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諾克本戰役

班諾克本戰役

早在公元1707年以前的900多年間,蘇格蘭一直都是主權獨立的王國,英格蘭不斷發動戰爭,最終兼併了蘇格蘭。但蘇格蘭人從未放棄自己的民族意識,直到14世紀,在班諾克本戰役中,羅伯特·布魯斯徹底改寫了蘇格蘭歷史

基本介紹

  • 名稱:班諾克本戰役
  • 地點:班諾克本
  • 時間:1314年
  • 參戰方:蘇格蘭、英格蘭
  • 結果:蘇格蘭獲勝
  • 主要指揮官:愛德華二世、羅伯特·布魯斯
背景,領導人,黑雲壓城,蘇格蘭軍,力斬波鴻,二次交鋒,機動方陣,勝利者,戰果,後事影響,

背景

1314年,蘇格蘭獨立戰爭到達了大決戰的時刻。蘇格蘭國王羅伯特·布魯斯羅伯特一世)領導下多年積聚的力量,已足夠與英格蘭的占領軍展開正面交鋒。同年三、四月開始,蘇格蘭軍隊開始對英格蘭在蘇格蘭境內最主要的據點斯特靈城堡展開包圍。
班諾克本戰役班諾克本戰役
斯特靈城堡的守軍與蘇格蘭軍隊達成協定,如果6月24日仲夏節(Midsummer Day)仍然沒有英格蘭援軍到達,將向蘇格蘭投降。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二世聞訊後,召集了龐大的軍隊,向北方進軍。6月17日,英軍完成聚集從邊境線北進時,大約有兩千至三千騎兵和一萬六千步兵。
班諾克本戰役紀念班諾克本戰役紀念

