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成癮理論

理性成癮理論認為:“成癮性行為,即使其程度很深,從包括穩定偏好的有預見性的最大化行為的意義上講,通常也都是理性的行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理性成癮理論
  • 國家:美國
  • 提出者:加里·S.貝克爾
  • 類別:理論
理性成癮理論概述,理性成癮理論的評價,對理性成癮理論的改進,

理性成癮理論概述

諾貝爾獎得主美國經濟學家——(Gary S.Becker)從經濟學的角度創立的“理性成癮”理論。
”而這裡所說的理性“意味著隨著時間的變化,個體在事先自身效用最大化的過程中始終保持前後一致。”也就是說,消費者偏好是保持穩定的。從這個前提出發,他們提出了著名的Becker-Murphy模型。在這個兩商品的模型中,理性的消費者根據自己的效用函式、消費資本函式和對商品價格的預期計算出最優的消費路徑,決定自己在各期對兩種商品的消費量。對於一個消費者來說,若且唯若商品C具有鄰近互補性時,增加當前對C 的消費量會增加其未來對C的消費量,此時稱該消費者對商品C是潛在上癮的。而某個具有潛在上癮傾向的消費者最終是否上癮,取決於他的初始資本存量及其需求曲線的位置。

理性成癮理論的評價

理性成癮理論的關鍵特徵在於其沿用了新古典經濟學中的經濟人假設及其分析框架,並做出了偏好穩定的假設。理性成癮理論對成癮性行為具有一定的解釋能力,但是其缺陷也是比較明顯的。在Becker-Murphy模型中,理性的消費者通過計算最優消費路徑來確定各期的消費量,從而使自身效用達到最大化,與消費者在決策中的實際思考方式是大相逕庭的。事實上,個體的計算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計算出一生的最優消費路徑,甚至很難得出近似“最優”的消費路徑。可以說,貝克爾等人在引進經濟人假設的同時也引進了其致命缺陷。其次,理性成癮理論對成癮性行為中的許多現象無法給出合理的解釋。比如,對成癮性物品的消費中,常常會出現消費者將自己送進診所以戒斷成癮性行為的現象。伯恩海姆等人指出,消費者如果具有貝克爾意義上的“理性”,那么他們即使不想再對成癮性物品進行消費,也絕對不會將自己送進診所,因為這只會減少消費者選擇的範圍。另外,對於戒除後的高復發率、上癮者表現出的悔恨和感覺到的自我失控等現象,理性成癮理論都無法給出合理的解釋。格魯貝爾等人對成癮性物品所作的一些實證研究證實了消費者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是也得到了一些與理性成癮理論不符的結果。菲爾等人運用實驗經濟學的方法對具有跨時期影響的消費行為進行了研究,其結果拒絕了理性成癮理論。

對理性成癮理論的改進

儘管理性成癮理論在對成癮性行為的解釋上遇到了不少困難,它還是對成癮性行為的經濟學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奧法尼德斯等人對理性成癮理論做了一定的改進。他們假設對於某種商品,潛在的消費者事先並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可上癮型”,只能通過實際的消費經歷來判斷。如果一個可上癮型的消費者選擇了消費該商品,卻在上癮之後才發現自己屬於可上癮型,他將對自己的選擇感到悔恨,但已經難以自拔。蘇拉諾維奇等人從另一個角度對理性成癮理論進行了較大的改動。他們提出的模型的特點在於:對理性成癮理論中的理性人假設做了一些修正,即假設消費者會考慮現在對成癮性物品的消費在未來的影響,但不會去計算複雜的最優消費路徑,而只決定當期的消費量。強調了成癮性行為的一個重要特徵:戒斷效應,即上癮者在試圖中止或者減少對成癮性物品的消費時,往往會在心理上出現強烈的負面情緒,有時還會出現生理上的不適。他們提出了戒斷成本的概念,並且把戒斷成本函式做為效用函式中獨立的一部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