠的傳統,以一種全新的方式來表達他內心的探戈,成功地將探戈這種小酒館式的小調舞曲以手風琴與管弦樂隊合作的手法來演繹,有時候甚至氣勢恢弘,帶有強烈的英雄詩歌體般的氣韻,灌錄的CD“New Musette”使其獲得了1993年“法國年度音樂家”的榮譽。理查·加利安諾的音樂里既有爵士樂的即興,又有地中海的傳統,最大優點就是創新與薈萃。這位優秀的藝術家接觸了廣泛的國際音樂人,與許多人有過合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理查·加利安諾
  • 出生時間:1950年12月12日
  • 出生地:法國的坎城
  • 說明手風琴大師
個人介紹,演出信息,

個人介紹

理查·加利安諾於1950年12月12日出生在法國的坎城。
理查·加利安諾理查·加利安諾
在過去的時間裡,手風琴領域似乎一直沒有出現過一位可以稱之為大師的藝術家,因為像手風琴這樣的樂器並不是僅僅靠簡單的擺動就可以表達出其豐富的內涵。直到理查·加利安諾的出現,他對手風琴的無限熱情與創新改變了歷史。初期以手風琴為軸心,在演奏中加入的薩克斯以及小號元素的爵士風格,之後在好友 Astor Piazzolla的啟發下,創造了歐式民謠手風琴演奏風格。當然他的成功並不僅限於此,更在於這種融合傳統與世界化的新型演繹風格為法國的文化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做為義大利籍手風琴教師盧西恩·加利安諾的兒子,理查在4歲的時候就開始學習手風琴,並在尼斯音樂學院學習和聲,配樂以及長號,14歲時由 Clifford Brown指引開始接觸爵士,發現手風琴在此類音樂的空白後便開始研究起巴西和義大利的手風琴演奏家風格。1937年加利安諾搬往巴黎,並花了三年時間以作曲,指揮等多重身份正式融入真正的爵士音樂,在此期間加利安諾同時也會為一些流行音樂家及電影音樂灌錄唱片。1980年初,他開始了與各種不同背景的爵士音樂家多種類型的即興合作。
1991年,理查·加利安諾遇見給他帶來巨大影響的人Astor Piazzolla,在Piazzolla的引導下,理查掌握了自己的風格,重拾歐洲民謠的傳統,以一種全新的方式來表達他內心的探戈,成功地將探戈這種小酒館式的小調舞曲以手風琴與管弦樂隊合作的手法來演繹,有時候甚至氣勢恢弘,帶有強烈的英雄詩歌體般的氣韻,灌錄的CD“New Musette”使其獲得了1993年“法國年度音樂家”的榮譽。
理查·加利安諾的音樂里既有爵士樂的即興,又有地中海的傳統,最大優點就是創新與薈萃。這位優秀的藝術家接觸了廣泛的國際音樂人,與許多人有過合作,他與吉他手Jean Marie Ecay,鼓手Daniel Humair的長期合作,與Michel Portal的兩人組合,與Eddy Louiss的兩人組合都非常成功,尤其是1998年的現場演唱會專輯Blow Up,正是他與單簧管/薩克斯演奏家Michel Portal的精彩合作,Libertango,Taraf都是如此令人難忘,2003年在瑞士的Willisau爵士音樂會上連同六名音樂家演奏了一場精彩的音樂會——Piazzolla Forever,更是至今為止最令人大開眼界的探戈作品。
“永遠的皮亞佐拉”——理查·加利安諾七重奏2012世界巡演 中國首演
"Piazzolla Forever" Richard Galliano Septet World Tour 2012
2012年是“探戈之父”阿斯托爾·皮亞佐拉(Astor Piazzolla)逝世20周年。為紀念這位亦師亦友的音樂摯友,世界第一手風琴大師理查·加利安諾(Richard Galliano)和他的七重奏將於2012年2月展開“永遠的皮亞佐拉”世界巡演,重新演繹皮亞佐拉創作的經典名曲。
提起探戈音樂,不能不提起阿根廷手風琴家,作曲家皮亞佐拉(1921-1992),如果不是他,“探戈音樂”仍然在昏暗的酒館舞池中流連。是皮亞佐拉讓阿根廷探戈音樂登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出生在阿根廷,移民美國的皮亞佐拉,在保持探戈特有的激情和韻味的基礎上,將古典、現代和爵士音樂語彙融入其中,極大地拓展了音樂的表現力,使探戈音樂成為不再依附於舞蹈的“音樂會曲目”,與蕭邦馬祖卡波蘭舞曲、李斯特和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德沃夏克斯拉夫舞曲相比肩。至此,探戈音樂正式跨入古典樂壇,而皮亞佐拉一隻腳踩在凳子上,站立演奏手風琴的方式也成為一種標桿。大提琴家馬友友、魔鬼小提琴家基頓·克萊默等紛紛灌錄唱片,在全球唱片市場掀起一波探戈音樂狂熱。
皮亞佐拉有眾多的追隨者,而真正將皮亞佐拉的探戈音樂和手風琴音樂發揚光大的,當屬世界第一手風琴演奏家理查·加利安諾。
理查·加利安諾之於歐洲當代探戈音樂的崇高地位,就如同探戈之父皮亞佐拉之於阿根廷探戈音樂的歷史地位一樣偉大。1983年,他受“現代探戈之父”皮亞佐拉的邀請,為莎士比亞的喜劇《仲夏夜之夢》伴奏。這就是他們倆長達十年的友誼的開端,一直延續到皮亞佐拉1992年去世。