領導人

13世紀下半葉,英格蘭在愛德華一世的勵精圖治下,逐步發展成大不列顛群島上最強大的政治實體。往日無法無天的英格蘭貴族和威爾斯劫掠者被先後制服,金雀花王朝的君主威權在更多地方得到聲張。而英格蘭的北鄰蘇格蘭則江河日下,陷入內戰和無政府的危機邊緣。
參加十字軍 征服威爾斯和蘇格蘭的愛德華一世參加十字軍 征服威爾斯和蘇格蘭的愛德華一世
蘇格蘭國王亞歷山大三世在1286年撒手西去。他在死時沒有留下一個男性繼承人,國祚綿延200餘載的鄧凱爾德王族宣告滅亡。前任國王的外孫女瑪格麗特的繼承權得到挪威、英格蘭、蘇格蘭三國所承認,算是暫時穩住了局面。但僅僅4年之後,有童貞少女之稱瑪格麗特在北方的奧克尼群島病逝。
死後無嗣的亞歷山大三世死後無嗣的亞歷山大三世
此時的蘇格蘭貴族無不摩拳擦掌。他們準備用鮮血填補國內權力真空,一場空前內戰迫在眉睫。就在這時,愛德華一世和他的英格蘭軍隊越過了傳統的邊境線。由於歷史上的蘇格蘭南部低地地區,長期屬於撒克遜七國時代的英格蘭。所以長腿有充分的信心去“收復”失地,並藉機將整個不列顛都置於自己的絕對威權之下。是蘇格蘭內部禍起蕭牆,給了他最好的干涉機會。
起初,他試圖在蘇格蘭扶持一位傀儡,建立間接統治。最後,愛德華一世還是設定了專門的機構去推行英格蘭的法律,準備對蘇格蘭進行直接統治。
早期抵抗英格蘭人統治的蘇格蘭領袖 威廉.華萊士早期抵抗英格蘭人統治的蘇格蘭領袖 威廉.華萊士
長腿的粗暴行徑,引發了蘇格蘭人的大叛亂。其中就湧現了著名的威廉.華萊士。他不僅擊敗了輕敵的英格蘭地方軍,還用襲擾手段去反過來對付英格蘭人。愛德華國王不得不親自出馬,在伯立克和福爾柯克消滅了數以萬計的蘇格蘭叛軍,最後在1305年8月3日,把華萊士的腦袋插在倫敦橋的矛尖上。
可叛亂的烽火仍不止息。尤令英王憤怒的是,蘇格蘭的安嫩代爾的領主在1306年3月25日自立為王,成為了後來聲名大噪的羅伯特一世
愛德華一世在福爾柯克中擊潰了華萊士的蘇格蘭軍隊愛德華一世在福爾柯克中擊潰了華萊士的蘇格蘭軍隊
暴跳如雷的愛德華一世迅速派兵鎮壓,羅伯特隻身逃亡,才僥倖躲過愛德華一世的追殺。儘管處境艱難,羅伯特還是重新組織起大批游擊隊,與英格蘭統治者進行不屈的抗爭。
第二年,再次御駕親征的愛德華在行軍途中溘然長逝。英格蘭和蘇格蘭的恩怨,將會由他的兒子愛德華二世去和羅伯特一世做個了斷。
羅伯特·布魯斯的早年生涯並不光彩羅伯特·布魯斯的早年生涯並不光彩
羅伯特·布魯斯本身也是一位頗受非議的人物。他的父親向長腿愛德華搖尾乞憐,連他本人也兩度倒向英格蘭人那邊。按照後世人的觀點,當時的布魯斯可以稱得上是蘇奸世家。
然而,羅伯特·布魯斯並不滿足於屈居人下。1306年,他以大衛一世國王玄孫的名義,在斯昆修道院自封為王。此舉無異於向金雀花王朝的君主公開宣戰。同時也意味著他必須在即將到來的戰爭中,面對眾多來自英格蘭、法蘭西、弗蘭德斯、威爾斯和愛爾蘭的職業軍人。
同追隨者一起顛沛流離的布魯斯同追隨者一起顛沛流離的布魯斯
羅伯特沒有威廉華萊士勇猛,但他的指揮才能遠在後者之上。他在1306年以不到數百人的小分隊,堅決執行費邊戰術。靠堅壁清野和誘敵深入,避過了長腿的親自追捕。1307年,他趁長腿病逝之機,迅速對蘇格蘭境內的英國據點展開反攻。
新任的英格蘭國王,是愛美男更勝愛江山的愛德華二世。他分別1309年和1310年兩次出派出重兵追剿布魯斯的人馬,卻都無功而返。數倍於敵的英國軍隊總是被引誘到罕有人至的蘇格蘭內地林海,在那裡徒勞無功地消耗自己的補給和精力,最後黯然離場。
當時,英軍以城堡為鎖鏈,對蘇格蘭廣大鄉村實施控制,其中具有戰略意義的城堡有愛丁堡、伯維治、珀斯斯特林以及林利斯哥。羅伯特要想趕走英格蘭人,就必須打下這些堡壘。
攻堡壘,必須要有攻城機械。但處於游擊戰狀態的羅伯特,顯然只能智取不能強攻。攻擊珀斯城堡時,羅伯特率軍圍城6周才發起攻擊,攻城不順便全軍撤退。城堡上的守軍,紛紛吹口哨諷刺蘇格蘭人。其實,羅伯特並未走遠。一天深夜,羅伯特率兵偷偷潛回珀斯城外,他一手持矛、一手持梯,第一個蹚入珀斯深可沒頸的冰冷的護城河中,將梯子悄悄靠到珀斯城牆上。在統帥的激勵下,蘇格蘭士兵們紛紛涉過護城河,當睡眼惺忪的守軍發現不妙時,大勢已去,只好在恐亂中潰逃。在攻擊林利斯哥時,蘇格蘭人用一車乾草塞住城堡吊門的升降機構,軍隊順利攻入。
到了1313年,羅伯特已經基本消滅掉了蘇格蘭境內的主要英國駐軍,甚至劫掠了英格蘭北部的諾森伯蘭。為數不多的英國駐軍聚集斯特林城堡,依託堅固的工事苟延殘喘。斯特林城堡是控制蘇格蘭的關鍵,它建在陡峭的山頂上,易守難攻。
圍城數月之後,絕望的守軍和羅伯特達成協定。如果援軍在1314年6月24日還沒有抵達,就會交出城門鑰匙。
有嚴重同性戀情節的愛德華二世有嚴重同性戀情節的愛德華二世
於是,愛德華二世集結了一支大軍去討伐讓國人感到憤怒的布魯斯。其中包括各地動員來的2000名騎士與重裝騎兵,以及500名負責警戒任務的輕裝騎手;還有從英格蘭全境招募的3000名令人生畏的長弓手。
這種長弓普遍在1.5米以上,弓的材質為紫杉木,弓腳頭用牛羊角雕刻,弓弦由大麻纖維搓制而成。射程遠、速度快、威力大,是當時英軍的殺手鐧武器。
此外,還有數量是長弓手幾倍的武裝市民和威爾斯長矛兵。再加上少量來自布里斯托的弩手,佛蘭芒、加斯科涅和阿基坦等地的傭兵。這讓英軍的總數超過了13000人。
為了追趕父親的豐功偉績 愛德華二世決定御駕親征為了追趕父親的豐功偉績 愛德華二世決定御駕親征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英軍還占有心理優勢——除斯特林橋戰役外,他們在過去30年裡幾乎未在大會戰中失敗過。
當然,愛德華二世也會效仿父親親征蘇格蘭的事跡,以最高指揮官的身份隨軍北上。
英格蘭王國國旗英格蘭王國國旗

