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華館貼

琅華館貼

《琅華館帖》刻石現為國家一級文物,而原石拓片精拓少之又少,極為珍貴。1958年在河南洛陽洛寧縣明末清初兵、刑二部侍郎張鼎延別墅遺址出土,作者為王鐸。

從《琅華館帖》中,王鐸與張鼎延之來往書信內容“親家”、“年翁”、“姻弟”、“天政婿”等字眼看,王鐸與張鼎延既是同榜進士,又是河南同鄉,同在京做官,且王之女兒嫁與張子天政,同年關係,姻親關係,兩家關係自然最篤,往來書信,聚讀會文,共游山水,相互唱和,亦當不少。王鐸既是書法名家,張氏求其將書信詩文刻石成帖,傳留後代,當是情理中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琅華館貼
  • :3300
  • 作者:王鐸
  • 出土時間:1958年
考古發掘,主要作者,

考古發掘

王鐸《琅華館帖》,1958年在河南洛陽洛寧縣明末清初兵、刑二部侍郎張鼎延別墅遺址出土。該石刻出土時石面油黑光亮,字跡晶瑩潔白,如新鐫一般。是帖分一、二兩冊。一冊編號從一冊一到一冊十,約2800餘字;二冊編號從二冊一到二冊十,約3300餘字。全帖共約6130餘字,鐫刻在十二塊漢白玉條石上,刻字二十一面。
從《琅華館帖》中,王鐸與張鼎延之來往書信內容“親家”、“年翁”、“姻弟”、“天政婿”等字眼看,王鐸與張鼎延既是同榜進士,又是河南同鄉,同在京做官,且王之女兒嫁與張子天政,同年關係,姻親關係,兩家關係自然最篤,往來書信,聚讀會文,共游山水,相互唱和,亦當不少。王鐸既是書法名家,張氏求其將書信詩文刻石成帖,傳留後代,當是情理中事。
從《琅華館帖》中可以看出,當時王鐸極其認真地為《琅華館帖》書寫了跋語,這就是最末一刻二冊十“琅華館帖跋”。張鼎延,河南省洛寧縣人,與王鐸是壬戌科同榜進士,其父張倫為明萬曆年進士,官至四川巡撫;其兄弟子侄俱登科第,張氏一門實乃書香之家宦門之第。

主要作者

王鐸(1592~1652年)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十樵,號嵩樵,又號痴庵、痴仙道人,別署煙譚漁叟。孟津(今河南孟津)人。王鐸博學好古,工詩文。好古博學,詩文書畫皆有成就,尤其以書法獨具特色,世稱“神筆王鐸”。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稱,他書法用筆,出規入矩,張弛有度,卻充滿流轉自如,力道千鈞的力量。王鐸擅長行草,筆法大氣,勁健灑脫,淋漓痛快,戴明皋在《王鐸草書詩卷跋》中說:“元章(米芾)狂草尤講法,覺斯則全講勢,魏晉之風軌掃地矣,然風檣陣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趙、董輩所能及也。”他的墨跡傳世較多,不少法帖、尺牘、題詞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擬山園帖》和《琅華館帖》。
王鐸遺世刻帖有《擬山園帖》、《龜龍館帖》、《琅華館帖》等。現存完整的只有《擬山園帖》、《琅華館帖》二帖刻石。《擬山園帖》因歷久損耗,加上文革期間破壞,石面斑剝,有些字口殘損嚴重。唯《琅華館帖》因出土時間晚,原石保存完好,被專家及書法愛好者視為王鐸書法帖刻中的珍品。其書法在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深受歡迎。日本人對王鐸的書法極其欣賞,還因此衍發成一派別,稱為“明清調”。他的《擬山園帖》傳入日本,曾轟動一時。他們把王鐸列為第一流的書法家。提出了“後王(王鐸)勝先王(王羲之)”的看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