在1980年和2003年之間,加利安諾與眾多傑出的音樂家在全世界各地同台演出。在此期間,他還自己作曲,創作了大批受到媒體和大眾好評的作品。在 1991年,他創立了“新手風琴”風格,氣候,多次獲得年度最佳爵士音樂家等獎項。2002年皮亞佐拉逝世十周年紀念,加利安諾和他的七重奏錄製了 2002紀念皮亞佐拉音樂會的現場錄音,這張名為《永遠的皮亞佐拉》的專輯發行後名聲大震,加利安諾和他的七重奏全球巡演數十年,獲得巨大成功。
此次是加利安諾七重奏首次來中國巡演。
阿斯托爾·潘塔萊昂·皮亞佐拉,作曲家、 班多紐手風琴演奏家
Astor Pantaleón Piazzolla, Composer/Bandoneon
皮亞佐拉於1921年誕生於阿根廷馬德普拉塔的一個義大利裔的家庭,由於經濟困窘,在其幼年時,舉家搬遷至美國紐約。皮亞佐拉遂於美國紐約度過其童年時期,並得到機會接觸古典音樂(尤其是巴赫的音樂)、探戈音樂、爵士音樂等多種風格,與此同時也開始演奏班多紐手風琴,並於13歲時得到當時旅美的著名阿根廷探戈音樂演奏家Carlos Gardel的邀請加入其演奏團,以及在其探戈主題的電影中獲演一個配角。
1937年,皮亞佐拉家族遷回阿根廷,已經有了相當音樂基礎的皮亞佐拉和專業音樂人士有了更多的機會,並展露了作為手風琴演奏家的驚人才能。
其時,皮亞佐拉所崇拜的世界級鋼琴演奏家阿圖爾·魯賓斯坦亦旅居阿根廷,皮亞佐拉為其寫作了一首鋼琴曲,並當面求教。魯賓斯坦雖然並不認為這是一首成功的作品,但積極鼓勵皮亞佐拉正規而系統地學習音樂,走上專業的道路。
魯賓斯坦的鼓勵下,皮亞佐拉拜阿根廷著名的作曲家希納斯特拉(A. Ginastera)為師,按照正規音樂學院的教學法學習鋼琴、作曲等專業,並取得了一定的作曲家的聲望,為日後的創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皮亞佐拉在阿根廷的音樂學院畢業後,曾一度放棄探戈音樂,專心於古典音樂世界,並以青年作曲家的才華引起當地作曲界的矚目,並贏得機會前往法國巴黎,拜著名作曲家娜迪亞·布朗熱(Nadie Boulanger)為師,繼續深造。
在歐洲,皮亞佐拉仍打算隱瞞自己曾作為探戈音樂家活動的經歷,認為當一名探戈音樂家是一種恥辱,而想一心投入純正的古典音樂世界,但這個想法遭到其老師布朗熱言辭激越的強烈反對。
布朗熱了解到皮亞佐拉在探戈音樂中的才華後,慍怒地打消了皮亞佐拉放棄探戈的想法,熱忱地鼓勵皮亞佐拉大膽地在探戈的世界中耕耘出一塊新的土地。
無論對於皮亞佐拉,還是對於探戈音樂藝術,甚至世界音樂史而言,這個後來被證明為富有遠見的建議是具有歷史意義的,因為從此皮亞佐拉扭轉了探戈不能作為純粹的“藝術音樂”存在,而只是一個存在於“社會底層”的“骯髒下流的詞語”的錯誤觀念,將其全部才能投入到這塊他既熟悉而又有天分的領域中去。
此後,皮亞佐拉在巴黎以很大的熱情投入探戈音樂的創作中,打破了傳統探戈音樂的一些窠臼,將現代化的古典、爵士等先進音樂技法融入探戈中。
除作曲之外,他本人亦積極參與演奏,並採用了站立式的新的手風琴演奏方法,由於其音樂形式過於新潮,內容迥異於傳統程式化的探戈,內涵更遠比舊形式豐富,引發了部分聽眾的不解與不滿,甚至發展為毆打事故,但皮亞佐拉終於找到了嚴肅音樂和探戈音樂相互結合的最有效方式:用探戈的激情來構架嚴肅音樂。
從歐洲學成歸國的皮亞佐拉已是一個成熟的作曲家了。
1955年,他在阿根廷創建了“布宜諾斯艾利斯八重奏”的探戈演奏團體,並革命性地引進了如下樂器編制,從而改變了探戈樂團傳統的音響效果:
兩把班多紐手風琴; 兩把小提琴; 低音提琴; 大提琴; 鋼琴; 電吉他。
20世紀60年代是皮亞佐拉創作的高峰期,其諸多代表性的探戈組曲均在此時誕生。
如同在巴黎一樣,在阿根廷,皮亞佐拉的探戈音樂起初也遭到了人們的不解和排擠,但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多的人理解到皮亞佐拉音樂的意義,最終將皮亞佐拉的音樂視作阿根廷文化中極有代表性的瑰寶。
皮亞佐拉一生共創作了300多部探戈作品,以及世界上的第一部“探戈歌劇”(Operita de Tango)《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瑪莉亞》(Maria de Buenos Aires)。
從20世紀70年代後期開始,皮亞佐拉旅居義大利,這是他創作的第二個高峰期,也是其演奏藝術爐火純青的集大成時期。1990年,皮亞佐拉在巴黎罹患中風,作曲事業遂告結束。1992年,皮亞佐拉病逝於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
音樂相比,皮亞佐拉認為自己的音樂更富於理性而冷靜,且並不刻意尋求歐化或古典化,而是在創造一種新的文化。

演出信息

“永遠的皮亞佐拉”-探戈旋風爵士手風琴大師理查·加里安諾七重奏
演出時間:2012.10.03 星期三 19:30 演出地點: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