黑雲壓城

1314年5月22日,風塵僕僕的英軍進展迅速,抵達了蘇格蘭邊境的伯立克。這裡曾是愛德華一世大勝蘇格蘭人的地方。6月22日,完成休整的英軍又開到了舊戰場福爾柯克。那裡也是愛德華一世擊潰威廉·華萊士的舊戰場。
率軍抵禦英國國王的布魯斯率軍抵禦英國國王的布魯斯
羅伯特也做好了相應的準備。他在得知敵人進軍的訊息後,就竭盡全力厲兵秣馬,並在斯特林城堡以南6公里處的班諾克本布防。這裡是英軍增援斯特林城堡的必經之路。
羅伯特的蘇格蘭軍隊只有敵人兵力的一半。經歷了愛德華一世的殘暴統治,蘇格蘭領主們變得十分審慎,大部分人都選擇置身事外。羅伯特在班諾克本戰場上擁有6000名使用長槍和戰斧的低地士兵、幾百名低地長弓手與高地弩手,以及數量不會超過500人的低地騎兵。他們基本都是些輕騎兵,無法正面抗衡英軍陣中的重裝騎士。
大部分蘇格蘭士兵是使用長槍的方陣步兵大部分蘇格蘭士兵是使用長槍的方陣步兵
出乎意料的是,羅伯特卻不再像以往那樣搞游擊戰,而是決定與英格蘭軍打會戰。面對部下的疑慮,羅伯特解釋道:英格蘭軍雖兵多將廣,但統帥愛德華二世沒有其父的雄才大略。
“諸位都明白這是巨大的軍事冒險,但我認為值得。此戰如果獲勝,整個蘇格蘭將再不受英格蘭奴役。為了蘇格蘭美好的未來,請諸君務必幫助我取得這場決戰的勝利。”
當時,羅伯特最關心的是,選擇一個能最大程度限制對手發揮優勢的理想戰場。經過仔細分析,羅伯特鎖定了班諾克本。班諾克本,是斯特林堡以南3公里的一個小村子,得名於從村邊流過的班諾克溪。有意思的是,在英語中,burn是“燃燒”的意思,而在古蘇格蘭語中卻是“小溪”,看來這兩個民族的確水火不容。由班諾克本通向斯特林堡有兩條路,一條是羅馬古道,一條狹長而崎嶇的伯利德爾克小路,兩條道路的西面是山丘和森林,東面是福斯河畔的大片沼澤。羅伯特搶在英軍之前占據班諾克本北岸、伯利德爾克小路以西的坡地,背靠考克斯泰特山和吉列斯山山麓的森林,右依班諾克本,並對穿行考克斯泰特山邊緣的羅馬古道設定大量障礙物,將其封死。為便於攻擊,羅伯特將部隊編成4個分隊一字排開,由南向北依次由羅伯特本人、羅伯特的弟弟愛德華、道格拉斯(詹姆士·道格拉斯)和蘭道夫統領。精心部署後,留給英格蘭軍的道路只剩下難以通行的沼澤。
班諾克本戰場就位於蘇格蘭的中心位置班諾克本戰場就位於蘇格蘭的中心位置
除此之外,羅伯特還在自己步兵的前方挖掘了一道3英尺寬深的溝渠,以部分抵消英軍重騎兵的衝擊力。
英軍因為攜帶大量輜重,無法繞過班諾克本在沼澤和林地行進。但地形平坦開闊的班諾克本還是非常理想的決戰地點。如果戰術得當,愛德華二世再現長腿在福爾柯克的勝利並不是不可能的。

蘇格蘭軍

蘇格蘭軍中戰鬥力最強的是6000名使用長達4米長矛的步兵,他們都是蘇格蘭高地上的山民,作戰異常兇猛,此外還有少量輕騎兵和短弓兵提供支援。與裝備精良的英格蘭軍相比,蘇格蘭長矛兵缺乏金屬鎧甲,只有皮質夾克式短鎧,和手工織造的護膝短裙,頭戴一頂圓錐形鐵頭盔。多數人沒有鞋子,只能打赤腳。少數長矛兵還在夾克短鎧上縫上細鐵鏈,防備對方用劍砍。除長矛外,長矛兵還攜帶劍或長刀。作戰時,蘇格蘭長矛兵通常排成一種名為“斯奇爾綽恩”的方陣,輔之以少量短弓兵和重騎兵掩護,短弓兵一般放在戰鬥隊形之間或長矛兵隊形的翼側,少量重騎兵一般放在步兵隊形的後側。這種方陣的優點是隊形密集、長矛如林,很適合在防禦作戰中對付快速衝擊的重騎兵,缺點是機動性極差,只能被動等待對手攻擊,經不起來自側翼和背後的打擊,更無法抵禦對方弓箭手射來的箭雨。
蘇格蘭王國國旗蘇格蘭王國國旗
“斯奇爾綽恩”方陣的弱點,曾被愛德華一世福爾柯克會戰中抓住。當時,愛德華一世先用長弓兵的遠程連續攢射,撕裂陣形,再用重騎兵衝垮殘破的方陣,使華萊士慘敗。羅伯特雖然沒有親身遭遇,但他從華萊士的教訓中深知長弓的厲害。為消除隱患,羅伯特花大量時間訓練自己的長矛兵,努力提高方陣的機動性和協調性,使之在攻擊時也能像防禦時一樣強大有力。 在4個分隊中,羅伯特親率的分隊為預備隊,其他3人率領的分隊為前方分隊,每個分隊下轄2個“斯奇爾綽恩”方陣。

力斬波鴻

1314年6月23日晨,斯特林英格蘭軍守將莫布雷,溜出城堡去見增援而來的愛德華二世,求得了500名重騎兵先行解圍。
6月23日,格洛斯特伯爵率領的英軍先頭部隊渡過福斯河支流,進入對岸的河汊地。羅伯特派出一些輕步兵前去騷擾格洛斯特伯爵的士兵,試圖誘使伯爵魯莽地追擊,以便第一時間消滅這支和後方主力脫節的部隊。格洛斯特伯爵卻也沒有中計,他的人驅逐了蘇格蘭輕步兵後毫無多餘動作,繼續擴大灘頭陣地,為後方主力部隊渡河提供安全保障。
穩固了灘頭陣地之後,當天下午,重騎兵部隊從灘頭陣地出發,先行抵達班諾克本。他們原想從蘇格蘭軍陣前潛行通過,但被警覺的蘇格蘭軍哨兵發現。羅伯特立即下令讓勇將蘭道夫阻擊。蘭道夫指揮長矛兵列好方陣,封鎖伯利德爾克小路北端,不給英格蘭軍重騎兵留下迂迴的空間,迫使他們只能沿狹窄崎嶇的小路進攻。
看到攔道的蘇格蘭軍人數不多,自恃武勇的英格蘭重騎兵發起衝鋒。但由於戰場狹窄且地面鬆軟,重騎兵一次投入衝鋒的人馬數量很少,衝擊速度提不起來,形成的衝擊力非常有限。結果,重騎兵在陣形嚴整的蘇格蘭長矛方陣前損兵折將。眼見重騎兵士氣受挫,羅伯特果斷派道格拉斯率軍支援蘭道夫,英軍旋即大敗,不少重騎兵陷入沼澤。
這場前哨戰,共打死100多名英格蘭重騎兵,而蘇格蘭軍僅付出6人陣亡的微小代價。當得勝的蘭道夫和道格拉斯興高采烈地返回各自陣位時,忽然聽到南面的蘇格蘭軍騷動起來。兩人急問怎么回事,有人報“羅伯特國王陣前遇險!”
原來,就在兩人攔截英格蘭重騎兵時,羅伯特在大營里悶得慌,便單人獨騎到前沿巡視。由於羅伯特頭戴金冠,身穿精緻的短鎧,坐騎又披著紅色罩甲,所以英軍立刻判斷出他的身份,迅速圍了上來。
在遭遇戰中 布魯斯當場打死了來挑戰他的波鴻在遭遇戰中 布魯斯當場打死了來挑戰他的波鴻
騎乘寶馬的英格蘭爵士亨利·德·波鴻沖在最前面,把大隊人馬甩在後面。蘇格蘭士兵見狀,紛紛大聲向羅伯特報警,無奈距離太遠,馳援不及,只有干著急的份兒。此時,羅伯特想跑已經來不及了。久經戰陣的羅伯特並不慌張,他騎的是一匹反應靈敏的矮種馬。只見他手提戰斧,勒馬不動,凝神注視著飛奔而來的波鴻。直到波鴻手中的長矛快刺到自己胸前時,羅伯特才提馬閃避,順勢揮起戰斧,將搶過身前、來不及變招的波鴻連盔帶頭劈為兩半。眼見自己的國王如此神勇,上萬蘇格蘭軍爆發出震天的歡呼。而波鴻身後趕來的英格蘭騎兵則不禁心生寒意,速度也隨之慢下來。趁此當口,羅伯特撥馬轉身,從容不迫地回歸本陣。羅伯特力斬波鴻的勇武,極大鼓舞了蘇格蘭將士的士氣,堅定了他們戰勝英格蘭軍的信心。

二次交鋒

戰場短暫平靜了一會兒後,羅伯特·克利夫德和亨利·德·博蒙特爵士率800名英格蘭重騎兵,向蘇格蘭軍右翼發起攻擊,企圖在斯特林堡和蘇格蘭軍之間打進一個楔子。在英格蘭軍看來,右翼似乎是蘇格蘭軍整個陣線最薄弱之處,實際上這是羅伯特為英格蘭人故意設下的圈套。
當英格蘭重騎兵衝過來後,羅伯特率伏兵突然躍起,向英格蘭軍發起圍殲。按軍事常識,克利夫德在中伏後應下令撤退才對,但他卻像頭看見紅布的公牛般狂暴,下令部隊繼續沖向如林的長矛陣。
迂迴的英軍騎士也被提前布防的蘇格蘭步兵阻擋迂迴的英軍騎士也被提前布防的蘇格蘭步兵阻擋
交戰場面呈現出單方面的慘烈——沒有長弓兵掩護的英格蘭重騎兵,儘管一波波衝擊,但這種衝擊就像海浪拍打海岸一樣徒勞無功,反而把自己撞得粉碎。戰至傍晚,克利夫德本人戰死,倖存的重騎兵開始潰散,一部分隨博蒙特逃回英格蘭軍本陣,一部分則奪路逃進斯特林堡,而包括托馬斯·格雷爵士在內的另一部分則成為蘇格蘭軍俘虜。
黑夜降臨時,戰場沉寂下來。失利的英格蘭軍後撤至班諾克本東南的沖積平原,面敵背水紮下營盤;蘇格蘭軍則藉助森林的掩護抓緊休息。

機動方陣

6月24日一早,無知而又傲慢的愛德華二世就騎馬出營,在山坡上下令:全軍進攻。
狹窄的戰場迫使英軍必須分多批參戰狹窄的戰場迫使英軍必須分多批參戰
地形上看,英格蘭軍不僅要穿過沼澤,還必須通過班諾克本邊上的一條峽谷,它雖然不深,卻陡峭而狹窄,猶如一個瓶頸,極大限制了英格蘭軍兵力展開。而羅伯特也改變了從前坐等英格蘭軍攻擊的戰術,下令蘇格蘭士兵排成龐大而密集的“斯奇爾綽恩”方陣,從容有序地向山坡下推進。各個方陣沒有任何間隙,始終保持著戰鬥隊形,如林的長矛閃著懾人的光芒。
布魯斯於是命令軍隊出擊,從側面攔截進軍中的英格蘭軍隊。愛德華二世看到突然出現的蘇格蘭大軍全部下跪祈禱,很吃驚的對手下說:“他們在祈求寬恕?”手下回答:“是。不過是向上帝,不是向你。”
渡過福斯河支流的英軍形成三個梯隊前進:
格洛斯特伯爵的先鋒部隊,有騎兵和步兵總計4150人。
愛德華二世率領的主力,有騎兵和步兵總計6000餘人。
後衛部隊則也有3700多人。
後勤部隊數量不詳。
英國弓箭手在質量和數量上都壓制了蘇格蘭對手英國弓箭手在質量和數量上都壓制了蘇格蘭對手
愛德華二世的作戰計畫是根據前人的經驗制訂的。先利用本國長弓手對蘇格蘭步兵進行遠程打擊,最後再用重騎兵給予敵人以雷霆一擊。
格洛斯特伯爵的部隊率先和蘇格蘭軍隊交戰。蘇格蘭人在自己的步兵前方部署了長弓兵和弩手,希望以此壓制英格蘭長弓手的兇猛火力。但羅伯特很快就發現自己大錯特錯了。光是格洛斯特伯爵的長弓手就超過1000名,是蘇格蘭遠程部隊的3倍有餘。何況英格蘭弓箭手的日常訓練也比蘇格蘭的臨時徵召部隊要好。
眼見自己的遠程步兵快要死傷殆盡,羅伯特立即命令在側後方警戒待命的騎兵出動。熟悉地形的蘇格蘭騎兵,悄悄摸到格洛斯特伯爵的側翼。然後突然從林地殺出,打得英格蘭長弓手措手不及。
英軍騎兵在蘇格蘭人的方陣面前 毫無收穫英軍騎兵在蘇格蘭人的方陣面前 毫無收穫
英軍騎士策馬上前反擊。沒有懸念,他們打得蘇格蘭輕騎兵哭爹喊娘。隨後,英國騎兵們遏制不住自己的興奮,馬不停蹄地展開了追擊。看似慌不擇路的蘇格蘭人,順勢把英國騎兵誘到蘇格蘭步兵前方的溝渠上。他們自己預留的的小道回到全軍後方,而英國騎兵則一頭栽進溝渠。用木板和油布遮蓋的溝渠下面儘是削尖的木樁,不少落入溝渠的英國騎兵當場死於非命。
沒有落入溝渠的英國騎兵,有一頭撞上了嚴正以待的斯奇爾綽恩方陣。面對眾多手持長槍的重步兵,最前排的英國騎兵損失慘重。其他人想要勒馬止步,卻根本不可能做到。後頭的戰友還在奮力向前推擠,將他們通過狹窄的戰場,推向槍矛林立的蘇格蘭人。
英軍的第二和第三梯隊還在不停地靠近,試圖增援前方苦戰的同僚。羅伯特當機立斷,命令自己的步兵展開成進攻的橫隊,向前推進。數個巨大的方陣,開始端起長矛,以小步衝鋒的速度殺向迎面而來的英軍。
布魯斯在關鍵時刻下令全軍反擊布魯斯在關鍵時刻下令全軍反擊
剛剛穿過峽谷的英格蘭重騎兵,發現蘇格蘭步兵方陣竟然可以機動,心裡很是驚訝。由於組織混亂,英格蘭重騎兵因缺乏長弓兵的配合,在蘇格蘭長矛方陣前死傷累累,他們的衝擊也一波比一波弱。失去機動力的英國人毫無辦法,只能在損失更多人馬後才忍不住撤退。
整場戰役下來 英軍都處於非常被動之中整場戰役下來 英軍都處於非常被動之中
雖然英軍一度準備用長弓手迂迴到側翼,發起新一輪射擊。但狹窄的戰場還是限制了他們的移動。羅伯特臨危不亂,他一聲令下,埋伏在蘇格蘭軍左翼的騎兵隊迅速衝下山坡,轉眼間將防護能力極差的威爾斯長弓兵沖得七零八落,使英格蘭軍最後取勝的希望破滅了。
數量巨大的英格蘭步兵,在班諾克本戰役中基本沒發揮作用,因為戰場容量太小了,大片的沼澤地形又進一步限制了英格蘭步兵的運動。更糟糕的是,他們的機動速度太慢,當重騎兵和長弓兵已經戰敗後退的時候,他們還在向峽谷里行進。結果,敗退者與已進入峽谷的步兵擠作一團,互相踐踏,死傷枕藉。這時,緩緩推進的蘇格蘭軍步兵方陣,又逼至峽谷口,進一步加劇了峽谷里的混亂,而這種混亂引發的恐懼更如瘟疫一般,迅速傳染給峽谷另一端出口外的大隊英格蘭軍步兵,最終導致全線崩潰。
壓陣的愛德華二世看到:數以千計的英格蘭軍重騎兵為了逃命,不惜冒險往沼澤地帶狂奔,結果陷入裡面動彈不得,許多人馬被趕上來的蘇格蘭步兵殺死。潮水般的潰退步兵,有的被背後追來的蘇格蘭短弓兵射死,有的被同伴踩踏而死,有的陷入沼澤無望掙扎,有的淹死在福斯河中,而更多的人則艱難地穿越沼澤,沒命地往後逃。
最後,所有英國士兵都向福斯河支流上的橋樑衝去。陣列完整的蘇格蘭人,則繼續以方陣前進施壓。愛德華二世只能帶著少數隨從,匆匆離開了戰場。大量來不及撤走的步兵,則在河流附近慘死。
隨著愛德華二世的遁走,蘇格蘭人贏得了他們歷史上最偉大的勝利。他們在此後300年裡的標準戰術,也因為班諾克本戰役的勝利而基本定型。揮舞長槍的蘇格蘭軍人,將成為中世紀歐洲軍隊中的另類。好似騎士與弓箭手大潮中的一股清流。
蘇格蘭軍隊獲勝蘇格蘭軍隊獲勝

勝利者

在英格蘭軍潰逃後,羅伯特率蘇格蘭軍主力追擊。由於英格蘭軍已無任何隊形,蘇格蘭軍的方陣也無需保持,因此追擊速度很快。與此同時,許多得知己方軍隊勝利的蘇格蘭村民也拿出各樣家什,喊著“活捉愛德華二世”的口號,從四面八方趕來攻擊潰散的英格蘭軍。

戰果

愛德華二世一路逃到東洛錫安的登巴城堡,然後從那裡乘船返回英格蘭的貝里克。群龍無首的英格蘭軍敗兵在蘇格蘭軍的追擊下,再次付出慘重傷亡。據史料記載,英格蘭軍在整個班諾克本戰役中,共傷亡重騎兵、長弓兵和步兵約9000餘人,是英格蘭700多年歷史上傷亡人數最慘重的一次。而在愛德華二世的增援大軍被擊敗後,絕望的斯特林堡守軍也不得不向羅伯特舉起白旗。

後事影響

羅伯特·布魯斯本來並非毫無爭議的王位從此徹底鞏固。班諾克本後的十多年間,英格蘭已經無法組織起與此次規模可比的遠征軍。第一次蘇格蘭獨立戰爭的決定性勝利在這次戰役中由蘇格蘭贏得獨立。
班諾克本戰役,是蘇格蘭第一次獨立戰爭的決定性戰役。此戰之後的10餘年間,英格蘭再也無法組織起能與班諾克本戰役時規模相比的遠征軍。而對羅伯特·布魯斯來說,班諾克本戰役的勝利使他成為蘇格蘭新的民族英雄。從1296年國王約翰·巴里奧被逼退位後,蘇格蘭王國岌岌可危的地位得以穩住。
1314年11月,羅伯特在斯特林附近的坎布斯肯尼斯修道院主持召開議會,通過一項法案,要求立場尚未明確的土地所有者必須表態,是忠於自己還是忠於英格蘭,結果幾乎所有人都表示忠於他。
1320年,羅馬教皇開始承認羅伯特的地位。1328年,愛德華二世的繼承者愛德華三世與羅伯特簽訂了《北安普敦條約》,正式承認了蘇格蘭王國的獨立主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